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收 >

低效和高效学习之间,差这3个技巧

#2022高考季#

在从事数学辅导一些年后,我才意识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东西,其实有几个不同层次。

最基本的是教知识教题型。再上一层是教解题方法和技巧。我原来认为自己之所以能通过高考在北大清华之间横跳(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述这段经历),主要就是靠这两层了。我对知识树归纳得比别人清楚,我擅长归纳解题思路,发现和讲解“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

对于一些学习节奏本来就很好的孩子,的确这样一点拨就立竿见影了。但接触的学生多了之后,会发现很多时候问题不在这两层。

打个比方,你今天想教一个人游泳,但他昨晚睡眠严重不足昏昏沉沉,而且心里有事一直惦记着,你跟他说呼吸技巧和动作技巧他是听不进去的。游泳还是身体运动,相对机械,比较容易强迫自己去完成学习。而学习知识要运用自己的大脑。

同样坐在桌前一上午,清醒高效的大脑和混沌分神的大脑的学习效果有云泥之别。一天如此,一天又一天下来,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差距就拉开了。

所以作为老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让一天当中清醒高效的学习时间尽量多,并且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我认为教学中的另一层次。对于这一层次,一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技巧反而发挥很关键的作用。

睡眠和饮食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假设现在你已经以一个比较清醒、精力相对饱满的状态坐到了书桌前,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持这种状态,避免拿起书来就犯困,看几页就开始分心。

学习需要仪式感和节律性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会给大脑带来稳定和安全的感觉。如果前一天你在这个时间坐在桌前,今天再坐下来就会容易一些。所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开始学习很重要。

哪怕你今天其实九点有别的事,八点坐下来只能看一会书,也应该这么做,这可以保持节律性,增强自我掌控的感受。

当你坐到桌前,不要随随便便启动。要给自己认真开始的暗示,包括准备好所有预计要用到的书本资料、文具、水等。不要等到需要某些东西时手忙脚乱地去找,那就是一种打断,影响比你以为得更大。

大脑喜欢“少”胜过“多”

为什么所有老师都常说要归纳总结,还有举一反三?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倾向于接受更少而非更多的信息。

知道这一点后,我们在背诵文科知识时也好,记忆理科公式或者学习解题方法也好,都要尽可能地先“提纲挈领”。

比如有一大块内容要学要记,那么一定要先主动去找关键词,或者每段里最核心的那句话,首先去记。然后其他的知识就可以在已形成的这个框架下继续填充。

你就想象这是在你的头脑里画画一样。先勾勒出一些主要线条,然后逐步丰富和完善,让画面渐渐清晰。

这也是为什么看学习用书时建议先看目录。

这个过程里还有一个技巧,就是这些关键词和核心知识点最好是你自己来发现的,而不是参考书或者老师给你划好了的。人对自己找到的东西总是更“亲近”,记得更牢。这一点在接下来也会说到。

网状知识结构更牢固

除了以少带多,还有一个技巧是让知识点相互联系,反复映证,形成网状结构。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学了一个知识点之后,当你学到和它有关联的知识点后,要马上在脑中回顾一下前者,让二者在脑中建立联系的通路。

反反复复这样做之后,知识点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相互有联系的一个网。这样的记忆是非常牢固的,就算一条路径暂时短路了,你也很快能通过别的路径抵达它。它们相互之间因为有接触,还会发生整合,整个知识结构就在你自己的脑中变得有条理起来。

你可能会问,那一些文科知识点,本来就是一盘散沙,相互之间没啥联系怎么办?

也有个办法,通过书本和自己抄写的纸质材料,让它们建立物理空间里的联系,然后“映射”到大脑里。

听起来很玄乎吗?你可以想想在纸质书上翻找一段话是不是比电子书更容易(如果不用搜索引擎的话),因为你会大概记得它在那一面的什么位置,上下文是什么样的。通过你自己抄写和整理的笔记,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学霸往往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有时是不自觉的),所以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这又带来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而所谓“学渣”则陷在低效循环里,怀疑是自己脑子笨,就是学不好。

其实大的变化也是由小变化组成的,就从上述看起来微小的技巧开始,调整学习状态并且坚持下去,就可以发生质的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