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文化企业的行业类别(公司的行业类别有哪些)

普职融通是架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桥梁。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驱动下,在区域高中阶段教育现状与困境倒逼下,各地竞相开展普职融通试点。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自身生源不足且质量较差的发展困境,对普职融通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借此招收、储备生源,同时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但整体而言,我国普职融通仍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其成效仍流于经验性、浅表化,尚未形成可供全国复制的经验。


2016年—2020年期间,江苏、四川、福建、山东、浙江等省陆续出台普职融通政策,推行普职融通改革试点,主要措施包括制定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工作方案、推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改革,将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纳入普通高中教学安排,实现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全覆盖。通过举办综合高中试点校、试点班等形式,在综合高中办学标准设置、招生方式、学籍转换、课程方案、毕业考核等方面推动试点改革,创新普通高中与中职互融互通方式等。普职融通试点工作让区域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和社会声誉得到有效提升,满足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实现了学生升学与就业、创业的多种文化出路,解决了高中阶段课程结构单一、普职两类教育功能单一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地试点院校也暴露出以下几大问题。


基层试点改革功利意图明显。普职融通机制设计虽然是基于政策、需求类别及问题等多重原因,但普职融通机制改革的功利意图明显。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积极开展普职融通,最直接的动机是为了应对区域职业教育生源质量、规模下降的危机,旨在吸引优质生源就读职业学校,改善区域职业教育生存困境。普职融通改革的企业功利动机是试点走向困境的重要诱因。参加普职融通试点的学生,最终都演化成进入普通高中,参加普通高考的结果,使双向通的理想行业设计变成了单向通的现实局面。一些地方的普职融通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异化成了学生转学的通道,而不是综合成长的方式。


一是普职融通“双向互动”的校际改企业革较少。目前普职哪些融通实践仍然大多停留在校内整改层面,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仍较少。校内普职融通属于学校内部的规划与调整,教师、课程资源、制度程序等各方面影响因素统一起来难度较低,是最基本公司、最易实现的,但同时也是效果最弱的。随有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以及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深化普职融通必须将重点转向校际合作,形成“双向互动”。


二是课程融通内涵建设不足。课程融通是普职融通的基本载体,从现有的实践探索来看,普职课程融通的理念与实践均遭遇到重重困难,普职两类课程分离依旧,课程设计与开发缺乏理论指导,课程设置仅仅是普教课程与职教课程的机械拼凑、简公司单相加,并没有真正打破“学术”知识与“职业”知识的障碍,走向更深层次“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融合。


普职融通社会认可度低,出现“中职普高化”现象。社会对普职教育的认知存在偏误,普职不等值。人们普遍认为接受普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成就、未来收益、社会认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差距。人们通常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是成绩不好学生的最后出路。在理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职业教育无法被客观看待的情况下,即使一些地方进行了推动普职融通的多种尝试和探索,结果行业仍是普通教育更受欢迎。普职融通存在职业高中向普通高中的单向倾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哪些在培养目标、教育内涵乃至课程体系方面都没有区别,结果出现“中职普高化”现象,即中职教育向普通高中教育靠拢。


健全普职融通制度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要做好制度建设的三件大事之一。打破普职壁垒、实现普职融通,要从加强普职融通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建立与普职融通相匹配的国家资格框架、完善高职分类考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等方面进行破解。


加强普职融合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我国普职融通政策仍停留在政的策提倡阶段,普职融通因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而导致实施动力不足。要推动并深化普职融通的有效改革,需要变政策“建议”为政策“意见”,从政策“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方面细化设计,如在的普职融通过程中类别的有课程设置、学分互认以及学籍转换等方面细化政策指导,为普职融通改革寻找有效的突破口,以此来促进学生横向和纵向甚至跨界的流动,有效保证普职融通的推进。


建立与普职融通相匹配的国家资格框架。在推动普职融通改革中,构建普职之间的等值通道至关重要。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成功搭建沟通普职的通道与网络。英国通过多年努力,对国家资格框架体系进行了多次迭代,形成了将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高等教育资格证书均包括在内的规范资格框文化架,根据学习量和难度水平对不同的资格等级进行划分和标示,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搭建了可等值、可对比、可沟通、可衔接的桥梁,从制度层面确保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相似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我国也可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并完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实现普职融通的外在保障。


《中国教师报》2022年03月16日第14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