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实施增值税全面转型的具体时间是(实施增值税全面转型的具体时间是?)

导读:

前一篇回顾了中国是如何走出了1996危机,通过下岗减人增效,住房制度改革激活房地产市场,加入WTO推动产品出口促进外贸增长,这些措施避免了第一次的产能过剩。但是,到了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和恐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随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并且危机冲击全球的实体经济。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







2008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前,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型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以前正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繁荣。正是美国家庭的巨大负债,消化了中国不断膨胀的产能。


随着2008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陆续重创欧美日经济,国际需求下降,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开始大规模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轻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从前几年的10%左右,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3.5%(修正后的值是2.7%),随后在2009年更是下降为-44.8%(修正之后的值是-42.9%)。







轻工业产能过剩,直接导致其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下降,从而波及到了重工业行业,这导致全国性产能过剩,2009年一季度,出口出现两位数负增长,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发电量零增长,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关闭,沿海地区失业潮出现。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


于是,2009年,中国出现了20年来最大规模民工返乡潮。如果再不出手,经济问题就可能演化为社会问题。







万分危机之下,我国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暂时缓解了危机。那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它是怎么缓解危机的,它与当前中国经济又有什么关系呢?




凯恩斯主义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


举例来说,1933年美国由于生产过剩,钢铁和水泥大量堆积卖不出去,钢铁厂和水泥厂开始大规模裁员。很多人失业了,经济问题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国家不希望企业继续裁员,因为大规模裁员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危机,有人给罗斯福政府建议国家出台一个政策,号召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


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修公园需要钢铁、水泥,这样就可以消耗钢铁水泥的过剩产能,稳住重工业就业;其次修公园还需要雇佣工人,这还能带动一部分失业人口再就业,就业后这些人就有钱买买买了,这会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发展。这两者还能形成良性循环,因为重工业发展了会雇佣更多工人,进而消耗更多轻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了会购买更多设备、修建更多厂房,带动重工业发展。







罗斯福政府于是就雇佣大量失业青年去修建众多的国家公园。当然,修建公园只是一种方式,它还可以是修建铁路、修建公路、修建机场、修建形象工程等等。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市政府修公园的钱哪里来呢?这可以让银行印钱然后借给市政府,市政府拿到这笔借款然后去修建公园,大量印钱进行建设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市面上的商品数量没变,但是印出来的钱变多了,这会造成全社会通货膨胀,导致老百姓手中货币贬值。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印钱,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过剩产能,延缓危机的爆发。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在极度危急的形势下,中国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指导。2009年我国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贷款,准备实施一系列基建工程。出台了十项经济刺激计划:


  1.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3.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4.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6.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7.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8.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9.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10.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在10项经济刺激计划上,除了灾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基础性建设: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从银行来。国家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贷款支持。


为实施上述工程,国家预计到2010年投资合计四万亿,其中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共计1.5万亿,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4千亿,灾后重建1万亿。这就是俗称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在这个中国版的凯恩斯主义4万亿计划主导下,经济从“外贸-投资”双驱动模式,转变成以城镇化为依托的“负债-投资”单驱动模式。从2009年开始,我国经济一方面持续大搞基建,另一方面一遇经济下滑就放宽房地产贷款和购房政策,努力挖掘房地产市场,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带动重化工业需求,进而全面带动制造业,最终盘活中国经济。


但是,通过政府主导、银行放款、企业借钱进而大搞基建的凯恩斯主义,有三个致命的缺点。




凯恩斯主义的三大问题

1、可能导致更大规模产能过剩


任何基建项目都是有周期的。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时候,需要买大量的重化工业产品,消耗过剩产能,并催生更大规模的产能。基建周期内,为满足市场需求,重工业领域各行业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路总有修完的时候,大规模的基建项目总有一天会结束。一旦城镇化进程慢下来,各个基建项目周期就会陆续完结,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就会凸显出来。







2、可能造成企业高额负债


基建资金多是银行贷款,这些钱是要还的,但是很多钱却还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基建项目根本不能创造收益。举个例子来说。某个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借钱修了一个机场,这个机场一年都没几架飞机停靠,根本不赚钱,他拿什么还钱?这种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2015年《每日经济新闻》的丁舟洋就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小机场建设热背后:超7成亏损,靠补贴生存》。


不光是机场,地铁、市政、烂尾楼,都是这样。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会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比如购买钢铁。基建项目周期内,钢铁企业订单就会增多,钢铁企业就要扩大产能。但是钢铁企业一时间没有钱去修厂房,怎么办?他们就会向银行借钱来扩大再生产。但是,基建项目周期完成后,就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导致钢铁价格下跌,赚的钱根本无法偿还银行本息。这些还不上钱的公司不得不继续贷款借新还旧,利息负担越来越重。







企业债务有多严重呢?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对发债企业做过一项统计, 2015年所有发债企业中, 98%的企业利润根本不足以偿还债务,而必须靠借钱才能偿还之前的债务。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使得企业从“借债投资”,变为“借新还旧”。




