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国奥村工商银行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国奥村支行)


普查员在摸底期间向居民发放《致住户的一封信》并进行普查告知。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供图


普查员入户摸底使用电子设备向普查对象核对信息。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供图


10月17日,国奥社区居委会,北京市人普办联合朝阳区人普办走进奥运村街道国奥村社区组织居民进行第7次人口普查的介绍。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10月17日,国奥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左)向工作人员了解人口普查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10月17日,国奥社区,普查员入户工作。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10月17日,国奥社区,普查员入户工作。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10月17日,国奥社区,普查员入户工作。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10月17日,国奥社区,普查员在摸底时询问住户选择自主填报或是普查员二次上门。对选择自主填报的住户,普查员会提供二维码以及账号、密码,便于住户正式登记时直接自主填报。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释疑6:人口普查“查房”是要收房产税?


国家统计局官方微信近日回应,网传“第七次人口普查首次把查房信息纳入普查范围”,事实上并非“首次”纳入。在以往的人口普查过程中,也多次涉及房屋情况登记。比如,在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统计部门就对相关住房信息数据实行了登记。又比如,在更早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也有住房相关数据。因此,“查房”只是做好人口普查的“常规动作”,并非新增项目,无需过度解读。


以房“查人”是世界各国进行人口普查普遍采用的方法,因为人都居住在房子里。人口普查中“查房”的目的是为了查准人口,住房信息登记的重点是要了解人口的居住状况、生活设施、房租水平等,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当前民生问题。


对话


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庞江倩


“人口普查一切工作都围绕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展开”


新京报:北京市人口普查工作筹备情况如何?


庞江倩:2019年10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并对普查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2019年12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印发,正式启动了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自国务院和市政府印发《通知》以来,北京市按照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积极推进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市、区、街乡三级普查机构和所有社区居(村)委会普查小组都已组建完毕,普查经费物资落实到位,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实施方案》及各项工作细则,普查试点、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标绘、户口整顿、摸底等工作圆满结束。


11月1日开始进入普查的正式登记阶段,北京市11.5万名经过业务培训且考试合格的普查人员正在开展登记工作。这期间还将抽取10%的住户填报普查长表,调查更为详细的人口结构信息。整个登记工作将持续到12月10日结束。


新京报:本次普查有哪些新变化?


庞江倩:这次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指标设置上大体相同,但也有些变化,主要是增加填报公民身份号码,将用于部门数据对比,进一步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七人普”还首次采用了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的登记方式,这是人口普查数据采集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全面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也是本次普查的一项新手段,普查员使用电子采集设备登记普查对象的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


新京报:如何避免遗漏或重复,保证普查数据准确?


庞江倩:普查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人口普查成败的根本标准,人口普查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这一要求来展开。


为了保证普查登记数据质量,我们一方面严格执行普查方案,确保普查各项要求不走样、不变形,在现场登记环节保证不重、不漏、准确采集每一条信息,确保普查源头数据真实可信。同时,还建立了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和追溯问责机制,严肃查处各类普查造假、弄虚作假行为。


此外,还借助了一些新手段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比如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直接实时上传至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有效杜绝中间环节可能受到的人为干扰;我们还将与相关部门行政记录进行比对。


新京报:如何理解本次人口普查的意义?


庞江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摸清家底、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都需要人口普查提供数据支撑。就北京而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全面查清北京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摸清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教育和医疗机构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都需要人口的真实数据做支撑。


人口还包含人力资源这一层含义,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摸清人力资源结构信息,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状况,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1953年至2020年七次人口普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成功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相关规定,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今年开展的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回顾历史上的六次人口普查,每一次都为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详实的人口信息支持。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新中国成立刚刚4年,我国正着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为了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详实的人口资料,决定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首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调查的人口为574205940人,用其他办法间接调查到的人口为27732095人。这份普查结果被详细记录在国家统计局1954年11月1日发表的《关于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中。


距离现今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增加了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从1953年到2020年,从6亿多人口到14亿多人,50余年间,随着我国经济大踏步前进、发展阶段变化,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劳动力供给乃至需求结构、城乡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超称其为“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他表示,开展人口普查,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