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资产处置收益借贷方的意义(资产处置损益利得在借方还是贷方)

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正吹响明确的加速号角。



董续勇进一步指出,“我们认为,随着全行风控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清收业务迟早会出现下降。从应对战略层面,一是要尽量延缓极限点到来,在现有的存量和核销资产中继续跳硬骨头啃,深度挖掘,争取多收一些。同时要尽量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在第一条曲线极限点还未到来之前继续培养第二增长点。”


董续勇对记者坦言,要在监管合规与诸多外部环境约束下寻找第二增长点,这对特管部来说很难,但特管部还是形成了清晰的战略打法框架。目前特管部的四化战略中后两化——投行化与生态化,即特管部希望培育的第二“S曲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所谓投行化,即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盘活、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从而获取更高乃至超额的回报。生态化即通过底层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一个多边的网络平台,把不良资产的资产方、资金方、服务方、投资人都引入其中,构建生态圈。


其中,数字化转型是特管部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推进的基础性的战略。董续勇指出,特管部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主要有四层逻辑,一是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内部系统的线上化、智能化,从而提升特管部的运营效率,这并不容易,但平安已经实现清收处置全流程100%线上化、标准化。二是通过提高智能化程度,通过“智能尽调、智能估值、智荐方案、智能撮合”等多个智能化工具,帮助提升资产清收与处置的效率。三是在数字化建设中开发数字化产品,从而拓展业务,扩展新的盈利点。四是通过打造多边网络平台,为各参与方提供专属工作台,精准匹配各方“找资产、找资金、找服务”需求,推动各方之间相互赋能,从而打造形成互联互通、生态共赢的特殊资产生态圈


“目前这一多边平台系统已经上线,其对外应用名为“特资e”小程序,2022年的重点任务是运营,会组建一个专门的小型运营团队,从而帮助更多参与方获得商机。先将模式运转起来,为整个特殊资产行业赋能、未来有可能成为特管部的第二增长曲线。”他指出。



个贷批转新契机,估值能力或为制约因素

在消费金融需求增加、居民杠杆率上升等背景下,个贷不良批量“打包”转让对金融机构是盘活资产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商业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整体有所抬头,随着个贷批转开始试点,经过一年实践,个贷批转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将有所上升。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试点机构在银登中心共有50个零售资产包挂牌转让,债权金额达56.61亿元。其中,平安银行做为首家抛出个贷资产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去年处置个贷资产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据梳理,2021年平安银行出让不良资产包数量达22个,出让债权金额达53.42亿元,占比约为94.4%,占据9成以上市场份额。


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南区总经理曹立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年以来,大多数机构对个贷批转持试水或观望态度,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市场过去习惯了公司类债权的估值,还不习惯个人信用类估值,但这也体现出个贷批转价值的蓝海。个贷包的出现是一个契机,它可以促进不良资产市场从B端走向C端。


他进一步指出,但机构大量参与的前提还是要解决估值问题。目前可以供参考的估值维度还比较少,比如个人财富的增长曲线,未来政策走向,个人债权破产的最终清偿率等。试点初期个贷包的价格比较高,有些脱离了实际,最终估值还是会透过市场层层检验,逐渐形成一个公平公允的定价。现阶段,在经验方面平安银行特管部相对市场已较为领先。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平安银行特管部已经基于大数据与模型,推出了个贷批转估值模型,也收到了较好的反馈。


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周海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同于对公资产包,个贷包普遍具有数量大、单笔金额小的特点,一个包可能包含几百乃至数千户,如果用单户估值再组包的方式效率太低,必须运用模型来解决。基于6.5万历史清收的小额经营贷数据和近10万的消费贷清收大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挖掘规律建立模型,并通过过去一年平安多个个贷批转的实践,从而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并进行不断迭代优化。随着个贷批转业务的不断铺开,市场对这一能力的需求也将逐步上升。



“投行化经营”:平安特管部的试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平安银行特管部培育第二增长曲线的过程中,一线业务部门也对投行化、生态化的战略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实践。


正如曹立新所言,不良资产绝不是死物,而是生动的、活泼的、充满色彩且富有意义的,你把它配置到不同人的手里,就能发挥出它不同的价值,投行化的创新思维可以最大化的使资产焕发出活力。


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东区总经理魏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一线业务团队来说,所有创新和转变的起点都来自理念。——即从“清收”到“经营”,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清收的内勤部门,而是经营的外勤部门,通过基本法的一系列考核转变,团队也随之更有战斗力和创造力。


其中,投行化即是进一步提高对资产处置的要求,实现创新经营。具体而言,“投行化经营”聚焦四类打法, 分别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企业重组盘活、抵债资产经营盘活、市场化债转股,均已有不少成功实践案例。


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西区总经理林巍表示,实现真正的投行化需要对团队的专业性,资源的整合能力等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她举例指出:其在西南地区有一单商业地产抵押的不良贷款,其抵押品本身较为优质,可以为分行带来大量租金收益,就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投行化处置。比如利用积累的破产存款案件经验和资源,为其介绍比较好的破产存款管理人,从中获取相应收益。或进一步为其提供融资或贷款,从而获得利息收益。同时商业大楼中的自助银行设置、商户POS机等业务层面也有机会与空间。“总之是在处置过程中不断创新,盘活一切有价值的资产,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她告诉记者。



生态圈如何赋能第二增长曲线

在任何圈子,资源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良资产圈也一样。


平安银行特管部在一开始就意识到,“朋友圈”对其快速提高清收效率和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平安银行特管部树立生态经营的理念,通过搭建生态云平台聚集了“资产方、资金方、服务方、管理方”等众多参与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平台已汇集投资人机构2000余家、准入律师6000余名、催收公司690余家、评估公司390余家,头部集聚效应已显现。


现如今,生态圈的建成对平安银行特管部已经逐步显现出对收益的正面促进作用。


据林巍介绍,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经常遇到瑕疵资产,从而大大影响处置进程,这就需要找到强专业、强推动、强办案、强执行的律师,而在平安银行特管部的四库生态圈内,规模大、合作成熟的入库律师就超6000名,一线团队可以拥有既充裕又精准的抉择空间。而当瑕疵资产高效的被清理干净,买家自然会找上门。此外,生态圈中储备了大量投资人,通过引入多方投资人竞价,还可以进一步发现资产潜在价值,进一步提升处置质效。而这种案例在过去一年还有很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