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伊始,证监会成立工作组,掀起IPO在审企业的财务审查风暴,对排队的IPO企业和保荐人形成巨大压力,多家企业撤回申请材料。截至2013年5月底,IPO财务核查自查阶段正式收官,据统计,经过5个月的风暴洗礼,IPO在审企业数从高峰期逾900家锐减至666家,共有268家拟IPO企业终止审查。
“现场检查对企业和保荐人的压力比较大,企业很难保证不被查出问题,暂时撤材料为后续申请上市留了一丝希望,如果存在侥幸心理硬上,被查出问题就不好看了。”有投行人士坦言。
据一位上市券商资深保荐代表人介绍,现场检查组由证监会、地方证监局和交易所共同组成,队伍规模在十几二十人左右,检查时间为期两周,“检查的一个必经程序是检查人员收集董监高及家属的身份证号信息,直接从央行打印所有人近年来的所有流水,然后七八个注册会计师来查,这怎么可能会查不出东西呢?”
除了现场检查外,证监会还启动为券商“量身定制”的现场督察,即监管层重点审查保荐机构承做的上市申请文件。
根据上交所披露的2021年第1期《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对 40 家科创板项目的保荐人开展现场督导,其中 32 家项目分别在督导前后撤回。2021年1月,启动现场督导5家,在督导组进场前,因发行人撤回申请或保荐人撤销保荐,已终止对上述 5 家保荐人的现场督导。
王骥跃认为,大多数拟IPO公司撤材料,不是因为证监会和交易所发现了财务造假嫌疑,或者是担心现场检查发现财务造假,更大的可能是在某些方面规范性还没有达到发行上市条件,还有的公司是因为赶着申报,中介机构底稿尚不完善。
对于后续IPO发审节奏与政策,市场一致认为,拟IPO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保荐机构则要扮演好上市把关人角色,让监管挑不出毛病。
前述头部券商投行人士则表示,本轮撤回潮暂时没有缓解迹象,至少砍掉待审企业的一半才能解决堰塞湖问题。
“保荐机构在这轮撤回潮中也会反省,未来在IPO项目选择和保荐环节,他们会付出更多精力,更加严谨负责,确保项目顺利过会。”董登新表示。
“可能会收个辛苦钱,具体看发行人是否慷慨。”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券商保荐项目终止审核后收入微薄,这也势必将影响机构整年的营业收入。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在目前已经终止审核的73个项目中,券商龙头中信证券折戟的首发企业家数达到13家,中信建投、国信证券和民生证券各为5家,国泰君安、国金证券、海通证券和华泰联合均有3家。
有投行人士称,撤回潮对头部券商影响不大,但中小券商“日子可能有点难过”,“IPO紧的时候,头部券商积累的项目多,业务量有保障,而且,头部券商标准高,过会率高,审核收紧其实相对来说影响有限。”
注册制风向变了吗?
业内也普遍预期,IPO发行审核趋严和撤回潮加剧,意味着注册制改革或进入一个冷静整理期。
注册制是资本市场顶层设计,有关部门近几年多次强调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稳步推进全面注册制。
2020年10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金融委专题会议上表示,将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020年11月19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孙念瑞在“2020年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全市场注册制将适时稳步推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