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资本化的职工教育经费(研发部门职工教育经费不符合资本化支出)




2021年,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到来,教育培训行业迎来了时代巨变,教育机构的龙头企业“新东方”股价暴跌90%,市值蒸发了2000多亿。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也将机构里的近八万套桌椅捐给了乡村学校。


如果你说这个行业基本废了,或许没有说错。是的,如果政策不再发生转变,教培时代或许真的要落幕了。



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呢?因为“双减政策”让教育更公平了。


近些年来,大批资本入局教育行业,仅2020年一年,在线教育累计融资就达到了1034亿元,线下的校外培训机构更是恒河沙数,甚至基本与学校的数量持平。


如果任由教育机构发展下去,那么校外培训将会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它将打乱国家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布局。


更严重的是,资本的介入会让教育没有公平可言,富人会越富,穷人会越穷,阶层分化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层固化的局面。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方说现在你的孩子上初一,他的班里有50名同学。


本来这50名同学都在公立学校的一个班级学习,大家用着同样的教材,由同一个老师授课,尽管成绩有好有坏,但起码是公平的,而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也是不用缴的。


后来有一名同学被其家长送到了课外的辅导班,这个辅导班将老师还没有讲到的内容都教给了这个孩子,甚至连初二、初三的课都提前给上了。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掌握知识的速度就比其他49名同学快得多,老师还没教的东西他都会了,他在班级里脱颖而出,成了尖子生。



这时有部分家长知道了这名同学的情况,他们发现那名出类拔萃的“天才”原来用钱就可以砸出来,为了不落人后,于是也送自己的孩子去了辅导班。


这样接二连三的,有49名同学都去了课外辅导班,只有1名同学没有去。为什么呢?因为他实在交不起课外一个月3000的辅导费。


但是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学得快,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法按照课程安排的进度教学了。


于是他告诉了自己的父母,父母无奈,父亲只好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出去给人送货,母亲也在城管的追捕下,四处推着小车卖炸洋芋,就这样辛辛苦苦,一个月终于多挣了3000块钱让孩子进了辅导班,末了还不忘叮嘱一句:“你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将来不要像爸爸妈妈这样辛苦!”



可是结果呢?结果是这50名同学又在课外的培训机构坐在了同一个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谁也不比谁多学多少,50名同学全部补课的结果相当于全都没补课。


父母觉得自己总算对得起孩子了,自己辛苦点又有什么呢?殊不知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孩子又回到了最初的时候,只是莫名其妙一个月多交了3000块钱而已。


家长更辛苦了,孩子们也没有娱乐时间了,国家投入的巨额教育经费和家长们的血汗钱,都被万恶的资本给收割了。



而当那些资本完成了原始积累,就开始了进一步的扩张。


他们开始大力兴办私立学校,用3倍乃至5倍的薪资将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全挖过来,然后第一年用高额奖学金将那些中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全都挖过来,且全部免学杂费。


他们会对家长说:“你看,市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都在我们这,你们来我们学校不仅可以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还有高额奖学金拿,何乐而不为呢?”


家长们心动了,他们一打听,公立学校各科的优秀教师确实都在这所学校,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私立高中。



在开始的几年中,为了扩大生源,这所私立高中发放了太多奖学金,免了太多学费,高薪聘请了太多老师,眼看是完全亏损的状态,可为什么那些资本家们却一点也不担心呢?因为他们相信这只是短暂的前期投入,教育资本时代的巨额利润就在不远的将来。



就这样过了三年,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参加了高考,由于他们本就是中考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学习能力强,且有全市最好的老师授课,于是在高考中大放异彩,最终一本升学率高达90%以上;


全市考上的10个清华北大,有7个都在这所学校,他们每人都获得了学校10万甚至20万的奖励。


很快,他们的名字也贴满了全市的各个角落——“恭喜XX高中的XXX同学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广告牌、红布条、商场和出租车上滚动的灯牌,到处都在宣扬着这所私立高中的辉煌成绩。



