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北京市朝阳区税务局建外税务所电话(北京朝阳区税务大厅地址电话)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办




机关驻光华西里10号楼。东起西大望路 邻八里庄街道办,西至建国门立交桥 邻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办,南濒通惠河 望双井街道办,北至光华路 邻朝外街道办、呼家楼街道办。


明、清时属大兴县,民国期间属北平市郊二区,1950年8月属北京市第十区(郊一区/十三区、郊二区/十四区合并而成)东便门街政府,1954年分属于朝阳门和东便门街道办。1955年划归东单区。1959年4月并入朝外大街街道办、小庄街道办。1977年1月始建 建外街道革委会,1981年3月改为建外街道办事处。以建国门外大街的简称命名街道办名称。


1949年前,辖境内除东长安街(今建国门外大街和建国路西段)和西大望路以及几个城市贫民聚居点、村落外,余为荒野。1950年代初按照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建设,最初建成的平房聚居区,多在建国门外大街西段南侧,形成建国里一至三巷、建外头至三道街等街巷,并对原有的建外南胡同、月河胡同、砖厂胡同的道路及危旧房屋进行整修。随着光华染织厂、市第一机床厂、市金属结构厂的兴建,沿东大桥路东侧、光华路南侧始建职工宿舍,逐渐形成光华里、光华西里、光华东里等统建住宅区。1956年在灵通观以东至南祁家园一带,为市区拆迁户新建“周转房”而逐渐形成永安里统建住宅区。在日坛公园周围地区兴建南使馆区,并随之建成日坛路、建华路、建华南路、永安里中街、秀水街和秀水南、北、东街等街道,构成南使馆区和永安里居住区的交通网络。


1960年代东大桥路西侧兴建37幢多层统建住宅楼,随之改建此路为迎宾路线的组成路段。1970--80年代初则集中发展建国路西段北侧等地域,兴建郎家园、光辉里等统建住宅区,并有部分高层建筑。1978年北京后,各种涉外机构的大型建筑,沿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建起,形成国际交往、对外经贸及国际友人集居、购物、娱乐相对集中的社区。南使馆区的驻华使馆达53所。北京最大的公寓建筑群,矗立于建国门立交桥东北角,还有华侨公寓、外交公寓等。位于日坛路南口的国际大厦,是国际金融活动的重要场所。大北窑立交桥西北侧有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建华路(神路街南延)南口有友谊商店,东大桥路南口有贵友商场。沿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列为星级旅游定点饭店的,有凯莱大酒店、赛特饭店、长富宫饭店、中国大饭店、国贸饭店、建国饭店、京伦饭店、国泰饭店等。日坛路南口西侧有国际俱乐部。1992年,开始兴建京台大厦和台湾会馆。


位于辖域南界的通惠河,为元、明、清三代漕运河道.该河在东便门至通州(今通县)


段上的五座水闸,其中两座位于建外街道办境内,即:大通桥附近的头闸,亦名魏村闸;二闸(今二闸村),曾名籍东闸和庆丰闸。


境域内有古刹遗址3处:位于月河胡同附近的月河寺,古名宝藏寺;现长富宫基址为紫薇宫遗址;现建华南路南端为灵通观遗址。


原有清代著名墓葬两座。位于国贸中心内的豫王坟,墓主为清太祖第十五子豫通亲王多铎;位于市酿酒总厂内的八王坟,墓主为清太祖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因为阿济格在清朝初期开国诸王的排序中列为“第八王”,所以对于他去世后所葬的墓地,民间老百姓一直俗称“八王坟。以上古刹、古墓虽已无存,但有的地名仍沿用至今.


辖域内的工业企业多集中在大北窑以东地区,且以酿造业居多,如北京酿酒总厂、市酒精厂、市葡萄酒厂,其次有北京第一机床厂、市电镀总厂、市第二印刷厂、市医用射线机厂等。驻有国家商检局(进出口商品检验)、航空航天部634所、北京造纸研究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事业科研单位。


1992年,开始修建建国门至八王坟的1号线地铁和永安里、大北窑(今国贸)、八王坟(今大望路)地铁车站。


(一) 住宅区


1、光华西里


为街道办机关驻地。东邻光华里,西至东大桥路,南邻建国饭店、贵友大厦,北隔光华路望北京制药厂。分属于人民日报社家委会和外交人员服务局家委会。因位于光华里以西,故名。


