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资本公积中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是所有者权益吗)

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资本是财务层面的会计资本,以一家企业为例,会计资本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中包括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收益权和净资产的要求。会计资本是企业所有者经营一家企业所需的最最基本的“资本需求”,若长期“入不敷出”,则企业势必无法持续经营。类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企业所有者在满足最基础的资本需求之后,就会提升“投资收益”预期,进而衍生出经济资本以及监管资本(主要针对金融行业)。


这三类资本在银行业机构层面体现出“监管资本≤会计资本<经济资本”的关系。






一、会计资本


会计资本是在资产负债表右下的“所有者权益”,所以又可以称为“权益资本”,由股本、资本公积、其他权益工具、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以及集团并表后的少数股东权益组成。这是银行真实所拥有的资本数额,可用来吸收银行因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以及风险损失,为银行经营提供一定的缓冲余地,同时也是银行资本丰富、财力雄厚的一种体现。




二、监管资本


(一)监管资本的核心是资本充足率


我国现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在巴塞尔Ⅲ的基础上于2012年制定了包括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②《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分阶段实施,其核心内容为监管部门要求的“资本充足率”。


国际层面,因第一版巴Ⅲ协议延用巴Ⅱ中的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方法,仍存在套利空间,无法满足全面覆盖对金融行业危机监管以及预警的需求。




(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


1. 全球环境下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评估体系诞生于2010年,旨在针对金融行业内的资产规模较大的复合型金融机构提出较一般金融机构更高的监管要求。该评估方法及管理体系由BCBS和FSB(金融稳定委员会)实施更新,并按年披露入选银行名单。所有入选机构均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以及信息披露要求,同时需要根据分组情况满足附加资本和附加杠杆要求。



2. 国内监管要求


2012年印发的《资本管理办法》中已经提及“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但直到2020年12月才正式发布了相关文件,同时,2021年4月发布了“关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虽然“附加监管规定”仍未正式定稿,但总的来说,这两个文件将如何评估以及评估后如何加强管理的监管态度已经是昭然若揭,除了已经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以外,国内那些总资产规模排名靠前的股份制、城商行对未来的“强监管”态势想必也已经“了然于心”。


参考国际G-SIBs,中国版的D-SIB将根据银行的相关指标得分,以及行业地位等情况综合判断,总共分成5组实行差异化监管。从目前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规模分布看,系统重要性银行绝大部分都处于第二组和第三组,资本附加要求在0.5%到0.75%区间内,对银行的影响有限。杠杆率方面,需要提高0.125-0.75%,目前我国国内银行杠杆率的监管要求是4%,且绝大部分银行表外业务不大,故不会对整体银行业机构产生太大影响。



(三)“各项资本”结构


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来看,分子的监管资本被分成“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总资本”以及其相应的扣减项。在G4A合格资本情况表中,这三类资本所包含的科目关系如下图所示。



上表中的大部分填报项目可以在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以及“负债”中找到对应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者权益”中含有的各项资本均不包含“扣减项目”,且考虑到符合《资本管理办法》附件相关要求的“可计入部分”与实际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存在一定差异,故G4A中的各项资本的填报结果均小于等于资产负债表对应科目(填报说明中也明确了G4A与G01相关科目的勾稽关系为“小于等于”),即得出“监管资本≤会计资本”



(四)资本补充工具


在资本补充工具方面,目前主要有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以及次级债等资本补充工具。2019年银保监会修订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细化了原《指导意见》中对合格资本工具的认定标准,完善、更新了资本工具吸收损失以及发行原则等相应机制。


根据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充了资本约1.34万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通过发行各项资本补充工具总共补充资本约1800多亿元。



这里需要区分一下其他一级资与二级资本:①在受偿顺序上二级资本工具优先于其他一级资本工具;②在减记和转股条件上,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触发条件主要为“资本充足率低于某一阈值(目前为5.125%)”,而二级资本工具则为“即将进入破产清算”即可;③期限层面,二级资本工具期限至少为5年及以上,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没有明确期限;④分红派息的机制不同。


此外,次级债在《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不再符合“二级资本”条件,目前对2013年后发行此类补充工具均不计入监管资本;2013年前存续产品,按年递减10%计入二级资本直至2021年底。


总结来说,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制约银行信用业务扩张。通过外源性权益融资筹备时间一般较长,同时对股东能提供的资金总量的要求也较高。其他通过债权类方式对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效果较为有限,银行仍旧需要通过提升盈利能力,通过增加内部留存收益来满足监管以及经营需求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三、经济资本


(一)什么是经济资本


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可以将由各类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以信贷业务为例,“预期损失”能通过贷款定价、抵押、计提损失准备等风控措施对其实施管理,最终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其相应管理成本会加入到借款方的利息中。而“非预期损失”则是银行开展这笔业务的持有成本,最差情景可以简单理解为“整笔贷款本金和利息均无法回收”,在实际业务过程中银行需要通过消耗自身的资本抵御此类风险,以保证持续经营。


