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开卫口商标注册第32类(city商标注册第43类)



文章作者 | 贝恩公司:布鲁诺兰纳 (Bruno Lannes),丁杰;凯度消费者指数:郭雅芳,虞坚


快消品众多品类迎来反弹


2017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迎来反弹,销售额增长率从2016年的3.6%提高到4.3%。这是我们追踪中国购物者行为以来,销售额增速首次快于去年。整体而言,2017年双速前行现象依旧,有些品类增长较快,而其他品类保持较慢的增速。


食品和饮料、家庭护理和个人护理在以往的增长率有所不同,但在2017年都实现了稳健增长(图1)。销售额增长反弹的主要原因是:2017年平均售价上涨了4%,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销量增长停滞不前的负面影响(图2)。线上销售在中国快消品市场复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一步深挖数据,我们发现如果只计算实体店销售额,销售额增长率会从4.3%大幅降低至2.5%(图3)。此外,如果没有线上销售,中国快消品市场的销量将呈现负增长,而且平均售价的涨幅较小。


在我们观察的50个品类中,过去两年增长最快的五个品类分别是漱口水、厨房用纸、宠物食品、化妆品和豆奶。在食品和饮料领域,包装食品品类的销售额增速超过了饮料;包装食品的年增长率从2016年的1.3%提高到2017年的3%。相比之下,饮料品类的增长率只从2.3%提高到2.6%(图4)。






个人护理和家庭护理也出现了类似的两极分化态势。个人护理品类在2017年的增长强劲,达到9.5%,主要是因为平均售价上涨了7.9%。但在家庭护理品类,销量city增长平平和价格增幅较低导致销售额增长率缩水,从2016年的3.5%降低到2.1%(图5)。


2017年中国市场双速前行现象依旧,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比如,漱口水的增长率高达48.6%,宠物食品也达到了17.5%,表明中国消费者希望进一步改善健康和生活方式(图6)。开卫口与此同时,味精的销售额下滑了10.2%,进一步证明了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


实际上,2017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的最大主题可能是消费者对更健康、更舒适生活的追求。从无硅油洗发水到更天然营养的非浓缩果汁,中国消费者在高端产品上的消费更高了,得益于这些产品能够改善健康或是提升生活方式。而且他们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人均可支配家庭收入在过去六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2%。增长大多来自西南和中部省份,因为产业从沿海地区逐渐转移到了内陆。这些省份的快消品销售额增速依然超过沿海省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了高端产品购买者(图7)。随着中国持续增长的中产阶层追求更高端的消费品来改善健康和生活方式,品牌也在不断增长。





2017年各品类高端化趋势的深入分析


由于高端化趋势推动了中国快消品市场的反弹,我们深入研究了四大产品种类:开卫口食品、饮料、个人护理和家庭护理。品牌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来强化高端化。他们可以提升产品价格--比如2017年的牙刷和护发素市场就是如此。他们也可以引入更多的高端产品,并通过提升高端产品的销量实现高端化,面巾纸和酸奶便是如此(图8)。



打造更健康的食品。去年的报告中提到,食品品牌为了迎合消费者持续变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的口味或享受乐趣。这些公司的努力也继续收获了回报。以方便面为例,康师傅和统一等领先品牌将目光锁定中产阶层消费者,继续推出新的高端产品,含有更多成分和营养的同时减少了食品添加剂——在2017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一《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双速增长:在家和在外消费》,我们首次观察到了这一成功举措。


同样的故事在饼干品类中上演,2017年销售额增长出现反弹,增长率达到4%,因为该品类的平均售价增长率高达4.7%,抵消了0.6%的销量下滑。高端化部分得益于产品创新,例如亿滋国际的奥利奥重塑计划。该公司推出了一款跨品类的“妙卡奥利奥巧克力”。公司还推出了奥利奥音乐盒,可用饼干播放音乐。消费者也可以根据喜好为自己的音乐盒选择图案、颜色以及印在包装盒上的文字。