曾名豫王坟。因附近原有清豫通亲王多铎墓。墓主系清太祖第十五子,初封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封豫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为定国大将军,卒于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1965年更为今名。


住宅区始建于1950年代,初为平房和2~3层楼房。1960年代初兴建多层搂。


驻有日坛中学,光华路第二、三小学,外交部幼儿园、市教育局幼儿园,雅宝制冷设备厂、皮件厂、印刷厂等单位。


2、光华里


东邻光华东里,西邻光华西里,南以京伦饭店为界,北隔光华路望光华染织厂。分属于光华染织厂和外交人员服务局两个家委会管辖。因光华染织厂与该里隔路相邻,又处光华路南侧,故名。


1947年前为公安农场。1950年代初随光华染织厂兴建,始建该居住区,多为该厂职工宿舍。该里南侧为外交部职工宿舍。1960年代成现今规模。


驻有利华日化厂、电子应用设备厂、胶印厂、丽姿针织厂、电工器材商店等单位。


3、光华东里


东隔东三环中路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西邻光华里,南邻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北隔光华路邻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分属于豫王坟、光华东里第一、二居委会和第一机床厂家委会管辖。因位于光华里以东,故名。


1947年前为公安农场,1950年代初随市第一机床厂和市金属结构厂的兴建,始建职工宿舍,多为平房。1960年代建有砖混结构的多层楼。1970年代建内浇外挂结构的高层楼,形成现今规模。


驻有国贸饭店、市高压气瓶厂、市化工设备厂、市机电公司轴承机械分公司、市园林局绿化队、朝阳餐厅及农贸市场等。


4、郎家园


东起针织路邻市仪器厂,西邻市综合仪器厂,南隔建国路望南郎家园,北至光华路邻针织路西里。分属于郎家园居委会和仪器厂家委会管辖。


明代曾名獐鹿房,亦名七圣庙。清初为礼部尚书郎球封地,建外后为郎氏坟地,故名。1965年曾改名西良园,1975年恢复今名。


原有一片枣园,其枣形细长,色浮、肉细、酥脆、甜如蜜,名郎家园枣,闻名京城。1950年代末在此建仪器厂职工宿舍,多为平房,分布于居住区西侧。1960年代建砖混结构的多层楼。1970年代建内浇外挂结构的高层楼,沿建国路北侧呈横向布局。


居民多为市物价局、市医药公司、友谊公司等单位的职工及其家属。


驻有市仪器厂、市综合仪器厂、市电线厂、市汽车修理六厂等。


5、光辉里


东起西大望路邻光辉东里,西至市葡萄酒厂,南隔建国路望酿酒总厂,北邻市机械施工公司。


曾名八王坟。因其居郎家园以东,1965年改名东郎家园。1975年定今名。因其位于北京热电厂西侧,且住宅区税务所内部分楼房属广播电视部、取义于发光生辉,故名。


1955年始建住宅区,初为平房,1960年代中期建砖混结构的多层楼,沿西大望路西侧呈纵向布局,1980年代初沿建国路北侧建内浇外挂结构的高层楼,呈横向布税务局。


附近驻有市酿酒总厂、市葡萄酒厂、市公共汽北京车三、五场所属车队等单位。


6、永安西里


东接永安东里,西至建华南路、永安里中街 邻永安南里,南至北京粮油机械厂,北隔建国门外大街 望外交公寓。


原为刘家北京市楼和南祁家园两个自然村,1950年代始建住宅区,统称永安里,取“永远安居乐业”之意。后因居住区扩大,按地理方位划分为永安东、西、南里,因其居西,故名。


有一棵清末栽植的槐树,由三里屯行宫庙移植此地,现仍枝叶繁茂,列为古树加以保护。


曾寓居该里的人士有:曾任旧北平市副市长何思源及其女、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秀瑛;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已故)。


7、永安东里


东界朝阳体育场,西接永安西里,南至北京粮油机械厂,北临建国门外大街。因居永安西里以东,故名。


原为祁氏家菜地,1950年代初征地兴建住宅区,多为城市拆迁户的“周转房”。


该里北侧驻有国泰饭店、国家商检局大厦,另驻有市面粉十厂、市工艺美术品进出口公司、朝阳印刷厂、朝阳体育场等单位。


8、南郎家园


东邻北京医用射线机厂,西邻北京长城机械厂,南起专用铁路线,北至建国路。属航空航天部634研究所居委会管辖。因位于郎家园以南,故名。1965年曾名建光里,1981年更为今名。


