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ppp咨询经历(ppp咨询行业怎么样)


一直以来,我很少去和朋友鼓吹那些PPP成功的案例是如何成功的,因为我怕他们把我讲的故事当成成功学去效仿,我知道这是万万行不通的(尽管相当一部分砖家是靠这个谋生)。


成功的PPP,背后的套路你很难去复制,所以我很乐意去和他们分享那些失败的PPP是如何失败的,因为在失败中你一定可以从中吸取到一些有用的教训。


股神巴菲特毕生唯一的搭档,投资界教父级大咖查理芒格说过:


我要是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那我永远都不会去那里。这就是我和巴菲特能够常胜的法宝。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尽量为大家弄清,在前往PPP的路上,你到底可能会倒在哪里,弄清这些误区可能会帮你走的稳一些。


01


幻想一:掉馅饼


90%的人没搞清当下的PPP和之前的PPP大有不同




当下的这波PPP浪潮并非国内的第一次PPP浪潮,在此以前出现两波PPP浪潮。一次是90年代时外资参与中国的基础建设,另外一次是2002年,建设部推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改革。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其实是第三波PPP浪潮。那这第三波和前面两波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是,民营资本的参与度。前面两波一个是外资参与,另外一个是城投公司(这也就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前面两波PPP做的风生水起,当时民营企业发展很薄弱,还是个小孩,很难也无力参与进去,只能看着别人发财。而如今这第三波PPP来了,重点是民营资本可以参与,而此刻民营资本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年了(不少民营企业家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憋了这么久,机会突然降临,自然会满脑子发财梦。


而这其中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风险。这波PPP是重点鼓励民营资本入场,入场意味着可以吃蛋糕可以赚大钱,但别忘记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


这么大的好事,我们是不是忘了其中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自己的小身板有没有仔细掂量过,能不能承受得住那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如今一些风险已成为现实)?银行的杠杆如何使用,里面有什么坑,我们都摸清了吗?


心急火燎的随大流,认认真真做功课的没几个。


之前一位在淄博的朋友入行很早,前些年靠做面子工程挖的第一桶金,如今已被打回原形了,上次见面吃饭还总是委屈的直拍大腿。我说你一点都不委屈,做企业,这堂课少不了的,只是这次学费稍高了些。


02


幻想二:我有项目还怕没资本


他们是奔着基建去的,不是环保




这几年环保很热,但资金很冷。不得不说,我们这几年环保政策的出台实在是太有效率了,这对环保行业、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都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这么热的环保,资本差点就投进来了。对,是差点就投进来了,结果呢?就差那么一点点。


为什么资本在如此高涨的环保政策面前表现的像个性冷淡一样?气氛营造的已经很不错了,资本来都来了,最后又扭头走了……


因为资本发现环保行业不是个赚快钱的地方。以下三点就足以把他们吓跑了:


1.回款周期太长且不确定风险太大;


2.服务太过个性化,模式很难复制,不易迅速做大;


3.很多公司不是缺钱,是缺关系,是甲方能给的稳定预期(这些资本帮不上忙);


所以,最后发现资本很少会流入环保行业,即便进场的资金,大多也只会选择环境运营类的企业或者像危废这类偏工业的优质项目。


资金都跑哪去了?


基建。


就在刚刚发布的国办发101号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通过“大基建”稳增长的用意很明显。从银行贷款,政策性贷款到保险资金,大基建几乎得到金融的全面支持。


而PPP作为这几年来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也会随之回暖,但请记住资金虽然有了,流向哪里是市场的选择,环保公司并不是首选。


03


幻想三:还能没人给我兜底?


PPP所有的付费都是使用人付费




我们很多的项目要依赖于政府的付费,我见到很多朋友对政府参与PPP在理解上出现很大偏差或者叫心存幻想。


我们对10%的约束尚有很多的传闻或是伪命题,如果今天我们把10%当成一个伪命题的话,那么明天一定会遇上大麻烦,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这个10%的约束,因为这是对于政府的刺激性消费,又不能过多的保障。


10%的本质是个引子,而不是兜底。



不少投资人,特别是民营投资人,不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放心大胆地去搞各种项目,完全不评估、不考虑项目实际的质量。


现实往往是地方最终若无力偿还,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投资人中途停工,留下烂尾工程;地方也丧失了信用,一旦到这种地步,就是个铁定的死局,没法破,只能愿赌服输。


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我们必须搞清楚,实际上我们所有的付费都是由使用人付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政府付费的PPP项目,由于财政预算的原因,是有很大的预算约束的。


所以,如果我们做的话,只有通过企业的创新 ,产生合理的回报。(注意,一定是合理的回报,我们要明白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04


幻想四:绩效考核不是个事儿


重建设,轻运营,环保PPP很少提环保指标




合伙做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丑话说在前面。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谈合作的时候大家喝酒吃肉,一团和气,还没等醒酒,合同就订好了。


接下来的就是一大堆麻烦。


PPP最大的风险就是在验收环节,为什么讲他是最大的风险?


