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淄博注册新加坡公司税务筹划单位(广州注册新加坡公司税务筹划单位)

猩猩—蕴哲读书



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的发现


拓展:


①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


②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③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⑤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


⑥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⑦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拓展:


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


(4)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


拓展:


①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③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④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⑤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5)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拓展:


①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顶端优势。


②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发育着的种子合成的。


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获得无子番茄。


④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以用2、4—D 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


2.其他植物激素


(6)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五类。


①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②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③脱落酸的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拓展:


①因为天然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有一个代谢过程,合成与分解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当用天然的生长素处理植物时,体内生长素的量超过正常水平,过多的生长素会被其体内的酶分解掉而不易长时间发挥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生长素类似物(即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的酶,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能够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②新采摘的香蕉只有七成熟便于运输,而我们吃的香蕉通过释放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③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④植物激素处理后,植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植物激素的应用


(7)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二、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4)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拓展:


①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拓展:


①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


②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不一样,神经纤维上快。


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


3.人脑的高级功能


(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言语区


三、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1.动物激素的调节


拓展:


①人体内调节内分泌腺活动的枢钮是下丘脑 ②生长激素有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作用


③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④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


⑤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


(3)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


(4)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果叫激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5)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作用相反叫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6)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受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8)阉割催肥的原理是割除牲畜的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而且驯良,节约能量,利于育肥。


(9)评价:对牲畜注射生长激素催肥是滥用生长激素,其后果对儿童来说是灾难的。它不止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还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长期食用此类动物食品,其中的残留激素可能使男性“雌性化”。


四、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1.稳态的生理意义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拓展: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 组织液 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2.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


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联系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影响着大脑的生长发育。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人体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


(6)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7)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8)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五、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大多数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4)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 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 T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 T 细胞。


(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抗原不一定是异物。


(6)抗体是抗原刺激下产生,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拓展:


①抗体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物


②抗原:细菌、细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细胞


(7)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拓展:


①参与体液免疫感应阶段的细胞有有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


②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感应阶段发挥作用


③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


④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初次相比,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


(8)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拓展:


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属于淋巴因子,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②上述物质由 T 细胞合成;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能够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9)当细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体液免疫。


(10)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会发生细胞免疫。


(11)当病毒进入机体后,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2)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13)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1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 细胞。


(16)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拓展:


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


(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J 型增长的关系式:Nt=N0λt ;(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拓展:


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②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③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 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有利于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防治害虫需要考虑改善环境,以降低 K 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


(6)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拓展:


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②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4.群落的演替


(8)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4)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


(6)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8)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拓展:


①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型,数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型,有时也会出现倒金字塔型。


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与能量流动中消耗能量的关系是营养级越低,消耗量越大。


(9)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0)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结合“碳循环”图解,简述碳循环的过程。


拓展: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④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⑤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1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3)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


(14)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9)我国人口剧增的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


(1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有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食物链等。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pan sty"���h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的发现


拓展:


①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


②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③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⑤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


⑥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⑦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拓展:


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


(4)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


拓展:


①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③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④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⑤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5)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拓展:


①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顶端优势。


②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发育着的种子合成的。


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获得无子番茄。


④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以用2、4—D 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


2.其他植物激素


(6)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五类。


①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②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③脱落酸的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拓展:


①因为天然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有一个代谢过程,合成与分解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当用天然的生长素处理植物时,体内生长素的量超过正常水平,过多的生长素会被其体内的酶分解掉而不易长时间发挥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生长素类似物(即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的酶,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能够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②新采摘的香蕉只有七成熟便于运输,而我们吃的香蕉通过释放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③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④植物激素处理后,植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植物激素的应用


(7)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二、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4)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拓展:


①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拓展:


①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


②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不一样,神经纤维上快。


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


3.人脑的高级功能


(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言语区


三、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1.动物激素的调节


拓展:


①人体内调节内分泌腺活动的枢钮是下丘脑 ②生长激素有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作用


③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④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


⑤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


(3)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


(4)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果叫激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5)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作用相反叫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6)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受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8)阉割催肥的原理是割除牲畜的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而且驯良,节约能量,利于育肥。


(9)评价:对牲畜注射生长激素催肥是滥用生长激素,其后果对儿童来说是灾难的。它不止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还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长期食用此类动物食品,其中的残留激素可能使男性“雌性化”。


四、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1.稳态的生理意义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拓展: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 组织液 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2.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


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联系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影响着大脑的生长发育。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人体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


(6)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7)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8)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五、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大多数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4)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 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 T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 T 细胞。


(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抗原不一定是异物。


(6)抗体是抗原刺激下产生,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拓展:


①抗体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物


②抗原:细菌、细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细胞


(7)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拓展:


①参与体液免疫感应阶段的细胞有有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


②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在感应阶段发挥作用


③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


④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与初次相比,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


(8)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拓展:


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属于淋巴因子,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②上述物质由 T 细胞合成;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能够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9)当细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体液免疫。


(10)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会发生细胞免疫。


(11)当病毒进入机体后,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2)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13)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1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 细胞。


(16)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拓展:


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


(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J 型增长的关系式:Nt=N0λt ;(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拓展:


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②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③渔业捕捞需要考虑该种群的增长率问题,原则上说是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 时进行捕捞,而且严格限制捕捞量,有利于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防治害虫需要考虑改善环境,以降低 K 值,才能使防治效果最好。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


(6)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拓展:


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②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4.群落的演替


(8)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4)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


(6)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8)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拓展:


①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型,数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型,有时也会出现倒金字塔型。


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与能量流动中消耗能量的关系是营养级越低,消耗量越大。


(9)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0)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结合“碳循环”图解,简述碳循环的过程。


拓展: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


②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④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⑤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1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3)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


(14)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9)我国人口剧增的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


(1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有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食物链等。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