本文约2200字,读完约需要4分钟
所谓期房,就是先收钱,再修房子。
相当于开发商借你的钱,给你修房子,然后再卖给你。
那么房子确定能修好吗?——不知道。
那些开发商破产走人了,又没有新的开发商接盘的楼盘,就变成了全国各地的烂尾楼。然而,房子虽然烂尾了,房贷却依旧要还……
银行向业主要债,业主却再也找不到已经彻底破产的开发商。不得已,住进四面透风的烂尾楼里,拉起横幅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而引发这一切的恶之花——就是房屋预售,或者说“卖期房”
发明它的香港人,称之为——“卖楼花”!
(一)“怎么样房子才能卖得更快?”
期房模式的诞生——香港“卖楼花”
如果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买期房”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的模式。
美国住宅多是现房销售。买房者也需要有“预订”的动作,但定金的额度不大,一般是房价的3%。同时,这笔定金也不会直接打进开发商的账户,而是交给另外一个第三方机构。
英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度类似,属于“分段付款”。根据房屋修建的进度,每过一段时间,交一笔钱。订房者在看到完整的现房之前,需要交的钱不会超过总房价的40%。
我们熟知的这个“期房”,诞生于1954年的香港,发明人是霍英东。霍英东也是后来发明“公摊面积”的那个人。
1954年,香港买房,多是现房全款,购房门槛很高。很多小市民没那么多钱,于是对购房望而却步,房子卖得很慢。买地已经用掉了不少钱,房子卖得慢,回本就慢。于是霍英东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两招来快速地买房子:
第一招,他把自己楼盘的详细信息做成一份“售楼说明书”,发放给买家们。
里面包括了房子的透视图、平面图、面积、朝向、房屋间隔,房屋价格,等等一系列的信息。这就让有实力的买家能更快地下决心买楼。
第二招,就是“卖楼花”。市民可以先交总价50%的定金,然后每落好一层,再交10%的楼款。当领到“房契”(香港叫“入伙纸”)的时候,缴清所有房款。
之所以叫“卖楼花”,是用开花结果做比喻。意思是卖的时候,还只是一朵“花”,最终钱交齐了,房子到手了,就修成正果了。用如此“富有诗意”的比喻来形容期房,可以看出,香港市民早期是很中意这个“双赢”的方案的。
实际上,霍英东也一直将这两件“发明”引以为自己生平的得意之事。他认为,他的“发明”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双赢:他作为开发商能快速收回成本,买房者们也能以较低的起付资金购买房子,皆大欢喜。
后来,香港的地产商们都开始这么干,后来的李嘉诚在这方面比霍英东有过之而无不及,香港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确实,这种方式可以让开发商可以同时动工很多个楼盘。开发商赚到了钱,市民住到了房子,社会迅速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大家都很高兴……
但,凡事怎么可能只有好的一面,没有坏的一面呢?
(二)“对不起,我是个渣男,我不想承担责任了”
看上去“双赢”的期房模式也会暴雷:烂尾楼
对霍英东等开发商来说,“卖楼花”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他们快速回本。即在房子修好之前,就能拿到购房款。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理解,开发商们其实是在借买房者们的钱,给买房者们修房子,然后再卖给他们——俗称“空手套白狼”。
原本该由开发商承担的风险,便被转嫁给了买房者。
只要开发商能完整地把房子交付给买房者,一切就皆大欢喜。然而,如果开发商不能如期交房,那问题就大了!——这就是“烂·尾·楼!”
这时候,有人就要问了:“开发商明明已经提前预收了房款,怎么还会出现房子修不好的情况呢?建筑成本,不是只是很小的一块吗?”
答案很简单,因为开发商不会只把收到的钱用来修房子。他会把拿到的钱,用去开发新的楼盘。再用新拿到的地,去向银行贷款。然后再把“图纸”当做新房卖掉,继续去拿更多的地!
有点抽象?不妨让我们用具体的数字假设一下。
开发商手里有30亿,他拍到了一块价值100亿的地。然后用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70个亿。他提前把期房卖掉,回血160亿。
你以为他会用那60亿去修房子吗?
不会的,他会用那60亿去再拍卖价值200亿的地,以此类推……
没有开发商能够抵制住这种滚雪球一般扩张的诱惑的,直到他的资金链断裂为止。资金链断裂之后,开发商就没钱修房子了。自然也没办法把期房修好给你了 —— 它欠你一套房子,你的房子变成了烂尾楼(甚至连烂尾楼都没有,只有个沙盘和图纸)。
然而,他欠的人太多了:银行、业主、施工方……。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反正没钱,告他也没用,大不了资产清算。
而如果你是贷款买的期房,那哪怕你的期房变成了烂尾楼,你也要还房贷。因为向银行借钱的人是你,而不是开发商……
(三)从“楼花”到“烂尾楼”,最大的不合理是比例
期房最大的不合理之处,是付钱的比例。
因为无论消费者付全款,还是首付贷款,开发商都拿到了房屋的全额价格,这样风险就被转嫁到了购房者身上。
从交钱,到拿房,往往有两年时间。购房者损失了首付的利息收益,支付了房贷的利息支出,同时因为期房不能居住,实际上这两年没有享受房子的居住功能。
此外,无论房子修得好还是修不好,房款都已经全额打到开发商那里去了。交房延期也好,房子变成烂尾楼也罢,因为房款已经进入了开发商的账户里,追回购房者的损失实在是很难。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由开发商承担的风险,无形中被转移到了买房者的身上。
在房子供小于求的时代,这种模式可以让开发商腾出手来建房子,尽快满足市民们的住房需求,加快扩张速度。
但而2020年以后,房子整体上已经供大于求,只在部分地方还存在房子短缺。形势已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更大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