1950年代末原为数学仪器厂和电镀总厂职工平房宿舍,1960年代末始建楼房,为砖混平顶式结构。


9、永安南里


东北京市、北两面隔永安里中街 邻永安西里,西至建华南路,南濒通惠河。曾名小蓝靛厂,后称灵通观。1956年建成居住区,据其居永安东里、西里以南,故名。


10、大北窑南巷


东起东三环中路,西、北两面邻北京第一机床厂,南至公共汽车总站。


元末明初,该地草木丛生,常有獐、鹿出没。明代辟为皇室游猎场,曾名獐鹿房。1939年侵华日军在此建窑烧砖,遍地窑坑,故又曾名大北窑和周家坑。1958年修建地铁的工程兵部队在此建随军家属宿舍,时称地铁向阳大院。因其居大北窑旧址以南,1965年命建外今名。


北京第一机床厂,1992年时位于建国门外大街东段南侧(大北窑厂址),是我国制造铣床的专业厂,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8万平方米,职工89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10%)。前身名北京机器总厂,是1949年初由十几个修械所合并而成。1951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半自动重型机床----人字牙轮铡齿机,井参加在印度举办的世界税务局博览会。1953年7月定名为北京第一机床厂,试制成功万能铣床并投入批量生产。1956年在大北窑厂址建新厂。1958年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数控铣床。1959年工厂设立北京铣床研究所。1970年建成重型铸遣车间,能生产600吨以上的超重型机床和80吨以上的大型铸件。朝阳区1962年产品开始出口,1986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出口基地企业,1987年被批准具有对外贸易咨询许可权。1988年建立北京第一机床进出口公司。1989年为了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等高技术产品,将北京探矿机械厂和北京机械铸锻厂并入。1992年,拥有生产设备228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189台),产品有龙门铣床、升降台式铣床、专用铣床等。厂区有铁路专用线直达北京站。


11、光辉南里


东、北两面邻市印刷二厂,西邻市电镀总厂,南濒通惠河。


曾名印刷厂宿舍,因居住区内居民多为印刷二厂的职工,故名。1965年更名建光里。因居光辉里以南,1981年命今名。


住宅区始建于1950年代中期,均为平房。1980年新建一幢6层楼。


住宅区三面邻厂,驻有市印刷二厂、市电镀总厂、市医用射线机厂、市可控硅厂及市五建仓库等单位。


12、三块板村


东邻大北窑南巷,西隔永安里中街望永安南里,南濒通惠河,北邻北京第一机床厂。呈带状散居分布。


村南通惠河上原有一座三块板搭成的木桥,故名。曾名五棵槐村,因村内原有五棵老槐树,成村和定今名的年代无考。


沿通惠河北岸原为一条土路,1986年改筑成沥青路面。


驻有市第三挑补绣花厂、河道管理所等单位。


13、二闸村


东邻光辉南里,西隔东三环中路望三块板村,南濒通惠河,北邻劲松机械厂。为一带状散居居民地。成村年代无考。因居通惠河二闸遗址北岸,故名。


村舍均为自建平房,四合院式居多,建有门楼、影壁。沿通惠河北岸有一条土路,坑洼不平,雨后泥泞,无路灯。


二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通惠河东便门至通州段的五闸之一,原名籍东闸,为上、下两座木闸。至顺元年(1330年)易木为石,改名庆丰闸。明嘉靖七年(1528年),合上、下两闸为一,更名二闸。明、清两代在闸口设官执掌,置‘君粮户’24家,专司漕运,每户配一条八丈四尺的运粮官船,每船每次载295石粮,由驴拉纤。另编闸夫数名,专司天情水势,启闭闸门。现村民中有无当年“君粮户”和 “闸夫”的后裔已无考。


二闸历史上除梯航漕运外,另有两项防汛设施:一是闸门,共有十三块启动闸板,用以蓄水、泄洪;另一是泄洪拱桥,俗称“归州把儿水簸箕”,位于二闸口400米处的北岸,为三座连成一体的石拱桥,向北形成漫坡,桥低于二闸村、高于河水面,当洪水来袭,未及打开闸门时,洪水即可绕过该村,从拱桥下向北再折向东 泄至高碑店闸。