饼干品类的增长复苏也归功于营销创新,比如使用卡通角色小猪佩奇吸引年轻消费者。饼干品类高端化的另一个原因是,Nabati等进口产品的线上销售额攀升。公司希望将成功模式复制到糖果等增长乏力的品类,比如悠哈味觉糖的日本品牌就推出了一款注入果汁成分的创新软糖,并在过去两年实现了强劲增长。


与消费场景关联的食品品类也伴随着高端化潮流一起增长。比如,送礼是购买高端商品的一个消费场合。瑞士莲和其它高档巧克力品牌保持两位数增长,因为高端巧克力是依然是送礼的最佳选择之一。


即饮茶饮料的竞争意外加剧。饮料的增长率仍然低于食品品类。销售额增长率略微提高,从2016年的2.3%提高到2017年的2.6%。但在饮料领域中,酸奶和瓶装水等健康品类的增长率依然高于不那么健康的品类。但有利肯定也有弊。酸奶的畅销吸引了众多新的国内生产商进入市场,加剧了竞争,拉低了平均售价的增长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迹象:2017年的促销率继续增长,尤其是低端产品。酸奶的流行对牛奶的销售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消费者普遍认为牛奶的口味和营养不及酸奶。


瓶装水在2017年依旧保持强劲销售,但增长势头受到苏打水等竞争对手的冲击。然而,有些品牌仍然找到了突破的方法。比如,农夫山泉就推出了有效的营销活动,将瓶装水与煮饭等生活消费场景联系在一起,实现了22%的销售额增长。另一个明智之举是,把消费者的评论打印在瓶身上,从而强化了产品的个性化。


这些创新措施推动了某些饮料品类的增长。近年来表现疲软的碳酸饮料,推出了新的健康理念和新的产品系列,使得平均售价上涨了4.2%,销售额增长率得以提高至6.3%。屈臣氏和名仁重点宣传了苏打水产品的健康特性,强调不含糖分,并能保持身体酸碱平衡。可口可乐推出了樱花等新口味,引入了更小规格的包装。公司在每个夏天都会推出个性化的产品包装,以加深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


2017年果汁品类只增长了1.9%,但也出现了同样的高端化成功案例。农夫山泉和无极限的增长率超过了20%,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非浓缩果汁产品更新鲜天然。


最后,高端化浪潮也刮到了非即饮茶饮料品类。首先来看即饮茶,总体来看,即饮茶的销量下跌2.2%,导致销售额增长率降低了2.6%。但有些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增长份额,推出创新的产品组合(中式茶为基43类底,加入不同成分和理念),并充分利用在外消费渠道,比如在中国颇受欢迎的新式茶饮店。这些品牌正在改变中国消费者饮茶的方式。


个人护理的大小品牌均实现高速增长。个人护理品牌在2017年业绩表现强劲,销售额增长高达9.5%,平均售价上涨7.9%,销量提高1.5%。


YSL和兰蔻等奢侈大品牌是美容品类(化妆品和护肤品)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YSL在2017年的销售额增长为原来的3倍,主要归功于畅销的口红产品。与此同时,百雀羚和自然堂等本土品牌也增长迅速。


头发护理品类(洗发水和护发素)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在2016-17年,清扬等大品牌实现了较高的销售额增长,但高端小众品牌的表现更加出色,独特创新是原因所在。作为中国首家推出无硅油洗发水的品牌,滋源在2015-2017年的增长超过105%。这也促使许多大品牌也随即推出了各自的无硅油洗发水。韩国高端洗发水吕牌在2017年增长了22%,主要销售头发和头皮护理产品。随着中国消费者对健康和外表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口腔卫生。电动牙刷和漱口水增长迅猛,再一次印证了高端化趋势。


