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总333期
文/关捷
好久不与老友郑麟秀联系了,不知他现在生意做得如何?应该没有问题,他是大商人哪。今早忽然想起,他当年跟我讲明初建文帝逃到他科登们家的故事,至今没有结论,使建文帝的下落一谜再谜。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科登门,是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60余年,保存有郑氏宗祠、昌七公祠、建文井、老佛社等重要文物。
根据《明史建材》卷二百九十六记载,明初,郑氏家族的“家长”郑濂在南京供职,牵连进了著名的“胡惟庸谋反案”五金制品,朱元璋下令入府拿人。当官差上门时,郑濂6兄弟争先恐后承当“罪名”,消息传来,朱元璋感慨道:“这样的家族怎么会出乱臣贼子呢?”于是下令宽宥郑家,还将郑氏小弟郑湜升为参议。
出于对郑家的赞赏和信任,朱元璋便从“郑义门”中挑选人才入属创登东宫,后来朱允炆即位,还曾亲手题写“孝义家”匾额,赠予郑家。
皇室的褒奖换来的是郑家的舍身相助。传说朱允炆逃亡浦江后,郑家在宅子里放了10个大柜子,5个贮藏书籍,另5个贮藏兵器,以备不测。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hu)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温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有限公司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有“自焚说”,也有“出家说”等。
郑麟秀的逃亡说,令人觉得新奇。
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建文帝朱允炆出亡,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
郑麟秀说,是他的八世祖郑洽救了建文帝。
郑洽,是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第八世孙,明洪武间进士,官居翰林待诏。
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的传家之作《希经营范围忠录》卷首《诗文启》记载:“明忠智公讳洽者,黄纸标名。科登洪武,紫垣待诏,官拜庶常……则厕建文亡臣二十二人之扈从。”书中收录郑洽后人郑机的《从先祖忠智公崇祀乡贤忠孝祠谨赋七绝四章其四》云:“孝义初缘御笔亲,经营范围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蛋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这些文字向后人透露了郑洽与建文帝隐跸之处。《罪惟录建文逸记》(清查继佐著)中多次记述郑洽史事。一云:“金川门破,事急,一内侍衣蟒服冕而代帝死。帝削发五金制品于淮清桥,从太平门乘马出历池州,渡浙江,投义门有限公司郑氏。……旬日建材去之,如馀姚石梁王氏。历温州,入闽……”
从以上记载来看,似乎也像是真有那么回事,究竟温州如何创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