这样到了第二年,他们不用花费太大精力,很多家长也愿意主动把孩子送到那里。


那些中考的尖子生们依然有奖学金,依然免学杂费,那些高考落榜复读的过二本线的优质生源也被同样的待遇拉拢了过来。


这样又过了几年,这所学校的名声开始完全打出去了。清北录取率年年全市第一,一本升学率也年年第一,甚至文理科状元也出在了这所学校。


可是这是这所学校在教育上的功劳吗?不是的,他们只是用别人没有的资本把那些优秀的学生聚在了一起罢了,他们高价挖的那些优质生源都是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很强的尖子生,你让他们在哪学习最终都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只是在这个只看结果和成绩的时代,没人去管背后资本运作的逻辑。


这所私立高中再也不需要费力去“拉人”了。家长们挤破了头想把学生送进去,于是这所私立高中不再只招收优质生源,他们开始按照中考成绩,以不同的学费录取学生:中等学生可能一年2000,差一点的学生可能一年4000,而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的,也可以花钱“买分”,甚至以1分三万元的天价,来补足到录取分数线的分数。


这还不够,他们开始开分校,逐步垄断该市的教育。


教育被垄断之后他们就开始涉足房地产,在学校周围大建学区房,房价也随着一本率的提升而年年升高。


甚至最后他们硬性规定,只有购置他们的学区房才能入校就读。


动辄上百万的学区房依然让无数家长挤破了头去抢购,资本家们赚得盆满钵满,谁还在乎一开始“买学生”“买老师”亏得那一点点钱?



当这个市的教育被垄断后,他们就开始全国扩张,甚至在海外上市,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资本通过融资统统挤进了中国的教育行业,大家试想一下,那样的教育还会纯粹吗?


美国的资本会不会给我们的下一代灌输反动的思想,日本的资本会不会歪曲历史,扭曲我们孩子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可是被外国资本介入的教育,能“完成”代表着中华民族未来和希望的下一代的“人格”吗?不会的,别说外国资本,就是国内的资本一旦介入,“教育”也就成了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工具。


因为归根结底,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



其实在国家动手整顿之前,教育已经被资本畸形化了,很多地方的公立学校都变得乌烟瘴气。


有的学校的老师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在校外办辅导班,他们在课堂上只讲一些大概,而那些重点难点却留在课外的辅导班讲,在班里也会格外“关照”上了他辅导班的学生。


更有过分的,他们在课堂上只讲教学内容的一半,而另一半则留在课外讲,以此逼着学生上辅导班。


或许有些有良知的老师会拒绝这样做,可是当他们看着自己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的,用一个学期甚至一个暑假就能拿到一辆新车的首付的时候,他们还能坚守本心孤独地走下去吗?或许最终,他们也只能摇头叹息着加入这个畸形的教育规则中吧!


而一旦公立学校禁止了这种行为,他们就跳槽去私立学校开办辅导班。


甚至那里的辅导班也由资本运作,直接开到学校里边,其实就是那种放学不准回家,而是在学校再上两个小时课,然后强制收取200元补课费。这种现象在国内不是没有。



但这又会造成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公立学校完全被资本搞垮了,因为老师被挖走了,优质生源也没有了,如果想要培养精英,就只能缴纳巨额的学费送孩子去私立学校。


而那些没钱的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去公立学校“放羊”。教育资源完全被富人掌控,农村寒门子弟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迁的上升通道也被堵死,精英家庭永远是精英,穷人永远都是穷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将再次上演。


这种说法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看英国、美国的一些公立学校不就是这样的吗?



所以国家的双减政策完全是一件值得喜大普奔的政策。


根据中央文件,校外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将由盈利机构变成公益机构,资金由银行监管,无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所有的资本必须与教育脱钩,上市的要退市,融资的要退股,总之严禁将教育资本化运作。


这无疑是给资本划了一条底线,即公共事业不能沦为资本逐利的暴利行业。


因为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必须坚持公平优先,而非逐利;更不该向普通的工薪阶层传递“会输在起跑线”的教育焦虑,从而把本该由公立学校承担的义务教学任务硬生生地分割给教育培训市场。无疑,国家的这些政策都是限制教育资本化的有效手段。



即便限制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也无法阻止资本向教育行业的渗透,无法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富人阶层依然会有很多其他的途径获得额外的教育资源,无孔不入的资本也会在教育领域找到新的空隙。


所以国家对教育行业的监管依然不能放松,教育资本化的彻底终结,也依旧任重而道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