但婴儿纸尿裤品类显示出不同的增长轨迹。中国二胎政策推动了婴儿出生人数的稳步增长,2017年中国婴儿出生数量超过1700万,带动婴儿纸尿裤的销量增长12.3%。但近半数的产品是在促销时销售的,导致婴儿纸尿裤的平均售价降低了5%。虽然外国品牌仍然在婴儿纸尿裤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许多国内公司已经开始抢占市场。露安适等本土品牌在2017年的增长率超过120%,凯儿得乐在成立短短一年之内就一跃成为最畅销的品牌之一。


非日用品成为家庭护理品类的赢家。家庭护理的销售额增长率从3.5%下滑到2.1%,因为虽然平均售价上涨了2.1%,但销量增长停滞不前。满足消费者特殊需求的非日用品比其他品类的增速更快,比如面巾纸和衣物柔顺剂。


面巾纸销售额增长9.2%,因为中国消费者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用面巾纸代替更便宜的卫生纸使用,比如用面巾纸擦桌子


衣物柔顺剂销售额提高5.3%,因为品牌宣传迎合了更特别的需求,比如去除静电和持久留香


卫生纸的销量继续下滑8.9%。但平均售价上涨了10.3%,因为消费者从二层卫生纸升级到了三层和四层产品。原材料成本增长也推动了价格上涨国内公司在高端化细分的销售额有所增长,但中国消费者仍然认为进口商品更安全、质量更高、口味更好或设计更新颖,胜过国产商品。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多数高端化品类的进口品牌增长率高于其它品类,尤其是化妆品、个人清洁用品、牙膏、牙刷、酸奶、瓶装水、碳酸饮料、方便面和面巾纸。


进口产品(以婴儿和美容品类为主)占据快消品线上销售总额的39%,因为中国线上购物者不断改变他们对电子商务的看法(图9)。最初他们是在网上淘便宜货,但逐渐地他们开始从线上渠道购买高端产品和小众品牌,从追求性价比转变为追求品质。


对于快消品公司而言,电子商务无法摆脱高促销率。平均有39%的线上快消品是在促销时销售的。这个数字几乎是线下的2倍(图10)。但线上促销率正在逐渐趋于稳定,因为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在网上购买优质产品,而不是追求廉价商品,而且电商平台也在重新定位线上购物节,从原来的打折活动转型成为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活动。


双速增长可以用龙洲经讯发布的图表所解释(图11)。假设人均收入服从正态分布,如果人均收入水平增长25%(过去三年的增长),收入水平在15,000美元以上的人群占比将从2.3%提升至1商标注册5.9%。这接近7倍的增长支撑了高端品类的高速增长。类似的,低收入群体的占比下降也降低了相应品类的需求。





在家和在外消费的渠道演变


2017年,在电商和大卖场两大购物渠道之间,中国购物者依然偏爱于前者。因此,在电商渠道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动力的同时,大型实体店零售商却遭遇了销售增速缓慢甚至下跌的命运(图12)。去年,电商渠道销售额增幅超过28%,目前占据市场总体销售额的10%——是两年前的两倍。虽然电商渠道渗透率在上线城市日趋饱和,但是下线级城市却为它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目前,一线城市中电商渠道渗透率为73%,依然排名第一(图13),但是下线级城市正在迎头赶上。例如:去年三、四线城市的电商渠道渗透率分别增长18%和17%,已经达到两、三年前一线城市的水准,而五线城市的电商渠道渗透率年增速更是达到了21%。


中国消费者对优质精选婴儿用品和美妆用品品牌的追求让这两大品类得以继续坐拥电商渠道最受欢迎品类的宝座(图14)。例如,婴儿纸尿裤在2017年依然是电商相对渗透率7最高的品类(64%)和电商销售额占比最大的品类(45%)。和过去几年一样,我们根据电商渗透率将各个品类分为三个群组(图15)。第一个群组由8个电商渗透率较高且保持较强增长动力的品类组成,分别是:护肤品、洗发水、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儿纸尿裤、饼干、彩妆、卫生纸和面巾纸;与之相对的群组由电商渗透率较低、且在过去五年没有显著增长的品类,即口香糖和饮料等冲动消费品类,这些品类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与品类平均售价相比显得过高,是导致电商渗透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位于中间位置的群组由个人护理、家庭护理和包装食品品类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品类得到了顶级品牌商和电商的大力推广。