该村还有两则广为流传的佳话:一则是石桥上原有一块“避蚊石”,夏夜站在此石上乘凉,可避蚊虫叮咬。1956年拆除石桥时,此石下落不明。另一则是该村曾以舞狮子而闻名遐迩,曾有一对造型特别的闭口“大明狮”,有异于一般的张口狮,形态逼真,色彩绚丽,挂有十三只特制钢铃。狮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14、八王坟村


东隔西大望路望松公村,西、北两面邻市酿酒总厂,南濒通惠河。均为平房民宅.属光辉里居委会管辖。因村西北市酿酒总厂内,原有一座清八王坟,故名.墓主为清太祖第十二子阿济格,天命十一年(1616年)以功封贝勒,崇德元年(1629年)以功晋武英郡王,顺治元年(1644年)晋英亲王,入关时序称八王,顺治八年(1651年)以罪处死。此坟原占地一顷数十亩,建有宫门、享殿、宝顶和墙圈。1925年其后人金震亭将宫门、享殿拆除变卖,后又多次被盗,致使陪葬品荡然无几。1948年兴建市酿酒总厂,墓丘平覆。


1965年更名建光东里。1977年恢复原名。地势低洼,雨后积水,道路泥泞,汛期被列为防洪重点地域。


(二) 街巷


1、建国门北大街


北起雅宝路接朝阳门南大街相接,南至建国门立交桥接建国门南大街。中与光华路、秀水北街相交。路下为环行地铁(2号线)。


1950年代初,为东护城河东岸,时称建国门北河沿。1960年代初,铺装沥青路面。1979年9月拓宽改建成现状。因位于建国门以北,故名。


为环城通衙大道二环东路的组成路段。路西侧属东城区。东侧北端有亚太大厦、北京第一座大厦式室内大型停车场;东侧中段为国际邮电局大楼;东侧南端为北京最大的国际公寓楼群。沿街东侧有中国农业银行国际服务都、朝阳区幼儿师范学校、建国里中学、四川餐厅等单位。


2、西大望路


跨建外、八里庄、双井、劲松、潘家园街道办和南磨房乡辖域。南北走向。北起朝阳路接金台路,南至北京工业大学。自北向南依次与光华路、建国路、通惠河、百子湾路、广渠路及京承铁路相交。19朝阳区40年代成路时名西大旺路,来历含义无考.后演变为今名。1965年因路北段地址东侧为北京热电厂,遂更名光辉路,1979年恢复今名。


成路时为沙石路面。1950年代初铺装沥青路面,1965年6月拓宽路面并南延,改筑成现状。路两侧有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化工厂、北京玻璃总厂、北京化工设备厂、北京黄油厂、北京吉普车公司、北京热力公司、中国建筑机械施工公司等。商业、服务业网点有金冠眼镜公司、建国商行、市玻璃工业经销公司商店、五金商店、通惠餐厅、红星饭店等。


3、建华路


北起光华路通过日坛公园 接神路街,南至建国门外大街接建华南路。中与秀水北街、秀水南街相交。与东邻的日坛东路、西邻的日坛路平行。


成路于19大厅50年代初。1955年随兴建南使馆区改筑成现状。取义于“建设中华”,故名。


路两侧建有外交公寓、友谊商店以及奥地利、古巴、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斯里兰卡,哥伦比亚等国驻华使馆。


4、秀水北街


东起秀水东街.西至建国门北大街。自东向西依次与日坛东路、建华路、日坛路、秀水街相交。与北邻的电话光华路、南邻的秀水南街平行。


1955年随建南使馆区修筑成街,因原有秀水河而得名,又因居秀水街以北,故名。


街北侧自西向东为国际邮局,伊拉克、菲律宾、卢旺达、波兰、斯里兰卡、越南、埃及驻华使馆及美国签证处;街南侧自西向东为外交公寓、国际俱乐部,捷克、德国、蒙古、美国(已经搬迁到天泽路-麦子店街)、保加利亚驻华使馆。


5、秀水街


南北走向。北起秀水北街.南至建国门外大街接建国里二巷。与东邻的日坛路、西邻的建国门北大街平行。


该地原为秀水河南段,1955年兴建南使馆区时,在原河床修筑此街。1960年代初以河得街名。


街侧有外交公寓楼群、国际俱乐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办事处、联合国农业及粮食组织驻华办事处、外交人员房屋服务公司。