因为能走到验收环节的,说明你已经All in了,也就是全部投入进去了,这时候出问题意味着所有的努力和投入全部化作泡影。


当我们大举进入环保PPP项目的时候,面临的不再是之前的单一的工程指标,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环保指标。



而环保指标恰恰是大家最不愿意提及的,也是后期面临的最大风险。


我看到现实中很多环保类的PPP项目,大家只谈工程总造价,比如这个污水处理厂要修多少万吨,污水管网要修多少公里,却从来不考虑工程总效益,水域水质改善程度,废水处理回用量等等,诸如此类的环保指标;在当下最热的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甚至更离谱,之前有位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我们公司接的黑臭河项目,这河里的底泥挖出来要放到哪里?


如果环保PPP这样干,那我们做的还是环保吗?这实际是破坏生态系统的工程。


两个人合作尚要把丑话说在前面,两个大的机构合作,那丑话更要说在前面,而且最好穷尽所有丑话,把丑话说都说完了,风险也就降低了。


前期双方的一团和气往往是做生意最大的风险。


05


幻想五:出了事还有法律途径帮我


遇到问题,可能找不到相关法律




上面第三点的最后我谈到:一旦到这双方闹掰的地步,就是个铁定的死局,没破,只能愿赌服输。


这里说的没“法”破,也包含了没有法律破解你遇到的难题。因为PPP是个新玩意,之所以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它新,很多规则还没上升到法律的层面,而各种地方性的文件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甚至是可能出现朝令夕改的,签约时是一个说法,干完工程后又是一个说法。


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部门,这口径会变的。屁股决定脑袋是个基本逻辑,所在单位都有自己的短期考量。



就拿PPP立法这件事来讲,我们同样面临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不同市场主体的专家们参与PPP立法的讨论,基本除了院校会保持相对的中立,其他各方的本位主义一时半会很难破除,每一方都会尽量争取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做企业我们要深刻理解一个事实,能保护企业的只有法律。


当我们做的事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时,你要么干的是违法的事要么干的是可能会违法的事。这件事会有高额的利润但同时也一定会面临极大的不可控风险,这个时候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给自己留好后路就显得更加重要。


06


幻想六:灵丹妙药


那些把你带进坑的PPP咨询公司和协会




之前一位做PPP项目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段子:


咨询公司某种程度上很像理发店,第一次进店时,洗头小哥哥发现你是个新客户,然后接待你的是他们的总监(理发店总监很多,能叫总监至少也是个基本功过关的),给你各种专业的意见,剪的也很认真,然后劝你办卡,等你办完卡后,下来的时候连洗头发的小哥哥面无表情,给你剪头发的变成了一个实习生。最后,你很生气,但钱已经交了,用不用你看着办。


去年在江西的一位做黑臭水体治理的朋友,在PPP咨询上遇到了几乎完全一样的情况,首次接触咨询公司,人家看他肥头大耳的,一定是个不缺钱的主,接待他的(可能)是个专家,后面呢,具体办事的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按照一套标准的word模版操办着上百万的生意。


结果呢,项目被清库存了…


我问他和咨询公司打交道,是不是有种去保养车子的感觉,反正自己什么都不懂,只能任人宰割。


不懂就会被宰,这是一定的。大多数情况下,那些保有契约精神的,只是因为他们的客户很懂行。



用专业的服务,要想保证质量,前提是我们自己也要至少是内行人,不精通但一定得懂。这就像在公司里做领导一样,你不必什么都会,但你必须懂业务。


讲这些并不是说PPP咨询公司都是忽悠人的,而是当我们要用咨询公司的时候,自己先把课补好,切勿人傻钱多抱着想在咨询公司买一份保险的心态,这是万万不行的。


保险是不存在的,如果他们真的掌握了商业的真谛,他们早就自己去干了。这就像那些给我们推荐股票的,他们要是真知道哪个股票行,发财还轮得上我们吗?


无论是专家还是咨询公司,做完事儿后大家都只是拍拍屁股为了拿到自己那份报酬,没人会对项目最终负责。


我们要记住,再牛的专家、再牛的咨询公司都只能当你的顾问,决策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具备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07


写在最后




在绝大多数PPP的败局里面,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为什么?


因为大家进场时满怀揣着的都是赌徒心理,而非经营之道。投机的心理不除,PPP很可能就是企业的坟墓。


之前和一位朋友复盘时他有一段反思很深刻:


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从想法落实为商务合同,中间隔着魄力和金钱投入;从商务合同落实为营业收入,中间隔着推动、摩擦、引诱、妥协、心血、耐心、形势、运气。



共勉。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