与电商渠道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卖场渠道的全方位衰退,无论购物频率、家庭年均购物量还是渗透率都出现了下滑(图16)。很显然,相比于去大卖场购物,中国消费者更喜欢享受电商渠道以及新宠O2O配送服务的便利性。这一趋势促进了线上线下购物的创新型融合。以沃尔玛为例,这家美国超市为了消除客流量下滑的影响,与京东合作整合线上和线下购物;高鑫和阿里巴巴也组成了类似的同盟;物美投资新零售平台多点,强化其客户管理系统、库存和供应链系统、自动支付等各方面的能力;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和永辉的超级物种大大扩展了极具未来感的新零售门店,提供无缝全渠道购物体验;家乐福旗下的Le Marche也刚刚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智慧门店”,配备面部识别、微信自主支付和现场烹饪服务。


超市和小超市等零售渠道因为距离社区较近,具备成为取货点的潜质,因此能够从O2O配送服务发展中获利,并在2017年实现了4.8%的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O2O市场自2013年起进入快速扩张阶段,2017年增速在30%左右,大部分扩张都源于O2第O到家服务,例如送餐和配送,增速高达76%。电商巨头的介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之前饿了么、美团和百度外卖“三国演义”的局面随着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而告一段落。不久之后饿了么也被阿里巴巴收购,随之与有腾讯撑腰的美团展开了一对一的大战。叫车服务平台滴滴的加入让局势变得更为复杂——滴滴最近宣布了进入O2O配送市场的计划,并在无锡启动了试点项目。


但是O2O配送业务的蓬勃发展的代价是传统渠道的衰落——在家消费渠道的销售额下降5.4%,相比之下,销售总额增长6.2%的在外消费成为传统渠道中最具潜力的一个部分(图17)。我们的研究表明,传统杂货店十大食品和饮料品类中,用于在外消费的产品销量增加了15.6%。鉴于电商巨头和其他独立平台有计划通过eRTM实现传统杂货店的转型,我们预测它们将继续强势的表现。


便利店渠道的发展历程也大同小异。在去年的报道中,我们分析了便利店渠道发展壮大的秘诀——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能够满足消费者购买在外消费食品饮料的需求(占便利店总销量的85%,图18)。但是,城市地区高企的租金延缓了32类便利店扩张的步伐,而它们的在家消费食品饮料销售也和传统渠道一样受到了外卖服务的侵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连续五年的稳定增长后,去年便利店渠道的在家消费销售额仅上涨1.9%。


相比之下,在外消费食品饮料的销售额取得了6.8%的增长。和传统渠道一样,便利店渠道在这一部分业务上也具备更大的增长空间。


对于在中国销售产品的快消品公司来说,在外消费市场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机遇。盒马鲜生、永辉等前瞻性零售商开创新方式,通过在店内设立大型用餐区等举措捕获在外消费市场份额。基于场景的购物体验不仅支持零售商满足在外消费的大部分需求,还能提高消费者粘性。





区域增长趋势一瞥


与2016年调查发现结果相类似,中国各级别城市之间快消品销售额增幅差异不大,基本在4%-5%之间。但是,各个省之间的差异较大——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省份的增速依然高于沿海城市。工业向内陆地区迁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内外资品牌之间博弈继续


每年的研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发现——本土品牌正在夺走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2017年,本土品牌增长7.7%,占市场增长总额的98%;同一年外资品牌仅取得0.4%的增长(图19)。有21个品类出现了外资品牌被本土品牌夺走市场份额的情况,而外资品牌仅在4个品类中成功夺走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即饮茶是唯一一个本土外资品牌份额保持不变的品类(图20)。




