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北京民族文化宫镇馆之宝(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名单看点)

子禾


8月15日,“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正式开展,70余件精美的民族瑰宝聚集一处,其中不乏如孔雀羽金丝织锦长袍这样的镇馆之宝,也有如冷水冲型十二芒铜鼓这样独具学术意义的罕见精品,令观众大饱眼福。此展由民族文化宫主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首展。





展厅入口





展览现场





展厅上方的石榴籽造型装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行动指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按照国家民委党组部署要求,为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国梦聚力,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陆续推出10个专题展览。这些展览通过挖掘馆藏文物古籍背后所蕴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元素,展现各民族是如何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激发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热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此次首展“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精选70多件珍贵文物,围绕国家统一、多元一体的主题,通过“政令安邦”“冠服立制”“美美与共”三个单元,讲述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画卷。在展览中,观众可以观看到不同朝代中央政府封赐少数民族官员的封诰敕书、册书官印,少数民族地方官员敬献中央政府的呈文,也可以欣赏到少数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官阶华美珍贵的官服,还可以领略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发展历程。


展览第一单元:政令安邦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入主中原的民族,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长期维持统一,与其延续的政治制度有莫大关系。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依各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形态而形成多种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民族文化宫珍藏有不同朝代中央政府封赐少数民族官员的封诰敕书、册书印玺,以及少数民族地方官员敬献中央政府的呈文等。这些政令文书,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展示了定国安邦、一齐天下的经略。




展览第二单元:冠服立制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古代服饰除了具有避寒、遮体、装饰等作用,更被赋予了“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功能。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有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冠服制度,使其成为朝章国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中央政权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大都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而这种差异化的政治制度也充分体现在冠服制度上。


民族文化宫藏有一些民族不同时代的官服,其展现的不仅是丝绸锦缎的流光溢彩,刺绣纹饰的精美绝伦,更呈现了当时的“服位有等”和社会礼制,讲述了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关系及政策制度。




展览第三单元:美美与共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华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因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社会信仰等差异而创造发展了内容丰盈且独具特色的斑斓文化。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民族文化宫藏有丰富的各民族文物,不仅有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更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呈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显示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及相互影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充分运用了新技术、新理念以提升展陈效果。石榴籽造型装置、民族团结主题墙、多彩多媒体格扇屏等数字装置烘托了展厅氛围;语音导览系统让观众可以现场观看、收听文物说明,还可以通过微信等程序一键分享;高清多用途LED屏及触摸屏等拓展了文物数量和展览内容。全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观众近距离360度全方位观看展品,还能通过透明屏了解更多文物信息。


据悉,展览在民族文化宫主楼东二厅展出,免费开放(周一闭馆)。


摄影:张丹波




部分展品欣赏



【宋末元初】萨班·贡噶坚赞颁予全藏臣民的文告纸质 藏文




文告称“奉皇帝圣旨,萨班·贡噶坚赞法旨,……甲措地区的民众祈祷皇帝平安有功,尔等不得破坏伤害之”。


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原名贝丹顿珠,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世祖师,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学识渊博,通达五明,被尊称为“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意为萨迦派大学者)。1246年曾携其侄八思巴、恰那多吉赴凉州(今甘肃武威),次年与蒙古王子阔端会谈,商讨西藏归顺蒙古事宜,史称“凉州会盟”。此次会盟使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翁牛特左翼札萨克印银质满文、蒙文


此银印,印面呈正方形,印钮为后坐前立虎。印文阳刻满、蒙古两种文字,汉文译为“翁牛特左翼札萨克印”。印座侧面以满、蒙古两种文字阴刻“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此印造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是康熙皇帝颁赐给栋岱青郡王重孙的官印。




翁牛特部,系元太祖之弟乌真诺颜的后裔,原称阿噜蒙古。翁牛特旗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自清初一直分为左、右两翼,1956年合二为一,称翁牛特旗。翁牛特旗是清代首封的13个札萨克旗之一。札萨克,蒙古语“执政官”之意,是清代对蒙古地区所设旗长的称谓。



【元】萨迦法王铁盔甲 铁、皮质




元代皇帝赐予西藏萨迦法王,古代军用防护装具。该盔甲由头盔和铠甲两部分组成。头盔盔体较高,由6瓣弧形钢片卯榫焊接而成。头盔顶部设有中轴将钢片固定,中轴上方可插放羽翎;头盔下围由皮条穿制的铁甲片和织锦缎护耳组成,用于护颈、护耳。铠甲胸围112厘米,长80厘米,通体用皮条将千余片铁甲片穿编、连缀成型。铠甲形制为上窄下宽,呈背心状。下围由宽边丝织锦物制成,饰牡丹、菊、云纹、宝相花等纹样。萨迦法王是元代在西藏执政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萨迦宝座之持者”,出身于西藏昆氏家族。



【清】石青色金丝织锦龙褂 丝、金质




清代车里宣慰使官服,清乾隆皇帝所赐,中央王朝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统辖的实物见证。自元代开始,中央王朝为了实现对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大力推行土司制度。宣慰使是土司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地方政权长官。西双版纳地区最高统治者被中央皇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龙褂石青色绸缎面料,灰色软绸衬里。右衽大襟,前身后摆下端各开16厘米的衣衩。领口、袖口、衣襟边缘、下摆等处均嵌灰绸,缀有四枚圆形镂空小铜纽扣,周身密布金绣图案。龙褂通身前后两肩绣有四团五爪金龙,龙首正面,头部左右对称,双目圆睁,正视前方,蜿蜒而坐,故又称正龙或坐龙,是龙纹中最为尊贵的纹饰。



【汉】冷水冲型十二芒铜鼓铜质


铜鼓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等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古时用于祭祀、乐鼓伴奏、传信报时等,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此件铜鼓呈圆墩形,造型接近黄金分割比例,花纹密集精美,给人饱满、优美、圆润的美感。鼓面上的太阳纹象征光明和神力,寓意天堂;鼓身变形的羽人纹和船形纹代表人间;鼓足上的垂叶纹和水波纹代表水,寓意阴间。纹饰有阳光照耀、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晴空万里、白鹭飞翔、青蛙跳跃、乘骑徐行、飞舟竞渡、聚乐人群等,充满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是已出土“冷水冲型”铜鼓中的上乘之作。



【清】景宁蓝氏祖图 纸质


此幅祖图修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浙江景宁南阳人叶秉兴执笔绘画,被浙江景宁蓝姓畲族尊为“族宝”。祖图横轴彩绘,题跋完整,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盘瓠出生、揭榜、立功、娶妻、帝为其子命名、敕封为王的故事。为现存畲族祖图中的精品,是研究畲族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