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惠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2021(2022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时间)


近日,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出现新动向。《惠州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下称《计划》)印发,提出到2025年惠州的高企要达到5000家。


惠州目前的高企数量为2094家。为此,惠州市政府办已同意建立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第一召集人,市科技局等多个部门参与,以统筹推进高企培育工作。高企发展获得这样的规格,在惠州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惠州从今年开始对高企培育给予特别的重视?众所周知,高企是创新的中坚力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创新水平和产业先进程度。


从现实来看,惠州对高企的需求显得日益迫切。2021年,惠州的GDP实现近5000亿元。但排在惠州前面的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都已过万亿。紧跟其后的珠海、茂名、江门、中山、湛江,和惠州的差距在1100亿至1400亿元之间。前有标兵声势浩大,后有追兵渐行渐近。


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体量还是质量来考虑,培育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对惠州显得迫在眉睫。


●南方日报记者 刘光明宝


重研发助企业站稳市场


3月中下旬,疫情的反复给珠三角的制造业带来一些波动。


走进惠州市盛微电子有限公司的SMT车间,工人们紧盯着设备显示屏,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质检员细心地检查着刚下线的产品。从设备亮灯的情形来看,有部分生产线显然没有开工。


“这个车间有8条生产线,现在只开了3条。因为受疫情影响,深圳的原材料过不来。”该公司副总经理欧清华解释,目前公司的订单量很足,只是供应链受了一点影响。不过,随着深圳的解封,原材料正在陆续运过来,总体上对生产计划造成的影响不会太大。


盛微电子于2010年成立,主要从事电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多用于手机、智能手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欧清华介绍,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给大企业做代工,几年之后组建研发部,加大对研发人员的引进培养,2017年首次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前年获评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欧清华介绍,其实公司一开始就准备要做科创型企业。理由很简单,当时公司股东都看好新能源和信息产业的前景,在这一领域如果不能成为科创型企业,就很难发展下去。后来的路印证了这个观点,盛微电子打入市场后发现,同行业的企业几乎都是高企,不具备这项资质无法参与竞争。这更加坚定了公司要走科创道路的决心,目前有超过20%的人员从事研发活动,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约为5%。正因为有了过硬的研发实力,该公司计划扩大规模,现已在东江科技园拿地。


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欧清华认为,这些牌子本身就是公司实力的一种反映,有利于公司的市场竞争。同时,还可享受减按15%的税收优惠,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以及信用贷款等好处。


和盛微电子一样重视研发的还有惠州市长盛俊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俊涛介绍,以前公司生产的线路板产品很普通,导致一些本该抓住的中高端客户流失。前年开始,他花大力气加强研发力量,更新机器设备,中高端客户又回来了,而且利润率也明显提升。


促进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可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对企业的好处非常明显。在惠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刘毅看来,培育高企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计划》提出,惠州将聚焦“2 1”现代产业,从建立高企培育联动机制、引导企业培育入库、落实高企认定奖补、引导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等方面着手,促进高企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到2023年,惠州市高企保有量要达到3200家以上,2025年要达到5000家。


记者注意到,该计划不仅提出要建立惠州市高企联席会议制度,由多部门形成合力统筹解决高企发展的疑难问题,而且明确了奖补政策。比如,对首次进入高企培育库并获市科技局推荐申报高企的企业,每家奖补5万元;对通过国家高企认定的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惠州市财政每年还会安排3000万元,对科技企业库内企业按其上年度实际研发费予以一定比例补助,鼓励其积极申报高企。


在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县区也有不少行动。记者从仲恺高新区获悉,该区确立了“5 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五大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该区围绕“5 1”现代产业体系组建了一批专项基金,目前共有23只基金,总规模超25亿元。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也表示,今年要坚持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要重点为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声音


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会长黄文辉建议: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惠州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4家,众创空间31家,加速器3家。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会长黄文辉认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惠州的科技企业群逐步壮大,但目前无论是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还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惠州和广深佛莞等城市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需要持续推进惠州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的建设,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黄文辉认为,一方面,惠州可以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推动惠州科技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依托TCL、德赛等本土行业龙头企业,吸引深圳外溢的优质产业项目落户,壮大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从而推动供应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惠州也应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在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保障孵化器建设用地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保障。


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黄文辉建议,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支持企业用好各类融资工具。尤其是疫情期间,更要设法最大限度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


