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外观斜街交通银行开户行(交通银行开户行网点)

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代表自己的一条街。只要提起这条街,人们总是会想起这座城。就像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虽然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非常出名,但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却是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别看街面不大,可在老北京人心里的声望却不低,要知道这条街道可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呢。


不信?


你看



源起——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烟袋斜街出现于元代,与元大都的建设休戚与共。刘秉忠修建大都城使鼓楼地区形成商业中心,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使积水潭成为北京的古海港,周边地区形成斜街。随着河道形成街巷,人们为了方便抄近路出行,久而久之,走出了烟袋斜街。


但这时候的烟袋斜街可不是叫这个名字,据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此时的元代斜街叫“打鱼厅斜街”。打鱼厅是元、 明时期管理海子捕鱼的官厅机构,其衙署设于此街之上,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


而沈榜的《宛署杂记》则记为“鼓楼下大街”,或把打鱼厅并入了鼓楼下大街。但不管名字为何,这条斜街的命运之轮都转起来了。


发展——地位入佳境,斜街终定名

在明清两朝,烟袋斜街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明代时,文化和休闲地位的加强使其成为了当时重要的休闲和消费场所;而清代,随着烟草的盛行,烟袋烟具又成了这里的著名内容。就这样烟袋斜街的盛况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世纪中旬。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袋斜街的名字也最终确定下来了。



清乾隆五十年( 1785)刻版的《日下旧闻考》中有“广福观在鼓楼斜街”的记载。


据吴长元 《宸垣识略》:“今鼓楼斜街内分二道:西北出者通鼓楼西大街; 西出沿湖至银锭桥者,乃昔时两涯(指什刹海之西)。”


由此可知,此斜街即今之烟袋斜街,是什刹海与鼓楼西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最为便捷的通道,日积月累,形成人们游览、购物、经商、务工 出入此地区的最佳路线,进而形成开廛列肆、热闹骈阗的商业街。“烟袋斜街”之名最早出现于嘉庆、道光年间,或在咸丰之际。《光绪顺天府志》记其为“烟袋斜街”


衰落——社会变迁,辉煌不再

用盛极而衰来形容烟袋斜街是不为过的。经历了元明清三代,到了二十世纪他终究显得后劲不足。


王希来、周宇在《烟袋斜街商业的兴衰和重建的布局基调》记述道:


“烟袋斜街商业发展到20世纪 50年代,已经形成典型的民俗商业街。分布着84个 店铺,不管是吃的、用的、烧的,还是玩的、看的、听的,商店种类齐全、功能 各异,但集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京味’……1956年公私合营后,烟袋 斜街商业网点急剧减少,到目前(1988年)为止只剩13家。”


后来,街内违章 建筑逐渐增多,将原有建筑的传统风貌掩盖,并且由于占路摊贩的涌入,烟袋斜街内曾一度脏乱无章。街面店铺变为民居,原有商业环境无存。


可政府不会任由这条古道被肆意破坏掉,幸运之轮再一次转到了“斜街”的头上。


新生——三朝老街获新生,灰砖黛瓦显风情

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思想的逐步落实,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投入的加大,烟袋斜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也开始得以恢复,传统商业的氛围也在日益加强,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具有特色的传统商业街道。


2002年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其列为传统商业街,重点进行保护。


2007年以来,加大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抢救力度。


改造后的烟袋斜街再现出老北京传统的青砖灰瓦的建筑风貌,古香古色,形成了以经营民族服装、服饰、烟具、茶具、古玩等民间工艺品为主的业态风格,并注重引进现代时尚元素,使传统与时尚元素在什刹海景区再次交融、呈现。


2009年,烟袋斜街被评为“中国建筑文化经典示范工程”。


就这样,国家使烟袋斜街重获新生,以一种不失本色而又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状态回来了。




烟袋斜街夜景




青砖灰瓦,默默无闻的四合院、蜿蜒曲折的胡同、肃穆的寺庙、小袄布鞋、书画古玩、世代相邻的老街坊,隐匿在城市浮华的背后,那背后的老北京风情,怎能不让人神往着迷呢?


“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


不尽苍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


旧时院落松槐在,似境笙簧岁月闲。


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





愿你踱步此处,还能感受到先人的心境,享受那静谧的时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