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银行客户经理拉开户(银行开户客户经理需要来公司查看什么)

疫情之下,富人是变多了还是少了,成为岁末年初的一道哲学问题。


按照2月2日平安银行在深圳总部披露的最新年报,截至2020年底,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较上年末增长超过了3成,其私行管理财富破万亿,更是大涨5成。招商银行2020年三季报则显示,其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已逼近十万人,人数增长17%;管理客户总资产也大涨了两成。


就在上个月,深圳某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宣布代销的私募产品获得收益400亿,被外界解读成“为有钱人赚了‘一艘航母’”。


一言蔽之,富人都更爱私人银行服务了。


“2020年是百富榜22年以来,财富创造最快的一年,上榜企业家总财富比去年增加近十万亿,比之前五年增加的总和还要多。”胡润日前曾这样感慨。


按照最新出炉的诸多调研分析,在新经济、新动能的推动下,以企业中、高级管理层与专业人士为代表的新富群体涌现,正成为高净值群体的中坚力量;经历资本市场洗礼,他们的投资行为和心态发生明显转变,对于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财富传承从观望进入普及深化阶段,并注重财富的长期积累……


显然,以深圳高净值群体为代表,中国富庶阶层的消费观、财富观甚至价值观,像一块火热的磁石,吸引普通人去窥探这些动辄资产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朋友圈”。


所谓拨云见日,过去一年的诸多微妙变化,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视界和维度,更好地揣摩读懂这个特殊圈层的众生相。


A


定 义


多少身家可以成为私行座上宾?


置身于2020年的宏观环境之下,既然富人群体更热衷于私行服务了,那么来自商业银行重金打造的私行服务,便是给高净值人群画像的最好路径。


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被称作“皇冠上的明珠”。那么,什么人可以成为座上宾?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办法》,有明确对私人银行客户标准的设置为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即可,但是这个标准在深圳各大银行的具体执行中并不统一,从6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


在深圳,把800万金融资产作为“起步价”的银行更为普遍。像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标准则是800万元,招行是1000万,有的甚至高达12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标准并不包括你的房产、爱车,而主要包括基金、保险、理财产品等在内的金融资产。


不仅银行对于“高净值”的定义不同,调研机构也各有准绳。按照相关报告,拥有1000万可投资资产的家庭被定义为“高净值家庭”,拥有1个亿可投资资产的家庭被定义为“超高净值家庭”,拥有3000万美金的家庭被定义为“国际高净值家庭”。


所谓可投资资产,是指个人投资性财富(具备较好二级市场,有一定流动性的资产)总量,包括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其中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银行理财产品、境外投资和其他境内投资(包括信托、私募股权、黄金、期货等)等。


至于你的自住房产(哪怕是别墅豪宅)、非通过私募投资持有的非上市公司股权等资产,对不起,不算数。


不过,600-1000万金融资产只是最低门槛,而非平均标准。按照招商银行2020年第三季度披露的财报,其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的户平均总资产超过2700万元。


私行服务包括为二代举办相亲、为防小三支招


南都记者注意到,深圳不少银行把私人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剥离开,不少私人银行更愿意单独设立在CBD区域、高端写字楼的顶楼,既私密,也独到。


深圳最早的私人银行要追溯到14年前。2007年,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成立,拉开了深圳私人银行业务的大幕。在当初深圳房价还在“1字头”的时代,便要求客户的资产规模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随后,各大银行抢滩深圳高端市场,崛起私人银行新势力。按照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深圳有超过30家私人银行。


实际上,越是高端客户的需求越是复杂多样。为了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结构。如何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按照记者的梳理,一是根据客户金融需求制定综合化、个性化理财规划;二是资产管理业务,通过个性化的投资组合管理,帮助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信托和不动产业务,为客户的财产管理提供保障,并按照客户的期望对资产进行安排;四是为客户提供大宗商品和离岸金融等服务;五是提供保险、财务、税收、投资(含不动产、古玩字画等)、法律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我们有私人银行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投资、税务、法务、并购、融资、结算等。”深圳某大型银行负责人如是说。