尽管本土品牌因这些优势而获益,一些跨国公司正在采取措施提升业绩。他们开始更多关注快速创新, 并提升数字化能力,以便满足在线购物的年轻消费者需求。


本土品牌取得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他们对本土市场的了解更深刻;决策、执行速度更快。这让他们能够快地适应新的潮流。另外,他们原本就在低层级城市拥有较高的渗透率,当高端化兴起的时候,他们的市场份额自然也就会跟着腾飞。一些本土企业获取优势的案例:


瞄准合适的小众市场,满足本土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在牙膏品牌中,舒客(市场份额5%)特别设计了商标和包装来吸引中产阶级和年轻消费者,例如在产品印上增加著名景点图片,以此来升级牙膏包装样式。云南白药(市场份额15%)则注重牙膏防止牙龈出血等效果。本土果汁品牌开卫(市场份额1.8%)主要在东北地区推广自己的山楂果汁产品,因为那儿的消费者对山楂比较熟悉。企业同样还将大部分产品销往饭店等在外消费渠道。


开发创新型产品和概念,建立“空白领域”。新希望(牛奶市场份额0.8%,酸奶市场份额1.7%)是新近崛起的乳业品牌,其发展秘诀是“新鲜”牛奶产品——生产到销售之间仅间隔24小时。舒客推出了早晚分护牙膏等产品,适用于一天不同的时段。凭借这些产品,舒客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公司计划与当地社区口腔诊所合作,建立8000个全方位服务口腔护理中心。新近崛起的高档酸奶品牌乐纯独树一帜,主要通过线上渠道销售让顾客参与投票选择新口味和包装。该品牌还建立了旗舰店来强化线下客户体验。可口可乐最近投资了这家公司。


利用全渠道来强化客户经营。美32类妆品牌玛丽黛佳(市场份额1.5%)在社交媒体上利用微博大V等渠道进行大量内容营销。该品牌与肯德基、百雀羚等企业合作,以场景为基础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为了树立时尚品牌的形象,玛丽黛佳赞助艺术节目,将自己的品牌与设计师和化妆师大咖联系起来。


品牌如何致胜


充分利用渠道动态,预测未来零售整合。品牌商可以投资线上销售以抓住增长机会。同时,在食品和饮料品类,他们还可以跟随消费者进入借助O2O配送平台不断扩张的另类渠道,例如餐厅,茶铺第,咖啡店等。另外,随着零售商调整适应“新零售”(利用数据对商标注册人、货、场进行重构),品牌商还可以投资不断变化的线下渠道,打造有吸引力的购物体验,并将店面改造为配送平台。


开发高价值、个性化的产品,充分发挥高端化趋势的作用。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他们更加重视能够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高端产品。跨国公司应抓住机会,持续推动来自其他市场的进口产品。


转型为数据驱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机会。他们可以生43类成专有消费者数据,支持产品创新、定价和促销策略。他们还可以建立新能力和企业文化,以满足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运营模式的要求。


零售商如何致胜


为“新零售”做好准备。参考高鑫与阿里巴巴近期建立联盟的做法,传统零售商应当为“新零售”做好准备。例如,他们利用利用数据分析把购物者画像与购物者行为联系起来, 藉此增加门店流量、改善客户流失管理和通过更精准促销提升利润的手段。


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把库存和供应链管理与电商零售或解决方案平台整合。零售商可以改善库存管理能力的成本和效率,例如仓储管理、库存规划和最后一公里配送。


重新设计门店组合和业态,更全面地捕捉客户需求。零售商可以优化货架空间,创建更多基于场景或体验的空间(如店内用餐),提升客户粘性和充分利用在外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


让店内体验再度变得有吸引力。最后,门店还应当进行数字化投资,利用增强现实、数字化价签、“魔镜”和派样机等创新技city术,营造完善的店内体验以及与购物者之间更频繁的互动。


编辑 |Yibin.P


推荐阅读


品牌商应该如何解读新零售?


驾驭新零售的多场景融合之势


把握“新零售”,定义“新体验” | Dialogue


新零售的十大“激动人心”和十大“忧心忡忡”


未来中国消费者的四个关键趋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