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招标代理费前期费用开发间接费用(招标代理费和中标服务费做什么费用)


“不接地气”皆因作风不实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不一样,不同乡镇情况可能千差万别。受访专家指出,上级部门出台政策“一刀切”,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政策落地“水土不服”现象的产生。


近年来,东部某省份在农村地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上级财政部门对入围的村给予100万元资金补助,但要求必须统一通过县里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建设方。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就此算了一笔账,公共资源中心招标必须是有资质的公司才能投标,去掉招标代理费和相关费用,到村里顶多只能剩下80多万元。“虽然只有80多万元,却要干100万元的活。要不审计就会出问题。”


他说:“盖厕所、搭棚子这种事,有资质的大公司往往不会来竞标。常规的做法就是他们中标后,再转手倒给其他人,最后这些工程可能依然是无资质、无法参与招标的乡村施工队来做。”


“制定的政策和实际的情况出现偏差,原因是很复杂的。”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德文说,如果上级部门不了解地方实际情况,或受主观意志影响就出台政策,那么到执行政策时,便会出现困难。


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赵婷婷认为,这种政策制定与实施之间的错位与断层,反映出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实际调研,没有摸清底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导致了政策不接地气、不够精准、难以落实。


吕德文分析说,但在一些“硬指标”的领域,为保证政策的刚性和权威性,“一刀切”也有其实际的考虑。“比如河长制,从河道管理的专业角度看,上级水利部门施策时也确需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但是,吕德文也认为,政策落实到基层后,在具体的执行层面,点多面广,涉及的问题往往都是综合性的,这需要考虑制定配套措施。“仍以河长制为例,政策落实需要国土部门、水务部门甚至规划部门之间互相配合,而当前国家治理机制讲求专业化,条块分割仍然存在。一旦政策出台前缺乏充分的沟通,基层的政策执行主体在落实时,就会面临政策冲突和配套政策跟不上的问题。”


多位受访专家说,一些“空中政策”的出现,大体来说可以归结为“懒政”。“有的是因为‘拍脑袋’做决定,政策本身制定随意草率、不接地气;有的则是出于对政策标准统一性的考虑,对政策的可操作性考虑不周,上级部门之间没有花时间进行充分协调和沟通。”吕德文说。


“谁拍板谁负责”


乡镇政府是承接我国各项农村发展政策的最后一级政府,直接面对千差万别的广大农村。政策出台后,如果不打通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前面的工作“归零”,群众也难以真正享受到政策出台带来的“红利”。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打通施策“最后一公里”,首先需要政策制定部门“接地气”,充分了解政策落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上级各部门的很多政策都需要乡镇去具体落实,乡镇干部每天工作在基层,对基层情况也十分了解。政策怎么定,必须充分调研,听听基层怎么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希贤说。


记者采访发现,有些地方制定政策前,虽然有征求意见的环节,但却往往流于形式。一名乡镇干部说,“征求意见时,问题设计带着倾向性,甚至明确表示是已定好了的事,这让哪个乡镇干部敢说真话呢?”


赵婷婷认为,有的政策制定者不需要直接面对执行时所需应对的困难与现实,因此缺乏深入调研、加强沟通的内在激励与积极作为;而从基层执行者的角度,他们主动参与决策并加强沟通的渠道还不十分畅通。


其次,深入调研,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有的部门来调研,11点才来,11点半就要去吃饭。去掉路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这样的调研怎么能做出好决策?”受访基层干部反映,调研不深入,就容易导致一些政策规定成“镜中花”“水中月”,只是“看起来很美”。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群众的获得感应是衡量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尺。政策下发后,上级部门还可以专门派人深入基层一线,真正倾听群众反响,看看基层落实过程中有什么难处,问问群众到底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做好政策落实中的跟踪,适时调整不合适的政策。


“以往涉及重大决策时,通常会开启‘责任倒追机制’。对于一般性的政策制定,也可以考虑建立‘谁拍板谁负责’的机制。”吕德文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