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发改委(《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

近年来,化工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今明两年预计将有471个项目集中投产。《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指出,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突出的资源优势,除上述提及的化工产业外,冶金、工贸、新能源等产业,正向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区的40个经济区(带)转移。



产业转移对东部产业转型、西部大开发和协调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也给产业承接地区带来安全管控方面的新挑战。那么,面对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西部地区是否已做好了安全准备?


当前面临哪些风险?


从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公布的数据看,近年来,地方整体安全水平稳定向好,但安全生产问题仍然存在。今年,贵州相继发生毕节市建筑工地“1·3”重大滑坡事故、黔西南州“2·25”三河顺勋煤矿顶板垮塌事故2起重大事故,引起各方关注。类似的安全事故也发生在广西、云南、甘肃等西部地区。而2020年甘肃张掖耀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9·14”较大中毒生产安全事故等发生在产业转移企业中的安全生产事故,更是为西部地区敲响了安全警钟。


西部地区原本工业基础薄弱,且自身安全生产水平有待提升,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又迎来高危行业、新兴产业等多重安全挑战。目前正在参与化工园区专家指导服务的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总工程师程长进介绍,近一年来,全国发生的12起化工较大事故中,有7起发生在异地转移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占比达58%。按照危险化学品项目2年至3年的建设周期,今明两年预计将有471个项目集中投产,占转移项目数的75%。他说:“产业转移安全风险已经成为当前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


除了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直接风险点外,西部地区部分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态。在辅助地方进行安全监管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过程中,广西安生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的吴洪涛在为企业提供安全技术服务时发现,部分企业重经济效益,部分企业负责人只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挂在嘴边,而没有落实在引进安全设施、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具体行动方面,导致安全投入台账和实际安全工作“两张皮”。


西部地区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比如有些地方只重视前期事故调查和处置,却忽视吸取事故教训这一环节。


多重风险因何而起?


不少专家都认可这样的说法,即90%的安全生产事故是由人为失误造成的,产业承接地的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是引发风险的根本原因。


一些西部企业设备设施安全条件差、基础管理缺失、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不足,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风险更大。近年来,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但在项目建设和检维修过程中的外包工程发生的事故数量则逐年攀升,对外包单位的安全监管工作应更加重视并进一步加强。


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也是西部地区事故发生的原因。表现在主要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个别企业安全设施未投入就开始试生产。企业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主要用于应付检查部门,实际上对精细化工反应风险评估报告并未认真研究,更没有将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


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目录进行了更新。对各行业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承接地的监管缺失、监管能力有限、把关不到位等也会埋下安全隐患。正如巩发明所说:“隐患是动态的,问题也是动态的。”


近年来,广东、浙江、江苏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广西,产业的安全要求和当地能达到的安全水平确有一些偏差。在一些案例中,为了使项目尽快落地,地方弱化了引入前的安全风险考量,部分企业建成时才被发现存在甚至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继而开始修整。项目引入在前,监管在后,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又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综合来看,转移项目本质安全水平低、企业安全基础薄弱、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素质不达标、承接地安全准入门槛不高、监管缺失、安全监管能力不足等都有可能对西部地区的安全生产形势产生影响。



近日,产业转移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组在重庆市长寿区开展现场核查。


面对多方面挑战如何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面对新的风险、安全需求提升等多方面的挑战,承接产业的西部城市应当如何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其实产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是必然趋势,关键是要找准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点,在获得较高利润的同时,将事故率稳定在相对较低的范围内。


具体地说,西部地区的企业该如何担负起主体责任?比如产业承接地要明确引入企业的标准和条件,督促企业加强与各方的安全联动,以获取当地最新的安全信息和服务,配备好安全设备和人员。对于自身风险性较大的产业,可采用集中区域的方式,减小影响的范围。企业对于引入的涉及新工艺的项目,要配套相关安全标准和制度,加强物联网、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强化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定期演练。


在监管方面,业内人士表示首先需将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关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指导企业做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安全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试运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并加强对其全过程的督促和安全监管,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在源头上得到保障。


甘肃省也在探索更适合引入地方产业、项目的安全监管方式。据丁冠政介绍,为提升安全水平,甘肃省应急管理厅颁布了《甘肃省精细化工企业安全技术规定》,指导企业和主管部门严格按此规定进行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试运行审查、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审查。


从长远来看,西部地区需要从改变装备、产业结构等入手,推动安全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