怎样做有钱人的生意,也考验各家银行的功力。


有业内人士透露了一个清单,覆盖了很多人想象不到的私人银行服务——包括为富二代举办相亲、为防小三以及培育二代接班出谋划策、带客户赴各大博物馆考察、代购奢侈品、私人飞机、提供商务洽谈场所甚至可美容、预约名医、南极定制游、代请菲佣等诸多非常具体的服务。


“我们的服务几乎囊括了你可以想到和想不到的方方面面。”一位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举例,有的客户喜欢品茶,就会把他们请去云南请专家指导购买高档茶叶,客户喜欢自驾飞机,则会帮助他们加入海南的私人飞机俱乐部。


不只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诸多的城商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券商、信托等也都瞄准了私人银行业务这块蛋糕。


风云际会的背后,折射了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和利润驱动力。


“私人银行业务的利润往往是其他零售业务利润的数十倍。”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而按照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中国私人银行》报告,私人银行业务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且拥有连接财富端和资产端的独特优势,将成为国内银行业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B


落 地


深圳的“土豪”有多少?


那么,深圳乃至全国到底有多少高净值人群藏龙卧虎,吸引各路金融机构的明争暗抢?


2020年底,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发布一份《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0)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风险管理白皮书》。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高净值人群总量达132万人,较上一年增长近6.6%。从区域来看,高净值客户数量和客户资产规模排名前五的省市为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和江苏。这五地的客户数约占全国六成。


但是,由于对于高净值标准的评估方式不同,各调研机构的口径不尽相同。按照贝恩公司与招行在深圳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8年,中国个人高净值人群规模达197万人,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90万亿元。光是在广东,高净值人群超过20万人。


如果把眼光拉回深圳,数字也许更惊艳。


深圳到底有多少富人,一直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从各种零星数据的拼图中,足够窥一斑见全豹,感受来自特区的财大气粗。


按照深圳建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其在深圳的私人银行客户已经达到近万名,本年度增速15%-16%。


两家总部在深圳的银行,成绩单同样不俗。据招行2020年三季报显示,该行服务1000万资产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数95943户,较上年末增长17.47%;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26583.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15%;户均总资产2770.78万元,较上年末增加39.12万元。


置身于深圳这片“资产沃土”,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关于深圳区域的高净值人群的统计口径,但是按照南都记者的梳理分析,从潜在群体的数量来看,深圳只是仅次于北京、上海和香港。


来自胡润研究院《201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深圳拥有600万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是17万户,比上一年增加4000户。


而深圳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为73700户,大致等于每170个人中就有一个千万富翁。而深圳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数量5420户。


南都记者梳理看到,不论是600万资产、千万资产还是亿元资产维度,深圳的人数大致都是北京的四分之一,整体上仅次于北京、上海和香港。超过广州、杭州、宁波等地。


不过,胡润的数字出来后,很多深圳人并不买账,认为过于保守了。以深圳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密度,深圳的高净值人群数字应该更多。


造富效应背后的驱动力


不过,此时依然有一道哲学命题横亘眼前:很多大众市民感到疑惑,2020年疫情重创之下,全球经济处于下行通道,但是以深圳为代表的高净值客户群,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得以大幅增长?


阐释这个逻辑,深圳一位私人银行分析师告诉南都记者,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巨大冲击,很多金融机构借助持续数字化转型对线上服务的有力支撑,响应客户需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疫情对经营的影响。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全市场上看有了政策支持,特别是货币政策宽松。同时,今年以来A股市场比较不错,拉动了资产增值,因此在疫情下起到了对冲。


这个解释,更多是站在银行客户经理的视角。实际上,深圳的造富效应,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宏观格局作为深层驱动。就在1月初,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在官网公布了2020年深圳市存贷款情况:深圳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存款突破十万亿元的城市,同比增长21.4%。2020年深圳市人民币存款增加17422.56亿元,同比多增6573.14亿元。


