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谷熟镇农业银行开户行名称(安谷镇农业银行的开户行是什么)

商丘地区 县级商丘市







商丘市原为一荒凉小镇,明永乐年间称乔家集,清康熙时称朱孙集,清成丰时称朱家集,后称朱集。民国4年(1915年)为商丘县第八区,民国16年(1927年)改为商丘县第十区,民国27年(1938年)至民国34年(1945年)日军侵占时期,仍为商丘县第十区。民国34年(1945年)设置朱集镇。


1948年11月6日,商丘解放,建置商丘市(驻商丘县城,为甲等市),隶属豫皖苏分局。时,下辖商丘城关镇和朱集镇,设有4个行政区。朱集镇内设有市办事处。


1949年3月撤销商丘市,原城关镇划归商丘县,朱集镇改建为朱集市,隶属商丘专区。1950年5月在商丘县城设商丘市,仍属商丘专区。


1951年8月朱集市、商丘市合并,称商丘市,驻地朱集,属商丘专区。1955年9月,将商丘城关镇和市郊火神台、王营等10个乡划归商丘县。


1958年12月,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商丘市隶属开封专区。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商丘县建制(市县已于5月合并办公),商丘县并入商丘市,隶属开封专区。翌年4月30日,中共河南省委批示同意恢复商丘县建制。10月5日,商丘市、县分置,同属开封专区。


1961年12月,开封、商丘两专区分置,恢复商丘专区,商丘市仍归属商丘专区。


1968年,商丘专区更名商丘地区。商丘市沿属之。


商丘地区 商丘县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归德州升州为府,设置商丘县。


清袭明制,仍称商丘县,为归德府所在地。


民国末年,商丘县为特等大县。今虞城县的马牧、站集、黄冢、营郭、店集、谷熟、杜集,今夏邑县的济阳,今商丘市的全部,今商丘县的全部均为商丘县的区域,共有2500平方公里。至1949年,全县有人口84万。


1948年11月6日商丘解放,11月18日建立商丘市,于县城城关设大同、博爱二镇。1949年3月划归商丘县。同时,全县建立18个区,不久撤销顺河区和营郭区,增设坞墙区。1950年5月25日,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不久改为商丘市第一区)。全县还保留16个区。区下设278个乡镇。是年全县人口83万。


1951年7月,商丘专署根据上级决定,将本县所辖的黄冢、济阳、站集、店集、杜集、马牧、平台和坞墙8个区划归谷熟县。本县还有观堂、郭村、勒马、毛堌堆、高辛、闫集、刘口、谢集8个区。1954年6月,政务院决定撤销谷熟县建制,9月,原谷熟县所辖的平台、坞墙两区划归商丘县。这时全县共10个区,但平台区原辖的陈集、肖黄庄、宋关庙乡,坞墙区原辖的营郭、高楼、老集、陈桥、柳行和孟楼乡划归虞城县。是年全县人口57万。


1955年9月18日,商丘市第一区(城关区)划归本县。全县共11个区,159个乡、镇。人口60万。


1958年9月,将商丘县所辖位于商丘市北郊的光明一社、光明二社、光明三社、中华二社、中华三社、中华四社、中华五社、中华六社和中华七社划归商丘市。


1960年5月,撤销商丘县建制,所辖区域划归商丘市。


1961年5月,恢复商丘县。同时将原商丘县王楼人民公社所辖的曹庄、林庄两个大队32个村留归商丘市。是年,全县人口56万。


1967年10月,商丘县城郊人民公社所辖的戴庄大队7个村划归商丘市。从此,本县区域稳定。是年,全县人口63万。面积1516平方公里。全县在解放后划给虞城、商丘市土地984平方公里(商丘市84平方公里),人口32万。即划出土地39.3%,划出人口38%。