6、秀水南街


东起秀水东街,西至日坛路。中途与日坛东路、建华路相交。与北邻的秀水北街、南邻的建国门外大街平行。1955年随兴建南使馆区修筑成街, 1966年改筑拓宽成现状。以秀水河得名,因其位于秀水北街以南,与其相对应,故名。


街北侧自西向东为捷克、蒙古、爱尔兰、保加利亚驻华使馆;南侧自西向东为北京技术交流协会、友谊商店、奥地利、埃塞俄比亚驻华使馆,国际小学和外交公寓。


7、建国门外大街


东起东三环中路大北窑(国贸)立交桥接建国路,西至建国门立交桥接建国门内大街。自东向西依次与东大桥路、建华路-建华南路、日坛路相交。与北邻的光华路平行。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北平期间,于东长安街东端城墙新辟一城门,时称启明门。1945年抗日胜利后,正值复兴建国时期,更名建国门。该街因居此门以外,故名。


1947年前为一条沙土路,曾名东长安街(含现建国路大北窑至八王坟段)。1955年随兴建南使馆区和永安里统建住宅区,拓宽改筑,铺装沥青路面,定今名。1983年改建为现今的道路结构。


该街是北京最长的东西横轴线的东段组成部分,为京、津、唐公路的咽喉路段。1978年后,大街面貌发生巨变,两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以公寓、使馆、国际经贸机构、大型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众多而著称。国际友人称该大街为中国的“香榭丽舍大街”(法国巴黎著名的繁华大街)。


两侧建有公寓楼群、长富宫中心、国际大厦、友谊商店、国际俱乐部、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大饭店、建国饭店、京伦饭店、国泰饭店、赛特科技交流中心、北京广播电台业务楼、国家商检局大楼、贵友商场等。 南使馆区与大街北侧相邻,街区内已形成国际交往、对外经贸以及国际友人居住、购物、娱乐中心。 大街中段是永安里统建住宅区,为商业、服务业相对集中之地,除有各类商店和农贸市场外,还有深受国际友人青睐专营新潮服装的秀水市场。 国家二级企业北京第一机床厂和北京粮油机械厂等工业企业集中于大街东段南侧。


1992年开始兴建地铁1号线和永安里、大北窑、八王坟地铁站。


8、建国门南大街


北起建国门立交桥 接建国门北大街,南至东便门立交桥。中与北京站东街相交,相交处于1992年建有 过街天桥。与东邻的建外南胡同平行。因位于建国门以南,故名。原为城墙基址和护城河,1950年代初拆除城墙修筑成路,称建国门南河沿,南端为护城河与通惠河汇合处。1960年代初铺装为沥青路面,定为今名。1979年9月拓宽改筑成现状。自198地址9年“东厢”工程完工通车后,成为贯通“东厢”交通大动脉的咽喉路段。


街西侧属东城区。街东侧原为破旧平房,1980年~90年代沿街新建大型建筑,其中一座外装修全为蓝色玻璃水晶宫式的建筑,为中国和国际法学界、法律界学术交流中心,由中国天平开发公司和利园国际集团合资兴建。因外形似天平,寓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名天平利园大酒店,简称天平大厦,现已易名为凯莱大酒店。 街南端是古河道通惠河上的大通桥闸遗址,现为“东厢”交通要道和北京火车站的门户----公路铁路大型立交桥。


通44路环行公共汽车。地下为环城地铁(1号线)。


9、建外南胡同


南北走向。北起建国门外大街,南至通惠河。中途与月河胡同相交。与西邻的建国门南大街平行。


曾名鸭子嘴,因地处原护城河与通惠河汇合处的低洼地,雨后积水,道路泥泞,且胡同呈扁长形,故得此俗称。1954年更名为建外四条。因居建国门外南侧,1965年定今名。


成巷于清末民国初,始为几户外地移民在此开了一个制做琴弦的手工作坊(现皮件三厂的前身)。两侧多为平房民居。原为土路,1969年改筑成现状。1989年北段拆迁,兴建天平利园大酒店。


胡同内驻有北京内燃机附件三厂、市皮件三厂、华通防腐材料厂、市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东单冷饮厂等单位。


10、建国里二巷


南北走向。北起建国门外大街 接秀水街,南至通惠河。中与建国里一、三巷相交。名称来历含义同建国里一巷,因居建国里一、三巷之间,故名。1954年曾名建外二条。1965年定今名。