经济资本就是银行在考虑了非预期损失后所需要准备的资本水平。换句话说,从银行所有者和治理者的角度来看,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二)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是指商业银行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预测到的可能遭受到的平均损失。通常情况下银行的业务规模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或保持平稳增长,故预期损失是比较比较确定的。从理论角度来看,预期损失可以通过:①将单笔业务的预期损失部分通过模型合理定价,将其转嫁到借款方的“信贷成本”中,以此来弥补银行可能承担的风险;②监管部门要求计提损失准备是针对一批业务所设立的风险抵补的“资金池”,在经济稳定的环境下,实际发生损失是小概率事件。


非预期损失是在一定条件(置信水平)下最大损失超过平均损失(预期损失)的部分。如果说预期损失是一个确定的常数,那么非预期损失就是对预期损失的偏离部分,需要通过消耗银行自身资本金(经济资本)来补偿。假设通过计算得到某银行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发生的最大损失为1亿元,那么这个10亿元就是银行所需要的经济资本,而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每100年可能会遇到1次,损失超过10亿元(经济资本)的情况,其余99年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就是10亿元(通常情况下不会达到这个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损失发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故对银行来说如何准确计量经济资本是维持银行持续经营的关键所在。




(三)经济资本如何计量?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非预期损失是在一定①置信水平范围内,此外,根据巴塞尔协会的定义,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为②信用风险③市场风险以及④操作风险,故银行在计量经济资本时需要计算上述三类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之和。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类风险并非独立存在,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计量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再汇总获得所需的经济资本总量。


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是,这里的置信水平取决于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程度,因为置信水平越高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就越多,即极端损失发生概率越小。但经济资本过高会带给银行补充资本带来较大的压力,且或发生资本利用效率下降的情况。


1.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


目前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相对较为成熟,通常在计量时需要考虑到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等风险因子。此外,市场上用于评估风险的模型如Creditmetrics,在计量单个信贷对象违约风险之外,还考虑了借款方主体信用评级下降造成的影响,扩大了风险损失的覆盖面,提高计量准确性。


在实务操作中,风险因子的增加虽然能提升剂量的准确性,但也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风险因子会使得计量成本大幅增加,同时不同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也容易对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2. 市场风险经济资本


市场风险本质上是金融产品交易过程中受价格波动而导致的风险,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特性其所包含的风险因子也不尽相同,较为常规的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大宗商品风险、权益风险以及信用利差风险等等。


在历史数据足够充足的情况下,历史模拟法是比较常规用来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这里需要注意到我们认为“历史是会重演”的假设。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的分析,推算出未来变化趋势,从而得出风险计量结果。这个计量方法较为简单,但存在“历史会重演但成因千差万别”的陷阱,因此更适合用于计量机构历史风险情况。


参数法也是较为普遍且经典的风险计量方法,在应用时需要满足①“足够多的样本下大部分事物均能满足或接近正态分布”,②“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组合资产的价值变化是所有单个资产收益率的线性函数”的假设。


此外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产生的随机变量来模拟风险因素的收益分布,再求出相应的VaR值。其与历史模拟法的区别在于是否为随机获取数据,但该计量方法对模型要求较高,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模型开发维护成本有一定的要求。


从实际模拟计量的结果来看,蒙特卡洛模拟法得出的结果更为保守,历史模拟法或存在较强的对尾部极端风险的捕捉能力。



3.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操作风险的计量目前成熟度还不够,主要因为①对操作风险识别较信用、市场风险更晚;②缺乏历史数据支撑;③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相关度较高,容易发生重复计量的情况;④建模难度高。


操作风险计量的主要几个方法为:①基本指标法(BIA)、②标准法(SA)、③高级计量法(AMA)、以及④标准计量法(SMA)。其中前两种计量方法主要依托过往3年银行收入情况,较为简便,但容易导致银行预留过多不必要的风险资本。高级计量法在2016年被新的标准计量法所取代,目前使用范围有限。




(四)管理经济资本的意义何在?


对银行来说,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在有限的资本金内,考虑怎么投放产生的经济增加值最多,怎么样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资本回报率,同时又要考虑到不同业务间的投入产出比来达到当年利润增长的目标,这就涉及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问题了。


1.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将经济资本纳入绩效考核有利于改善传统纯考核利润绝对数指标的缺陷。上至经营管理层,下至业务人员都需要详细分析业务所包含的风险以及回报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更符合经营目的的决策,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各项风险把控。


2. 强化全面风险管控意识


国内银行主要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随着金融产品的逐渐丰富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银行需要建立起对包括市场、流动性、操作等风险在内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金融产品的复杂化也逼迫银行开发符合自身经营需求的风险计量模型,对提升整体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正向促进作用。


3. 提升金融产品科学定价能力


4. 优化银行资源配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