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个税年度汇算通知来了,有哪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2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办理2021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事项的公告》。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么在这个公告发布之后,纳税人应该关注哪些重要信息呢?哪些人又将从中受益呢?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办理时间,公告当中显示2021年度个人所得汇算清缴办理的时间为今年的3月1日到6月30日,从这个期限长度来看,今年留给大家办理年度汇算的时间非常充裕。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的任意时间点办理的,了而是要等相关的税务机关分批通知具体的时间段进行错峰办理。分批通知办理就是为了避免拥堵,大家尽量在通知的时间段内按规定办理。另外今年税务部门推出了预约办理服务,2月16日之后可以在相应的APP上预约通知时间段内的任意一天进行办理,但该服务仅限在3月1日到3月15日期间进行办理的纳税人,如果没有预约成功也不用着急,可以直接到税务大厅进行办理。针对在3月1日之前需要离境且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纳税人,离境之前就可以办理相应的业务。

其次需要关注的是办理方式,公告中显示纳税人可以自主选择以下三种汇算办理方式:单位办、请别人代办、自己办。

第一种是通过任职受雇单位进行代办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由单位代为办理,应该在4月30日之前与单位以书面或者是电子等方式进行确认,如果未进行相关确认,则不能代办。如果在年度汇算期内有两处及以上任职受雇单位,只能选择向其中一处进行申报。比如纳税人张先生2021年上半年在南京市某公司任职,下半年在北京市某单位从事保险销售工作,那就可以在这两个单位之间任选其一进行年度汇算的办理。

第二种是纳税人委托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单位以及个人进行办理,但前提是双方需要签订授权书。

第三种则是自行办理年度汇算,无需委托他人。为了让自行办理的纳税人更加顺利地完成办理,税务机关值得将会通过多种渠道提供涉税咨询服务,不断加强年度汇算的政策解读以及操作辅导力度。对于一些年长、行动不便且需要自行办理的特殊人群,在纳税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为其提供个性信息化的年度汇算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税务部门还特意为这些老年人建立了绿色通道,关注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便利。

再者需要关注的就是办理渠道,主要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条件允许的话,纳税人可以选择网络办税渠道,通过自然人电子税务局办理年度汇算。目前个人所得税APP已经上线,并且成为了纳税人办理年度汇算的主要渠道之一,今年优化了申报表项目预填服务和社保费的填写方式,并且还优化并增加了提示提醒功能。该功能可以对填报过程中减少收入或者增加扣除及其他情况的纳税人进行风险提示,有利于加强对如实申报的监管力度,同时也能够降低填错的概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申报,但纳税人需要将申报表按照公告当中的具体要求寄送到相关地址。如果不想选择线上或邮寄的方式,也可以直接到办税服务大厅进行办理。

在了解了办理的时间以及渠道方式之后,大家还需要关注的是有哪些人需要办理年度汇算,哪些人不需要办理。公告中显示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则需要办理年度汇算,一种是需要退税的,指的是已经预缴税额大于年度汇算应纳税金额的。另一种是需要补税的,是指综合所得收入超过12万元,并且需要补税金额超过400元的。也就是说已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缴税额不一致的都需要办理年度汇算。如最终结果需要补税,纳税人可以通过网上银行、银行柜台、非银行支付机构、办税服务厅来POS机刷卡等方式进行补税。

比起补税,大家更感兴趣的应该是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退税。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位全职创作者只依靠稿费收入生活,一整年所得稿费报酬为5万元,那么平常是需要按照20%的标准进行纳税的,一年下来需要缴纳1万元的税款,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纳税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按照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的可以享受全额退税。这种情况下,纳税人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退税的填写申报,最终可以得到1万元的退税。当然如果是其他职业,只要综合年度收入没有超过6万元,都可以在3月1日之后查询自己是否符合退税条件并申请退税。

除了必须办理的情况之外,也有无需办理的情况。第1种是已经预缴税额与年度汇算应纳税额相一致的,就不需要再进行办理个税了。第2种是需要补税的金额没有超过400元的,也不需要办理年度汇算了。如果满足退税条件,但是不申请退税的也不需要办理。最后一种情况指的是需要补税,但是综合收入所得全年没有超过12万元。符合以上4种情况之一的,都不需要办理年度汇算。

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年度汇算?纳税人为什么要办理年度汇算呢?