1950年代初为土路,1960年代改筑成现状。两侧原为平房,至1970年代新建6幢多层住宅楼。


巷北端建有赛特科技交流中心、华侨公寓等大型建筑。


11、建外二道街


南北走向。北起建国门外大街,南至砖厂胡同。与东邻的建外头道街、西邻的建外三道街平行。


成街前曾名祁家园,1950年代初成街时称东便门二道街。1960年代定为今名。因其位于建外头道街、三道街之间,故名。


北口两侧为华侨公寓和赛特科技交流中心大厦。街两侧均为平房,房屋简陋、街巷狭窄。


12、建外头道街


南北走向。北起建国门外大街,南至砖厂胡同。与东邻的建华南路、西邻的建外二道街平行。


1949年前,为祁姓菜地,统称祁家园。1950年代初,城区无房和少房户,在此自建平房,逐渐形成街巷,成巷时为土路,1960年代铺装沥青路面。因位于东便门外北侧,初称东便门头道街。后改为今名。建国门外大街南侧有三条并列的纵向街巷,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其居东,故名。


1989年于街北口建有北京广播电台新业务楼。


13、建华南路


北起建国门外大街 接建华路,南税务所至砖厂胡同。中途与永安里中街相交。与西邻的建外头道街平行。因居建华路以南,故名。


路侧驻有:内燃机总厂供应处销售部、北京朝阳激光机器厂、北京可控硅电子元件厂销售科、汽车工程学会及安庆旅馆、建华旅馆、海乐酒家等。


14、永安里中街


西北起建华南路,东南至通惠河。成路于民国初,原为土路,时称灵通观路。1950年代随兴建永安里住宅区,铺装沥青路面,改筑成现状。因斜穿永安里住宅区,遂定名永安里斜街。1981年更为今名。


路侧有北京面粉十厂、北京标准件厂、永安里小学。


15、建外三道街


南北走向。北起建外二道街,南至建国里一巷。与东邻的建外二道街、西邻的建国里二巷平行。


成街前曾名祁家园。1950年代初成街时为土路,初称东便门三道街,1960年代铺装沥青路面,改为今名。街北口西侧为赛特科技交流中心大厦。两侧均为平房民宅。


16、月河胡同


大致呈南北走向。北端西口接建外南胡同,中与建国里三巷相交,南止通惠河。


胡同三处拐弯,道路弯曲。


以寺得名。据《宸垣识略》载:“月河寺在朝阳关南,苜蓿园之西,古名宝藏寺……”明、清时通惠河漕运兴盛,电话此地车水马龙,来往商旅甚众,故该寺香火兴旺,寺产甚巨。随通惠河漕运衰落,月河寺早已不复存在,但月河名沿用至今。


原为土路,1950年代为煤砟路,1960年代铺装沥青路面。


两侧为平房民宅。驻有潮河木器家具厂供销科、顺河保温材料厂供销部、东便门旅馆、饭店、副食店等单位。


17、建国里三巷


大致呈南北走向。北起建国里二巷,南至月河胡同。形似“S”。名称来历含义同建国里一巷。因其居西,故名。1954年曾名建外三条。1965年定今名。


成巷于1950年代初,原为土路,1960年代改筑成现状。


两侧全系平房民宅。驻有市房修器材公司、市文化局工程队、建外印刷厂、建国里房管所等单位。


18、建国里一巷


东西走向。东起建外三道街,西至建国里二巷。西段向北延伸有两条南北走向、各长约60米的小巷。因居建大厅国门外附近,故名建国里。该里有三条小巷,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派生地名为税务局建国里一、二、三巷,其居东,故名。1954年曾名建外一条。1965年定今名。


原为土路,1960年初,改筑成现状。


19、砖厂胡同


东起永安南里,西至建国里二巷。东段北侧与建华南路及建外头道街、建外二道街相通;西段南侧与砖厂南巷相连。


西段曾名慈公窑,因原有砖窑,故名。中段曾名小蓝靛 (甸)厂,东段曾名灵通观。1950年代初定为今名。


成巷于清末民国初。原为土路,1960年代改筑成现状。


除西端有一幢铁路职工宿舍楼外,两侧均为平房民宅。驻有印刷厂、调节器厂、朝阳建筑一队等单位。


20、砖厂南巷


南北走向。北起砖厂胡同,南至通惠河。与西邻的建国里二巷南段平行。因居税务砖厂胡同以南,故名。


成巷年代无考。原为土路,1960年代铺装沥青路面。两侧全系平房民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