深圳官方还披露了一批硬核数据,深圳境内的上市公司增至333家。总市值超过9.12万亿元,总市值位居全国第二。总资产近31万亿、净资产超过4万亿。


所谓海阔凭鱼跃。业内人士对此解读,2020年的数据反映了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更是衡量这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圳企业家及高净值群体增长的内核所在。


此时,潜藏了众多的企业家群体和高净值人群,让深圳成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高地。国务院参事夏斌曾建议,在低利率时代和不断增长的高净值人群背景之下,大量资金正在寻找出路,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应发展真正的私人银行业。


显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期许。但是,私行服务供给端仍显不足,中国私行机构管理的高净值人群财富不到两成。对此,前海开源基金的董事总经理史程认为:资本市场正在快速扩容,集聚的财富需要保值升值,对财富管理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如何去管理?如何去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说,深圳的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


刚刚过完40岁生日的深圳经济特区,在私人银行资管的板块,又找到了“先行先试”的突破口。


C


画 像


◎新富人群长什么样?


既然身边的高净值者不少,不妨为他们画画素描。


“新贵人群和创二代富二代的比例越来越多。”深圳某银行私人银行部首席投资顾问陈先生说,互联网、新兴产业带来的新贵族,在社会财富占比越来越高,会成为私行新客户增长源。


如何为他们画像?“40岁左右。他们对于财富管理很有进取心,但是更懂得术业有专攻。”陈先生分析,这个群体对于数字化手段容易接受,但过去创富花太多时间,没有太多时间去学习和打理财富。对于财富,他们更讲究方法,所以关键是要让对方理解和相信你打理财富的方法逻辑。


新贵的风险偏好也值得玩味。他们对不了解的领域,相对保守。对于熟悉的则愿意承受更高的风险。由于疫情后高净值人群尤其年轻新贵阶层对提升其财富抗风险能力的意识有明显的加强,也倒逼了金融机构加速财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此时,如果您对于这个群体的感观认知依然不够清晰,那么不妨再看看这个素描:


38.7岁,一线城市企业高层管理者,高学历,育有一子,年入近200万,家庭拥有净资产约7000万元。他(她)在科技/通信/电子相关的民营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者,平时爱好旅游和看书。


这不是一个具体人,也不是AI机器人,而是《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投资白皮书》通过调研的方式勾勒的当下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典型画像。


◎富人们爱买什么?


好奇心的驱使还不止于此。更多人想知道,高净值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胡润为我们提供了窥探的视角。


按照最新出炉的《胡润百富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品质生活报告》,受访的高净值人群平均家庭年开销金额为175万元,其中旅游(19%,33万)、孩子教育(18%,32万)和购买日用奢侈品(16%,28万)是他们的主要消费类型。其他花费在娱乐、健康与保健、个人教育与礼品等方面。


2020年里,高净值人群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上涨3.4%,比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出一倍主要拉动因素是高端白酒、黄金等。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导致中国高净值人群将黄金列为避险资产的选项。对比去年,黄金涨幅高达47.8%。”报告称,2020年,手表和珠宝板块的平均涨幅为7.3%。在代表性的商品中,宝格丽经典项链、宝格丽一款手镯、卡地亚白金项链和手镯的价格分别比上一年上升了12%、10%、7.6%,售价为2.2万元、58万元、8.8万元。主要提价因素有两点:一是人工费用、物流、开店等费用的成本提高,二是高端手表和珠宝属于贵金属,本身具有保值作用。钻石是手表和珠宝板块唯一下跌的商品,跌幅为7.8%。


◎富人们有啥烦恼?


