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个人所得税反避税新规定(逃避个人所得税违反什么法)

上市公司披露的个人所得税避税大法


今天浏览我和吴健等老师的合著《企业重组财税处理实务与案例》在京东图书财税书籍排行情况时,发现排行榜前10名中有5个是税收筹划类书籍,此类书籍的销售量都很高,而且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涉足这个领域。莫名其妙的,老姜有很悲哀的感觉。其实,正规的税收筹划绝对是税法所允许的,但大多数的税收筹划在老姜看来就是偷税,至少游走在偷税的边缘。一些不良从业者到处忽悠,推销恶意税收筹划方案。网友邹励川说得好,这种筹划一是让采纳者受伤,二是让这行业掉价。其实在个人所得税领域,并没有多少筹划的空间,以下几种所谓的“避税”大法,是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等公开资料中披露的真实案例,大家不妨围观下。


一、员工工资场外发


一些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品废料,而这些废品废料的销售对象基本是个人,并不需要开具发票,于是会形成一部分账外收入,可以用来给高管等员工发放年终奖等。这是一种古老的偷税方法。


链接:IPO前的补税案例两则:销售废料入个人卡、部分员工薪酬未扣税等


二、低薪员工领高薪


由于个人所得税是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是45%,收入越高,税负越重,其目的在于国家通过税收进行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一些纳税人通过将高薪员工的部分收入由低薪员工代为领取的方式来避免适用高税率。这根本就不是税收筹划,但可以叫做偷税筹划。


链接:低薪员工代领薪酬后转给高薪员工,这也叫税收筹划?


三、报销费用冲分红


个人股东取得股息红利需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很多公司为了少交股东的个税,就要求股东找发票来冲分红,于是机票、办公用品、电脑耗材等等都来了。听说一家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律师事务所一年就列支了2000多万机票。但营改增后,找发票一下子难多了。


链接:同益中:因控股股东馈赠礼品及为员工报销药费、未扣缴个税,被稽查局处应扣未扣个税16.22万元的0.5倍罚款


四、股权转让分步转


在个人所得税相关规定中,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但视为有正当理由的关系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对转让人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如果将股权转让给上述关系人之外的其他个人,比如女婿,股权转让价格须公允。但可以分步操作达到目的:先将股权平价转让给女儿,女儿再平价转让给丈夫。有人说,最少通过6个人,就可以认识全国所有人,那么通过6步股权转让,是不是可以平价转让给任何人?


链接:怎样将股权平价转让给舅子哥?


如此转让股权是为了筹划个税


五、小微企业开发票


纳税人成立小微企业,以向小微企业虚假采购交易的方式支付资金,小微企业向纳税人开具发票,小微企业在扣除相关税费、手续费等支出后取出现金,体外为部分员工发放薪酬。小微企业或者核定征收,或者享受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优惠。自2019年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后,此类操作比较盛行。但纳税人存在非常大的偷税风险及小微企业虚开发票的风险。


链接:这家公司的个税筹划,浮出水面……


六、低价增资再核定


通过低价对标的企业进行不公允增资,取得标的企业部分股权,随后以市场价格转让标的企业股权,取得的所得在可以核定征收地区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实现落袋为安。


链接:某上市公司披露的税收筹划能经得起推敲吗?


七、定向分红亏了谁


取得股息红利收入,个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符合条件的法人公司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于是,出现了个人放弃分红、仅对公司分红的“定向分红”税收筹划。


定向分红,并不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一般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或通过抽屉协议来实现。在个人所得税的定向分红避税安排中,相关个人获取了税收利益,损害的只是国家的税收,而且扰乱了税收秩序,对守法经营者造成极大的不公。


链接:定向分红!你增资1.4亿,3天后给你分红2亿,你再实缴


这个定向分红的税务筹划被深交所详细问询


又见定向分红!用1.4亿分红款支付1.37亿股权收购款


以上仅仅是部分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披露的小部分“避税”手法,实务中手法多样,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拆分收入、签订阴阳合同、变工资薪金所得为经营所得、变劳务报酬所得为股权转让所得等传统的、现代的、低级的、高级的手法。对于纳税人以“合理避税”名义进行的偷税行为,税务机关会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等进行处罚。对于纳税人的避税行为,税务机关往往束手无策。老姜呼吁有权机关尽快出台应对措施,制定个人所得税反避税操作及管理办法,打击恶意避税行为。实践中,已经有税务机关开始尝试运用“合理商业目的”条款来挑战企业的不合理商业安排。2021年8月20日,某市税务局某税务所出具的一份《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在网上流传。该通知书罕见地援引了《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第三款的规定,即:个人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