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是什么羽本质论。喜欢视频的同学可以点击头像查看视频版。
别做正常的傻瓜
“行为决策学”的创始人是丹尼尔.卡尼曼,出生于以色列,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和其合作伙伴开创性的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使行为经济学成为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分支,并由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值得一提的是卡尼曼并非专业学经济学的,真是牛逼的人干啥都牛逼。
丹尼尔.卡尼曼
介绍完了这本书背后的理行为论基础,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奚恺元教授。奚恺元,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耶鲁大学博士 ,其研究涉及行为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强调学,市场学,以及幸福学等诸多领域,对,你没看错,他还研究幸福学,所以在这本书的最后两章中,专门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利用行为决策学这门科学来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书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可操作性非常强。
奚恺元是卡尼曼的铁杆粉丝,在2002是什么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致辞中,卡尼曼还特别提到了奚恺元教授的研究贡献。足见奚教授学术水平之高。
奚恺元
以上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概述、背后的理论基础和作者背景。接下来我们从书中拿出讲义一段具体的内容来给大家展现这本书的魅力。
场景一
先来想象一个场景,有一场你期盼已久的音乐会,票价有点高,需要1000元,的但是你早就决定了要看,并且已经买好了票,吃过晚饭,你正兴冲冲地准备出门,却发现票找不到了,你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还是没有找到,你寻思着一定是丢在路上了。焦急的你现在想要听这场音乐会就只能再掏一次腰包了,你现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该不该再花1000元买票去听音乐会呢?好了,现在选出你的决定,买或者不买?
场景二
接下来我们再想象另外一个场景,同样是一场你梦寐以求的音乐会,你打定主意要去听,票价是1000元,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打算到了音乐厅再买。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把才买的价值1000元的电讲义话卡弄丢了,此时此刻,你还会不会去花1000元去买这场音乐会的入场券呢?请做出你的决定,买或者不买?
真实的实验表明,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会选择不再去音乐厅购买音乐会的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会选择仍旧去音乐厅欣赏音乐。你的选择是不是和他们一样呢?
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两种情景其实是完全等价的,都是我们在损失了1000元的情行为况下,选择是不是还要花1000元去听音乐会。只不过第一种情况损失1000元是以丢失音乐票的方式,而第二种情况是以丢失电话卡的方式。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在这两种情经济学怎么样况下你做出的选择应该是一样的,如果选择不一样,那你在这件事情上的决策是不理性的。
那我们为什么在这两种情景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这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和底层强调逻辑呢?我们又如何避免在类似的事情上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心理账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每一分钱都是分属于不同的账户,
例如上面我们介绍的两种情景中,在你心里其实就有两个账户,一个是娱乐账户,一个是通信费用账号,第一个情景中你损失的1000元是属于娱乐账户的,第二个情景中你损失的1000元是属于通信费用账户的。在你心里,这两个账户是分开的,不互通的。
所以在第一种情景中你在损失里娱乐账户里1000元的情况下还要从娱乐账户里支出1000去听音乐会,这相当于从娱乐账户里扣除2000元去听音乐会。而第二个情景中,你丢失的电话卡是损失的通信费用的账户里的钱,跟娱乐账户没关系,我该去娱乐还是娱乐。
大多数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金钱,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举个大家更容易理解的例子,你辛辛苦苦上班打工挣来的钱你会精打细算地去花,但是如果是买彩票得来的钱你会抱着很轻松的态度花掉。这就是心理账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如果你足够理性,你对待这两份钱应该是同样的态度,打工挣来的100块钱跟买彩怎么样票来的100块钱完全是等价的。
明白了上述原理之后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理性决策呢?答案就是避免人为的设置心理账户,避免把不同用途或者来源的钱割裂开来,应该让金钱在各个账户间经济学相互流通,当然最好是消灭心中的心理账户。
以上就是书中的冰山一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