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9周年。昨天上午10点整,防空警报准时响起,响彻整个昆明的大街小巷,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昆明第15年在9月18日这一天拉响防空警报,以提醒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 勿忘国耻
当防空警报在昆明上空响起时,路上的行人放低了说话声,金碧路上过往的车辆也放缓了车速,金碧广场上的市民和游客暂时停止了欢声笑语。10点15分,警报响毕,城市又恢复到正常的气氛中,父亲将原本抱在怀里的孩子放回了地上,游客又开始在牌坊前摆出拍照姿势。
在金马坊附近散步的陈老先生说,他出生于1939年,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幼小的他和哥哥被母亲抱着、背着,随着家人四处逃难。“今年是‘九一八’89年纪念日,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老人说。
一位年轻人则表示:“抗战期间,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当年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以空袭警报为上课铃,以防空洞为教室,这是那个年代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缩影。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天我们拥有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也要牢记苦难,认真读书。”
从云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了解到,为了做好“9·18”人民防空宣传教育活动,全省各人防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安全形势、人防法律法规、重要政策文件解读、人防职能作用、人防审批工作流程、防空防灾知识、人防建设成就、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优化营商环境、降低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人防在行动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广大群众自觉履行人防义务、全面掌握防护技能,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安全意识和人防意识。宣传活动为期1周,除组织开展人防法规专题学习、防空警报试鸣以外,还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开展主流媒介宣传、社区街头宣传、开辟人防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
平战结合 建设人防
今天的昆明,除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防工程建设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坚持“平战结合”,按照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人防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利用,新建民用建筑结合修建防空地下室100%制定平战转换方案,大力鼓励防空地下室平时用作车库、商业、物资库等。
抗战时期,昆明有11处疏散民众的区域;今天,昆明的人均人防工程面积早已远超国家标准,发生突发紧急情况时,身处市区的群众在200米范围内就可以寻找到掩体躲避。
1983年2月1日,昆明市第一家人防地下商场——正义路南段人防工程地下商场开业。1992年以来,昆明的人防工程建设重点由郊区转向城区,主城区利用人防易地建设费建设了一批公共人防工程。1993年,曙光人员掩蔽工程投入使用;1995年,圆通街人防工程完成了一个单元的使用装修;1996年,长春路人防工程建设完成,2003年,金实公共人防工程投入使用……
地下停车场、地铁、地下商业街,我们身边其实就有许多人防工程,和平时期它们各有用途,战时,它们就是用于藏身的避难所。
铭记历史 珍惜当下
对平民来说,用于躲避空袭的避难所非常重要。历史资料记载,抗战期间,云南遭敌机袭击最多的地方就是昆明,共41次;共有849架次敌机袭击昆明,投弹2606次,致1514人伤亡。昆明遭轰炸最猛烈的一次发生在1940年10月7日,造成160人伤亡,其中41人死亡。1942年冬季,日军飞机接连3天轰炸位于昆明市中心的交三桥地区,造成117人死亡,85人重伤,73人轻伤。
很多老昆明人都还记得五华山上的灯笼,不同的灯笼代表着日本飞机和昆明的不同距离,云南省近代史和地方史专家谢本书在《望旌旗以千里——昆明抗战遗址遗迹全录》中介绍:“当时昆明五华山地势较高,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于是就有一根高竿,如果日军飞机轰炸,就会升起红灯笼,当升起三个红灯笼,就代表飞机很快来到,百姓赶快进行躲避。”
抗战期间就读于西南联大的汪曾祺在他的《跑警报》一文中,也记录下了抗战时期昆明人应对警报的场景:“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
审核:周健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