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中国所有城市代表建筑(中国标志性建筑物)

历史建筑标志牌挂牌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保留历史文化记忆。近日,杭州市上城区第八批历史建筑9城市处标志牌按照 “一处一标志”要求,已全部完成挂牌工作。


建筑为花园别墅,城市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外立面水泥拉毛,歇山顶;底层有柱廊,二层出西式弧形阳台。该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简洁明快,具有西式风格,反代表映了杭州近代城市住宅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


该建筑高两层,砖木结构,青砖实叠清水砖墙,坡屋顶。入口为西式石库门,二层临街设西式阳台,临街的窗户皆用西式窗套。建筑外观清新雅致,无过多装饰。该建筑为民国时期的别墅建筑,时代特征明显,反映了杭州市独立式住宅建筑的发展演变。


该建筑曾北邻浣纱河,风光优美,为临河别墅。之后因城市建设浣纱河被中国填,周围建起大批民居。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仿西式别墅,转标志性角呈六边形;建筑外观刷为黄色,简洁明快,造型灵巧,内部装修精美,留存有初建时的壁炉。院内有水井一口。该建筑体现了杭州民国时期的别墅建筑风格,反映了城市建筑的演进过程。


建筑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外墙所有灰标志性色清水砖,面阔八间,分为八户人家居住,中间以砖墙相隔。东、西尽间南侧各接一厢楼,厢楼南所有面不开门,而中部的6间南端均开石库门。石库门内为一小型天井,其后过檐廊进入室内。室内空间狭长,一层平面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客厅、卧室、楼梯间、厨房,而二层主要作卧室和储藏室。建筑立面装饰简单素雅,内部格局紧凑有序,为较为典型的里弄式民居建筑。


民居整体平面呈H形,坐西朝东,有前后两院,院落入口石库门辟于东墙中部。主楼面阔三间,进深七间,二层木构,双坡屋顶覆小青瓦;主楼东檐南北各带一厢房,厢房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一层木构;主楼西檐南北各带一厢楼,厢楼面阔二间,进深一间,二层木构。该建筑布局清晰,结构完整,是杭州市典型的传统院落式民居之一。


建筑坐西朝东,前临东河,平面呈“L”形,西北角为45度斜墙,东侧院墙正中开石库门。主楼为面阔四间、进深两间的二层砖木构建筑,前檐北侧接厢楼,面建筑物阔一间,进深一间。屋顶均为双坡顶覆以小青瓦。主楼东立面装饰精美,一、二层廊柱间均装饰雕刻精巧的挂落,二层走廊的木质罗马柱式栏杆保存完好。该建筑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及木雕装饰均具有杭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是杭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典型体现。


民居坐西朝东,平面矩形,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二层木构,重檐悬山顶覆小青瓦,一层设带前檐廊。临近东河部分可能做过商铺,内部居住。该民居是杭州典型的传统沿河民居。


建筑群共东、西两栋房屋,中间有一天井,其中东为私房,西为公房。两栋建筑皆砖木结构,坐西朝东,两层五开间,双坡顶覆小青瓦,二层都设前廊,置罗马式栏杆,其中西楼柱间和檐下保留有部分雕花。该建筑具有民国时期传统民居的典型特点。


该组建筑群原为日军在杭开办桑蚕女校的养蚕基地。其中52至59号建筑为主要养蚕用房,49至51号为其附属建筑。解放后房产收归国有,作为住宅使建筑用至今。期间共经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及2代表007年三次维修。两幢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坡屋顶覆小青瓦,上开老虎窗。主体建筑坐北朝南,“L”形平面,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带前廊;附属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凹”形平面,面阔三间。该组建筑群对研究民国中国时期杭州桑蚕业的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标志牌挂牌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保留历史文化记忆。近日,上城第八建筑批历史建筑9处标志牌建筑物按照 “一处一标志”要求,已全部完成挂牌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