在此过程中,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将整合广深莞惠科技孵化联盟创新资源,促进孵化器和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将加强各孵化园区之间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协会的产业图谱。借此提高协会服务企业和创业群体的能力,让更多企业向上成长。


■观察眼


高企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惠州是制造业大市,去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亿元。从大环境看,国内市场已不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从要素驱动为主转为创新驱动为主。因此,惠州企业如果还是只盯着“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必然要受制于人,且附加值低、利润少,企业难有大作为。可见,无论从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还是从惠州的实际情况考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都显得非常必要且迫切。


高企要怎么培育呢?显然,它不只是企业或政府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社会的多个领域。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培育高企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以此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让市场自发地冒出更多科技企业“苗子”,壮大高企的后备力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自然应该主动向高企靠拢,扎实地引进人才,加强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这个培育的过程,决不应该是企业单打独斗。即使是在政府内部,也不只是科技部门的事,而要依靠科技、工信、金融、商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以长远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来推动这项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成为高企的获得感,从而推动更多科技企业加入到高企培育的行列中来。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高企培育甚至和教育也密切相关。为什么这样说?先回答一个问题,高企的后备军怎么来?回答是,应该培育更多初创型科技企业,这就是高企的后备力量。问题来了,初创型科技企业又怎么来呢?惠州去年有2094家高企,按照计划,到2025年要达到5000家。要知道,初创型企业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何况惠州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高企后备军。


显然,从长远来看,在教育阶段就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创新。事实上,包括惠州在内的许多地方近年来举办了不少青少年科创大赛,有的学生甚至在国际上拿了奖,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种下的科学种子,就会慢慢生根发芽,整个社会搞科研、创新创业的氛围就会日益浓厚。届时,只要基本条件满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创业,何愁高企没有后备军?


当然,从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已经远超创新创业。但它对于发展高企和科技产业的确非常重要,毕竟5000家并不是惠州发展高企的终点。因此,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看高企培育,以此统筹推进多个领域的工作,对于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意义重大。


■专访


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刘毅:


抓住提升创新能力的“牛鼻子”


从2094家发展到5000家,惠州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接下来,惠州怎么推进这项工作?有哪些难题要解决?近日,南方日报围绕这些话题采访了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刘毅。


南方日报:近期,惠州市政府印发了《惠州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什么要推出这项计划?


刘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个地方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高新技术企业不只是一个“牌子”,它是一套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是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的表征。一家企业成为高企,意味着它的科技创新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了,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一个地方的高企多了,自然就意味着它的产业创新能力同样得到提升。


到去年底,惠州的高企数量首次突破2000家,达到2094家,这是个里程碑,但是和惠州市委、市政府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和周边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惠州要继续花大力气发展高企。我们及时推出这个行动计划,正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牛鼻子’”这一精神的具体行动。目前,从市领导到全市相关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各个县区,都非常重视高企的培育。可以期待,接下来惠州的高企会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从产业基础来看,惠州的“2 1”产业底子好,不乏一些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企业,但这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大家清楚地树立“谋创新就是谋发展”的意识,推动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惠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撑惠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到2025年,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000家,从目前来看差距还比较大。惠州做了哪些工作来实现这个目标?


刘毅:首先,我们要确保量和质实现“双提升”,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从具体的发展目标来看,惠州结合实际情况做了科学的研究和规划,每年每个县区要培育多少高企,怎么引导企业做专利布局、加大研发投入等,都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和保障措施。


近期,惠州市政府办公室已经同意建立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第一召集人,相关职能部门都会参与。这为高企培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制度保障,它提供了一个给惠州市各部门、各县区和镇街协同推进高企工作的平台。


同时,市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经过多轮沟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仔细推敲,才向市政府提交了行动计划的初稿。市财政管理部门也高度重视,全力保障推动高企培育工作。加上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采取措施为企业纾困,接下来还将有更多“减负”措施,高企培育将与这些政策一道形成合力,为企业发展进一步松绑,共同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


南方日报:惠州在高企培育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刘毅:首先是企业对申请成为高企的理念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惠州虽然也有一些高精尖企业,但大部分还是属于传统产业领域,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够强。有些企业可能会觉得不做研发也过得挺好,做研发还面临风险,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研发,迟早会被其他搞研发的企业赶超。


南方日报:从长远来看,按照目前的规划去发展高企,预计会对惠州经济转型升级产生怎样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