其实年度汇算就是年终的一种查遗补漏,指的是纳税人在年度结束之后对工资薪金、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劳务报酬4项综合所得的全年收入额进行一个汇总,然后用这个结果减去全年的费用和扣除。2021年度个人所得汇算清缴的公告当中明确提到,费用扣除主要包括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等重要。这些扣除的费用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以专项附加扣除为例,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孩子正在接受全日制义务教育,就可以享受到20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如果纳税人本人是独生子女,那就可以享受到每个月20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额度。如果纳税人在二线城市租房居住,就可以享受到1通知500元的定额扣除。这是出于对纳税人情况不同的考虑,有利于更好地反映出不同家庭、个人的负担情况,将个税分配收入的调节功能发挥到最大,是一项非常人性化的政策。扣除这些费用之后得到的就是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再根据结果适用的税率计算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其中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6000元的税率为3%,超过36000元但在144000元以下的,税率为10%。超过144000元但在30万元以下的,税率为20%。30万到42万之间的税率为25%,42万到66万之间的税率为30%,有66万到96万之间的税率为35%,超过96万的税率统一为45%。然后再用计算得出的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减去已预交的税额,最终遵循多退少补的原则。

之所以让大家办理年度汇算,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每一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有些人会觉得这很麻烦或者没有必要,但有的情况如果不进行年度汇算,就无法享受到红利,对于纳税人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就比如专项附加扣除中的大病医疗支出,如果不等到年度结束很难确切地知道全年的支出金额,如果不进行年度汇算,可能就无法享受到税前扣除项目。虽然税务部门会提供预填报服务,但如果不认真核对的话,也会漏掉一些扣除,大家一定要在年度汇算的时候自己加上去,保证自己能够享受到红利。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讲一下可享受税前扣除的情况了。在纳税年度内可享受税前扣除的情况主要分为三种:第1种是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第2种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住房租金等,第3种就是前边提到的纳税人及其配偶或未成年子女符合条件的大病医疗支出。如果有以上三种情形之一,可以按照规定申请税前扣除。

再者,如果不进行年度汇算的话,那综合年度收入在6万元以下的人,可能就要多缴纳上万元的税款。

除了这些信息之外,公告中也进一步巩固了“首违不罚”的制度,但这不等同于纳税人第一次可以多退或少缴税款且不受到惩罚,而是说在办理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因申报信息填写错误而造成年度汇算多退或少缴的情况,纳税人可以主动申请改正,或者是在税务机关的提醒之下进行改正,这种情况可以免予处罚。

同时公告中也对不遵守规定的纳税人提出了管理性措施。每年都会有一部分人不如实申报,对于这些违规的纳税人,公告中年度表示将会在年度汇算期结束之后对其进行加收滞纳金处罚。如果涉税金额较大,且在多次提醒之后仍未改正的,税务部门将会进行约谈警示。如果约谈之后仍未配合进行整改的,将会对其进行依法立案稽查,情节较为严重的可能会被公开曝光。所以就需要提醒那些需要补税的纳税人,一定要在年度汇算期限结束之前补缴相应的税款,不然可能会被加收滞纳金或者受到更严重的惩罚。

想必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想节税或者避税的,但因为相关知识的匮乏或者是方法不对,最终成了逃税,就不得不接受惩罚了。想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避税和逃税有什么区别吗?可能在一些人看来,避税和逃税都是性质相同的违法行为,实则不然。所谓避税,是指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纳税义务降到最低限度。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在依法纳税的基础上,让自己交的钱最少,所以这也可以叫合法节税。但逃税与之性质完全不同,从名称上也能够判断出逃税肯定是违法的,所以它也叫非法避税,一般指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少缴或漏缴的非法行为,这哪些不仅危及了国家税法,还可能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情节较为严重的可能会被判刑。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还要冒险逃税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人对逃税与避税的界限认知不够明确,一不留神就让自己陷入了逃税的不归路。想必每一位纳税人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又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控好逃税与避税的界限,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系统的学习一下相关知识,同时还要从具体的实例当中学习避税思维,总结出合适的避税措施,做一个合法的纳税人。而这些内容在《避税》这本书当中基本上都已经涵盖了。

书的上篇揭示了一个非常完善的“避税防火墙”。内容理解难度不大,因为他从具体的实例出发,以纳税人的角度介绍了相关的内容,比如“避税防火墙”的修造过程。结合具体的例子很容易理解,而且有益于从中总结经验、找到突破口。书的下篇介绍了一种与“避税防火墙”不同的节税方法,名字叫作节税工程。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节税工程的方法论、两大基石、三大手段和实施步骤。节税工程被称作是阳光的节税工具,只要能够合理地利用它,就能够成为最好的节税助手。

纳税基本上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话题,人人都想节省税款,但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合法。聪明的人懂得学习知识合理避税,愚蠢的人才会盲目逃税。与其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徘徊,不如趁早买本书回去看看,及时对纳税筹划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做一个精明的合理避税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