商丘地区 民权县







初设民权县,县城建于李坝集,1948年迁治民权车站,此处随称"老城"。


李坝集原有居民40余户,不足200人。1928年县长孙巍奉令治此,"伊时,县治亲筑土质城墙,开挖城池",其周长约两公里。修城门三座,南曰"中山门",东称"平等门",西为"博爱门"。城内辟六街,修县衙,筑炮楼,建学校,起会成集,历经两年,初具规模。到1937年,城内政府机关、学校、店铺、作坊、药店等都有一定发展,常住人口达2000人左右。


今县城原名田庄,陇海铁路修筑时建车站。1948年冬,民权县人民政府设治于此。


解放初.民权车站仅有居民500余人,杂货场两家,粮食坊三个及一些小商小贩。村外飞沙茅草,一片荒凉。1950一1952年,县人民政府以道北为中心统一规划。修街道,建新房,奠定了县城发展的基础。随后,建工厂、设学校、办商店、栽植树木……逐步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县城。


县城东起消防路,西到罗庄北,南自商兰公路,北至地区林场,大致呈方形,面积5.35平方公里。整齐宽阔的街道棋盘式相交,东西两个铁路立交桥勾通道南道北,一路两行的参天杨、常青柏更为新城增辉。


新县城驻有分属于民权县人民政府、城关镇人民政府及商丘地区驻民权企事业单位150多个。


县城工业集中了全县工业的绝大部分,国营、集体所有制工厂达30多个,年产值较大的厂有葡萄酒厂、冷柜厂、食油加工厂、冷冻厂、硫酸厂、化肥厂等13个。


县城遍布百货、饮食、土产、日杂、烟酒、服装等各类门市部,其中以经济路两侧较为集中,铁路以北有农贸市场。


县城有文化街、贸易路、经济路三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2472人(1982年普查)。县城设有剧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有医院、保健所、防疫站等卫生医疗单位,有小学、初中、高中、师范等学校8所。


县城交通方便,有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商(丘)—兰(考)公路、民(权)—太(康)、民(权)—菏(泽)公路交汇其间。


商丘地区 睢县







睢县县城由北旧城湖和南城区组成,整个城区传统格局形成独特的“阴阳城”老城空间结构。旧城湖的湖面呈现十分规则的长方形,体现着水下方形古城堡的形态。城湖四周的一些地名,仍能反映出睢州旧城的大致轮廓,如老东关、老北关、西门口等皆是。


旧城城墙残迹在20世纪50年代尚可在城湖四周看到,90年代末开发城湖,环湖修路,遗迹从此消失殆尽。北部旧城湖中仍有骆驼岭、宋襄公陵(襄台)、汉代濯锦池遗址、凤鸣岛、宋苏东坡二赋宝墨亭等历史遗迹。南城区紧邻旧城湖,东西长,南北短。新城建国后城门及城墙被全部拆除,一部分城砖用来建造睢县第一中学教学楼(今睢县高中老校综合楼)。


今日睢县县城,即在原睢州新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南城区主要有县城东南隅的袁家山古建筑、建设路西段北侧的汤文正公贤良祠、县城东关西南隅的东关清真寺、解放路南的儒学文庙大成殿以及县城东关明清一条街等重要的历史古迹。


商丘地区 柘城县







旧城城墙周长5.5公里,高8.34米,宽9.34米,池深3.33米,阔6.67米,建有四门。东门名"瞻鲁",南门名"永安",西门名"仰京",北门名"永乐"。门皆有楼,女墙以砖筑。历经多次水患淤积,形成外高而内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大雨连绵,加之黄河于今民权县野鸡岗决口泛柘,城内积水3.33米多,县治,学宫、民舍荡无一存。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睢州知州于文贞、柘城知县姜寿于旧城南关始筑新城,城周2公里,城墙高6.67米,宽3.33米多;池深3.33米,宽10米。四门东日"迎煦",南日。向明",西日"望汴",北曰"拱辰"。各门建有城楼,有水门1座,街道14条。建国前后新、旧城墙逐渐失存。


商丘地区 宁陵县







明清时期,或因战争,或因水患,县城城垣多有毁坏。其间,曾于明崇祯末年(1644年左右)、清雍正六年(1728)、咸丰八年(1858)冬至九年春、光绪十五年(1889)、十九年(1893)进行过维修。


