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当他们长大之后必然会天然习惯于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品牌。只要这些新兴的数字银行能够保持成长,持续满足年轻客群的需求,就更有机会牢牢抓住这一代人。
事实上,过去几年里,全球资本都在竞相涌入数字银行领域。据CB Insights统计,仅2019年,全球数字银行融资笔数达到138笔,累计融资额达到53亿美元。也是在这一年,美国数字银行Chime在9个月内完成两轮融资,估值翻了两番。
而在今年7月,英国数字银行Revolut宣布获得新一轮8亿美元融资,公司最新估值达到330亿美元,为2020年55亿美元估值的6倍。
数字银行领域最近的一笔融资发生在不久前——新加坡数字银行公司Tyme获得一笔7000万美元的投资,领投方又是腾讯。
包括Nubank和Kakao Bank在内的数字银行受到全球资本的追捧,除了有金融科技浪潮的推动,疫情的爆发也是另一个催化因素。「无接触」的金融服务需求高涨,使得金融机构线上化经营能力成为刚需。
这也是数字银行与前几年上市的一些金融科技股不同的地方,作为金融持牌机构,虽然眼下数字银行与传统银行依然处于「错位竞争」的阶段,但随着数字银行所覆盖的客群不断成长,其自身的业务边界不断拓展,相信未来他们有机会抢占现有的银行市场份额。
试想一下,生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当他们长大之后必然会天然习惯于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品牌。只要这些年轻的数字银行能够保持成长,一直能满足年轻客群的需求,就更有机会能牢牢抓住这一代人。
当然,由于成立时间尚短,数字银行与其它新兴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一样,面临时间和市场的严峻考验。
典型如,最近两年资本市场的金融科技网红股、传统券商颠覆者——Robinhood。如它的名字,打着「劫富济贫」的草根英雄旗帜,以零佣金、低门槛、操作便捷等特质,一问世便收获了大量散户,尤其是年轻股民的喜爱。
在「抵制华尔街」呼声高涨的美国市场,Robinhood靠着亲民、平民的路线快速崛起,成为了「美国散户最爱的炒股平台」,其在上市前便收获了大量资本的支持,自2013年成立到今年上市前完成了至少7轮融资。
而从今年7月底上市至今,短短4个月,Robinhood的股价较上市后的高点已经跌去近60%。除去美国股市震荡的因素外,Robinhood在过去几个月里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包括过于激进的业务策略,面对极端行情时的系统稳定性等问题都让其深陷舆论和用户的声讨当中。
抛开个别因素, Robinhood的身上有很多值得其它新兴的数字金融机构反思的共性。
比如,为了在短期内提升利润而放弃了最初的创业理念,背离了初心。导致Robinhood最重要的用户根基——广大的长尾客群、年轻客群流失,甚至成为了抵制和声讨自己的主力群体。
还有,Robinhood最初成功的关键是其良好的产品体验,简洁的操作流程,这些特质也伴随着上市和对业绩的追求而变得模糊。
就数字银行而言,搭上了后疫情时代数字化金融爆发的顺风车,也享受了金融科技概念股的高增长红利,但这些暂时的光环无法长期掩盖一些核心问题,比如,他们能否平衡好风险与收益,能否在保持现有特点的同时完成资本市场的考核指标。
以Nubank为例,其招股书显示,截止2021年前九个月,Nubank的亏损为9910万美元,亏损同比扩大49.2%,这与其持续的投资、收购与扩张策略有关。这与很多科技公司的发展曲线相似,希望以速度换空间,最终凭借一定的规模优势来平衡亏损。
但回看过去二十年,能走通这条路径并且长盛不衰的科技公司寥寥。希望这些年轻的数字银行们可以穿越周期,真正地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又一场华丽的泡沫。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