春江水暖鸭先知。相较于普罗大众,他们对于财富趋势的把握更为超前一些,值得借鉴。那么,他们出现哪些新兴需求和趋势变化?2020年11月,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等多方联合发布《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需求管理白皮书》。高净值群体对财富安全与财富传承更加重视,金融投资热情在疫情后空前高涨,陡然提高67%,而“健康第一”则是疫情后人生目标的首位。


记者梳理看到,财富管理方面,疫情后该群体的金融投资热情比去年提高67%。储蓄和现金(86%)、股票(84%)、基金(78%)、保险(57%)及理财产品(54%)等配置热情均提升。选择金融投资产品时,看重投资收益的比例比上一年提高四分之一,从58%提高到73%。


“富人们的金融投资热情比去年大幅提高,给我感觉牛市来了。”一位刚刚入场股市的深圳年轻市民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资产配置热情褪去,三成高净值人群表示未来将减少全球资产配置。教育也有了新状况。26%正在留学的家庭选择暂缓留学,低龄留学热降温,高中阶段出国留学的意愿下降五成。


医疗健康服务(72%)成为高净值人群最希望获得的非金融服务。25-35岁年轻群体更愿意体验私人银行提供的医疗健康服务。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风险意识之下,高净值群体的新人生目标,大致转换成为“安全第一,增长第二,传承第三”。


◎富人怎么投资理财?


那么,未来一年他们如何配置金融资产?白皮书指出,高净值群体的多元配置、平衡风险特征凸显,呈现“四三二一”的特征:四成高净值人群计划增加收益型投资,包括二级市场的股票、股票型基金,以及市场的股权、房地产实物及基金、收藏品等;三成计划增加稳定型投资,包括养老金、孩子教育基金,主要为信托、债券、债券型基金等;两成计划增加保障型投资,即消费性保险,抵御家庭与企业风险;一成计划增加短期固定型支出,即支付短期消费、负债,维持家庭与企业日常开销的部分。可以看出,平衡风险体现在保险资产配置显著增加。


他们具体买什么?金融投资产品(理财、股票、基金、资管计划等)占比最高,达73.9%;购买保险的人数居第二,多于选择存款的人群;85%的高净值人群认可商业保险可以应对突发的风险,是家庭稳定的基石,也有财富传承的功能。


私募基金也蔚然成风,成为高净值人群的重要财富配置工具。按照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国私募基金管理总规模逼近16万亿元,百亿级体量的私募公司超过60家,


不久前,平安私人银行发布私募热搜榜,榜单显示40岁以上客户占主体,人均持有2.53笔私募产品,而且持有单一股票多头策略的客户占比持续下降,这组数据表明高净值客户更倾向于通过股票多空、对冲等多样化产品分散风险,投资理念越来越成熟。


南都记者梳理看到,从投资者性别、年龄分布特征来看,2020年该行女性认购客户占比达到了58%,女性私募投资悄然崛起;从私募持仓客户年龄分布来看,00后已经开始参与认购私募产品。


对于深圳人来说,买房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论投资还是自住。按照调研分析,超五成高净值人群未来一年有置业计划。房产配置作为稳定的资产保值类型仍受高净值人群青睐,尤其是深圳这种一线城市。


日前一场在福田CBD专为私人银行高端客户举办的“资产配置策略展望大型论坛”上,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这样为高净值人群支招:“未来将从地产时代走向股权时代”。他认为,相比房地产,权益类资产更具有赚钱效应。


观察


高净值群体在财富管理上存在误区


经济新常态及疫情叠加影响下,2020年显然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不仅刷新了我们大众市民的消费观、财富观,甚至刷新人生观,新贵阶层也如是,无法置身事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认为,目前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虽然身家不菲,但在财富管理上却存在误区。特征之一是资产过于集中,以及投资的路径依赖,将资产大量地投向房地产,或者存银行,在股票、保险和信托市场的资金配置偏少。另一个误区是在财富管理中通常过于自信。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要比专业机构更强,因而在资产配置方面可能会犯一些在专家看来比较低级的错误。


作为服务他们的重要载体,私人银行难道也没有反思空间吗?不是。业内人士提醒,面对监管环境、竞争格局、金融科技以及高净值客户需求的多重变化,并随着外资金融机构限制的全面放开,中资私人银行面临着在岸与离岸的双重竞争,种种因素颠覆并重塑了包括私人银行在内的财富管理机构之传统服务模式。资管新规的不断深化,抑制了行业乱象,同时也要求中资私人银行在新的监管环境中探寻新的发展战略。高净值客户愈发重视财富传承,对私人银行综合化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