民国时期,城堤日趋破旧,亦不曾重修。在三年解放战争中,1947年2月8日,县城第一次被攻克时,曾扒掉城墙的一部分。


建国初期,各业待举,为解决财政困难,县城机关、学校多从城墙上扒砖取土,到1956年,城墙已拆除殆尽。县城区域虽有所扩大,却使县城失去了防御水患的故有屏障,且城湖没有排水设施,致使水患相继发生。1957年7月连日暴雨,清水河流水不畅,县城多处进水,城内四湖湖水相连,东、西、南三街水深1米左右,船筏畅通无阻,民房多处倒塌,县粮库泡坏小麦达40万公斤。为减轻清水河对县城的压力,60年代初将清水河上游自双楼西改道流入大沙河,为上清水河,下游自城郊乡双楼北为下清水河。1984年,县从挖河节余款中拿出47万元,治理改造了城湖,修建了排水设施,基本上解除了县城水患。


商丘地区 虞城县







县城迁此后,市区向火车站方向扩展。新建和改建街道23条,全长16.8公里。主要街道有人民路(分北、中、南3段)、新建路(分北、中、南3段)、胜利路(分东、西2段)、健康路(分东、中2段)、车站路(分东、西2段),其它还有小学路(分东、西2段)、义合路(分北、南2段)、化工路(分北、南2段)、煤厂路、公安路、文化路、文明路、红旗路、大同路(分东、中、西3段)、东风路、西环路、北环路、正义路、东郊路、大寺路、牛河路、运输路、惠民路等。路与路间另有17巷2胡同相连。1981-1984年,各主要街道相继修建地下水道和安装自来水管道。城区主要桥涵18座。电力、电讯网络遍布全城。县直机关及其下设单位和城关镇、城郊乡所属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共230多家,个体、联合体工商业网点260多个。整个区域面积比原马牧集扩大5倍多。


商丘地区 夏邑县







现存的城隍残堤,是夏邑县老城墙的残留根基。民国时期,城墙高10米,周长3487米,有护城垛口2000余个。城隍基宽10米,上宽5米,内侧建一圈土城墙,有垛口近2000个,中间是人行道。


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高大雄伟横长20余米,前后宽10米,总高16米左右。大门全部是钢木结构,非常坚固,每一城门楼的面眉上横一石匾,题写门名。东曰“中山门”,南曰“奉化门”,西曰“胜利门”,北曰“建国门”。


商丘地区 永城县







1913年至1935年,第一区(中区)区公署驻县城东关。1948年11月城厢区政府移驻县城九街。1956年1月改为城关镇,1958年9月建立"五一"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城关区,1962年1月改为城关镇公社。1977年,公社驻地迁址于淮海路东段北侧。1982年4月复名城关镇。1985年,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有耕地9672亩;镇辖1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有居民9230户350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071人。居民多系汉族,另有回族38人,满族9人,蒙古族、藏族各1人。


建国前,这里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只有少数手工业作坊,文化、卫生设施较少。建国后,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城区不断扩大。到1985年,除国营企、事业外,镇办工业有综合加工厂、石棉厂、塑料厂、工艺厂、橡胶厂、酱菜厂、食品厂、电机修造厂等;镇办社会福利事业有中小学、卫生院、文化站等;大隅首附近为商业中心,解放路、中山街分布有各类商业店铺200余家,东关、南关有农产品、小工业品市场多处。以城关镇为起点,渣油公路呈辐射状通往全县各乡镇和周围市县。


其他卫星图(点击跳转)


梁园区 各乡镇 1966年卫星图


睢阳区 各乡镇 1966年卫星图


商丘城区 34年演变卫星图


商丘城区 1966年卫星图


平原街道 1966年卫星图


中州街道 1966年卫星图


白云街道 1966年卫星图


建设街道 1966年卫星图


新城街道 1966年卫星图


古宋街道 1966年卫星图


平安街道 1966年卫星图


双八镇 1966年卫星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