3、导致经济脱实就虚


由于制造业大规模过剩,制造业本身的利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高杠杆购房的优惠政策,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之一。由于制造业利润低收益低,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制造业,大量资金变着方儿的流向房地产。不光是银行把钱贷给房地产,实体企业自己也搞房地产,制造业的利润不再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来拿地开发。稍微大一点的实体企业,只要有可能就到处拿地搞开发。在这个背景下,民间资金、银行资金甚至制造业自己的利润,大量流向了房地产。







资金不再支持实体经济,而是炒房炒地,这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另一个重要现象——脱实就虚。到底有多少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光看银行报表根本看不出来,因为大量流向房地产的钱都被包装成了理财产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夏斌曾经做过一个估算,他认为真正和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比约有70%左右,甚至更高。


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导致中国房价在2008年后数次暴涨。到目前,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了所有年轻人心中的痛。银行借出去的钱,相当部分是以房屋和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将出现大量呆坏账,最终爆发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就是中国版凯恩斯主义导致的三大问题。




4万亿计划的意义

尽管我们都了解中国版凯恩斯主义4万亿计划会有这样的隐患,为什么我们会采用呢?


首先,我们看结果,4万亿计划的推出避免了危机,如果没有这些投入,我们可能要在负增长的情况下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本就是最好的例证。4万亿计划带来的只不过是以后出现的问题,而危机是灾难性的,只能通过后续若干时间去化解,把危机转化成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是化解危机的好办法。若不推4万亿投入就是彻彻底底的危机,到时候,大规模的失业与工厂倒闭是无法避免的。当时的股票市场从6100爆跌到1600,所以靠消费支撑经济是不可能的。最后还需通过对国内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保持就业率。







短期内投入多一些,肯定会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甚至呆坏账;但是这个不是4万亿本身的问题,有投资这些就一定会发生。中国08年之后到现在的总体发展事实证明这一行为并没有巨大错误。至于4万亿造成的后遗症,是可以慢慢调整的,很难设想如果没有4万亿,哪种方式可以让中国延续高速发展。


总之,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中国避免陷入金融危机,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保持了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意义深远。




对现在经济的影响

在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这三大问题影响下,现在越来越影响到当下的中国经济。2016年以来,主要重化工业部门中,几乎所有行业,在几乎所有时间中,全部产能都出现了过剩。而重化工业的过剩又会传导到轻工业,轻工业中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主要行业,多数时间也都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也就是说,在开启以投资为主导的刺激经济之后,数年之间,整个工业部门就都处于产能过剩之中,重化工业尤为严重。而这些过剩产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难以消化。


因此,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国家在三个渠道想办法:第一,加强外贸出口;第二,促进国内投资;第三,拉动国内消费。


1、加强外贸出口:金融危机以来,先是欧债爆发债务危机,其后2015年新兴市场爆发金融危机,接着美国退群,整个外部经济环境一直恶化,逆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为了解决出口增长乏力的情况,国家推出了“一带一路"计划,目的就是通过投资及贸易的加持下,进一步开拓外贸出口能力。


2、促进国内投资:投资是内循环最大的依托,2009年之后,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基础设施方面。自从2009年四万亿以来,基建就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基石。在2018年前,基本保持15%以上的增速。但是,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减慢,官方数据从2015到2019年城镇化率提高百分点分别为1.33、1.25、1.17、1.06、1.02,呈逐年放缓态势。其次,中国大中型城市的基建已经比较完善,大规模基建的空间在降低。最后,基建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这些企业往往债务高企。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基建投资增速从2017年开始快速下降,2018年5月,增速跌破10%,到2019年底,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到3.8%,几乎丧失了拉动经济的能力。所以,投资需要增加新的增长点,于是,国家出台了新的城镇及城乡发展规划、5G、新基建等新的项目投资,来拉动投资。







3、拉动国内消费:之前说过,消费是一个被动项。由于外贸订单增加或者城镇化加速,导致企业盈利增加,进而扩大生产,雇佣更多工人并一定程度提高工人工资,这才导致消费增加。但是2012年以来,企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利润大幅下滑,亏损企业越来越多。再加今年疫情影响,外贸出口需求进一步受到抑制。企业盈利下滑,必然导致裁员。离职员工丢失工作,在职员工福利薪酬也势必受到影响。事实上,从2015年底开始,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就持续放缓,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就长时间低于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工资降低,失业增多,可供消费的能力就会降低,再加上房价和房租居高不下,这又极大程度地挤压了消费。







我国消费萎靡不振,难以消耗庞大的过剩产能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为此,国家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接下来,国家将会重点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国内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只有真正激活14亿国人自己的消费信心和能力,才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中国能否再次走出危机,我们将拭目以待!




附:


前文:以史为镜:下岗潮,房改,WTO,中国经济如何走出1996危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