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中汇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招聘(中汇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怎么样)


近日,在中国税务杂志社主办的一场有关大数据与税收征管深度融合的研讨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指出,算法歧视会对经济带来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税收。基于此,陈金桥提醒,有必要警惕算法歧视的影响,“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算法歧视?一般认为,算法歧视指人工智能算法在收集、分类、生成和解释数据时,产生的与人类相同的偏见与歧视,主要表现是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消费歧视、就业歧视以及种族歧视等。这种歧视可能是由算法的复杂性导致的,也可能是数据本身不透明导致的,还可能是算法的设计者植入的。正如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曹建峰所言,算法歧视是一种“看不见的不正义”。


常见的算法歧视,就是动态差异化定价机制,即“大数据杀熟”——同一个商品,不同的消费者打开同样的网站,显示的却是不同的商品价格,而且往往越是老用户、对价格越不敏感的用户,显示的价格越高。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形,就是因为不同的消费者,已经在以往的消费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暴露了自己的消费能力、职业、喜好和购买经历等关键信息——消费者偏好消费哪一价位的商品,算法通过深度学习都会“很懂你”。


商品的价格会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影响税收。算法歧视让消费变得“千人千面”,也让同样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极具个性化,这对其公允价值的判断带来挑战。对于常见的线上交易而言,由于商家和平台会按照实现的利润或增值总额来纳税,很少会聚焦单个商品的价格。因此,即便存在算法歧视,对税收的影响十分有限。但是,如果需要根据公允价值来判断某项交易的计税基础,这种挑战就会显现出来。


中汇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孙洋说,在税收领域,公允价值是一个非常基础而关键的概念。在一些特定情形下,需要根据公允价值来确定计税基础。比如,某个商品的试验样品需要做视同销售处理的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其公允价值来确定应纳税额。在没有算法歧视的情况下,同期同类商品的价格差异较小,公允价值不难确定。但是,随着算法歧视带来的“同货不同价”现象越来越多,且价格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势必会给公允价值的判断带来难题:线上的交易价格要不要参考?参考哪个价格更“公允”?在算法歧视下,由于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个性化,判定公允价值的难度明显加大,很可能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有针对性的、能够得到广泛共识的公允价值判断方法。“不过,目前算法歧视对公允价值判断带来的挑战还不明显。”孙洋说。


算法歧视给税收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有关算法歧视的论文,发现多数论文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忧:算法带有强烈的技术属性,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其设计、训练、迭代过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好的算法大多会被实力雄厚的企业所掌控,而这些企业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算法来识别和打击竞争对手,尤其是实力较弱的竞争对手,从而很容易加速行业垄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利用算法歧视会蚕食消费者剩余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更有实力去巩固其垄断地位。换句话说,算法会加速行业垄断,而垄断又会强化算法。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和媒体指出,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苗头,很值得警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