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来料加工 开辟“家门口”的就业门路

山下地村来料加工点。(孙吉晶 摄)

见习记者 郁晶莹

记者 孙吉晶

“我和老伴前几年出车祸落下残疾,干不了重活。现在能在家门口做点手工活,既轻松又有收入,再好不过了!”4月20日,在奉化区西坞街道山下地村来料加工点,62岁的王松丽正在包装积木玩具。在“家门口”开设来料加工点,让她的家庭宽裕了一些,也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来料加工是奉化区促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创新机制,通过“企业发包业务、经纪人承揽调度、农户(加工点)按需生产”的加工模式,充分帮助农村闲散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开辟一条“家门口”的就业门路。去年4月实施以来,奉化区已建立来料加工点84个,从业人员2600多人,平均每人每月增加务工收入1500元以上。

村民不出村,“居家”有收入

记者来到山下地村来料加工点时,只见场地中央并排放着3张长桌,桌上摆放着汽车隔热垫、儿童玩具、五金组件等待加工的配件,20多位村民分头忙碌,将配件按要求组合、包装。

熊威儿是山下地村妇女主任,另一身份是村来料加工点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村来料加工点已经和奉化、慈溪的8家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村民几乎天天有活干。到目前为止,山下地村来料加工点吸纳了60多位村民,有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也有二三十岁的“宝妈”。“这些人外出打工不切实际,‘家门口’务工正合他们的心意,做一天有50元到100元不等的收入。”熊威儿说。

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的来料加工点的业务以组装浴帘挂钩为主,吸纳了38位村民。与山下地村不同,这里的村民一般将来料带回家进行加工,通过手工串珠、包装,将分散的配件组合成完整的产品。在加工点经纪人周妹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周飞伦家中。年过六旬的周飞伦3年前失去了儿子,自己身体有病干不了重活。如今,他坐在家中通过串珠,一天能有五六十元的收入。经纪人还给他配备了一台半自动的加工器具,以提高效率。

构建来料加工模式,是西坞街道充分考虑辖区内低收入人群增收需求以及“非粮化”整治后富余劳动力增多的实际,因地制宜开辟的就业新路径,让这部分群体不用外出就有事干。“参与来料加工,村民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干劲足了,生活也和谐了!”西坞街道妇联主席邬路维感叹道。

截至目前,西坞街道已经在23个建制村建立来料加工点32个,培育经纪人31名,对接企业54家。来料加工模式已为600多位村民创收1100万元。

西坞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军表示,下一步,在实现来料加工点建制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来料加工点向“超市”转型,“超市”可以按需下单,与街道成人学校联合,推出月嫂、厨师等免费培训课程,赋予村民更多技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多方协力,齐推共助“共同富裕”

来料加工增就业,助农增收共富裕。业内人士认为,来料加工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有效方式。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农民唱戏”的新模式,除了村民自身积极参与,需要政府、企业、经纪人等多方齐心协力。

作为牵线搭桥的角色,来料加工点的经纪人往往发挥着很大作用。他们不仅要负责订单收发、任务分派,还要为村民提供基础培训、把控产品质量、控制交货节点。在西坞街道,经纪人大多是辖区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党员干部以及有意从事经纪业务的乡贤人士。这支“中间人”队伍,为来料加工提供了顺畅的通道。“有时候很操心,但看到村民有活干,觉得值。”孔峙村来料加工点经纪人邵紫燕快人快语。

而对于有手工装配需求的企业来说,通过来料加工模式,既能灵活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完成一些难以机械化操作的装配工作,又能为村民提供切实的收益,可谓一举两得。宁波九九依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桌布、浴帘等日用品加工企业,该公司与孔峙村来料加工点建立了合作关系,还花费20万元添置了一辆采购专车,方便运送加工原料和产品。“我们与孔峙村来料加工人员签订了协议,给予每人每个月500元的兜底收入,希望保持稳定合作。”该公司负责人毛晓鹏说。

“我们村去年收到了区里11.5万元的补助,这对村集体和村民来说,是很大的激励,大家的干劲更足了。”熊威儿告诉记者。据了解,去年奉化区专门出台了《奉化区开展来料加工助农增收阳光行动的实施意见》,对低收入农户群体和在家赡养老人、抚养幼童为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来料加工的,按标准给予一定补助;对获评来料加工优秀村(社)、技术能手的提供奖励;对辖区内在加工点集中作业人员,由政府出资购买团体意外险,投保“农村临时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

数字化助力,搭建用工“高速公路”

随着来料加工模式的推进,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来料加工订单供应商与接单经纪人信息匹配效率低、技能培训缺位、劳动力匹配难等,这成为制约来料加工业务拓展的短板。如何借助数字化应用场景,搭建来料加工的“高速公路”?

从去年开始,奉化区就积极探索“数字化产业链”,充分利用奉化8718平台微信群、“家门口”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来料加工”专栏等信息发布平台,为企业发布来料加工需求信息、村社劳务接单提供有效对接。同时,奉化区积极构建完善来料加工企业、经纪人、从业者三方基础信息库,搭建起政府、市场、加工点、农户之间的桥梁,形成业务收储、订单推送、技能培训、效益发放的来料加工服务闭环。

“我们建立了来料加工的微信群,可以实现线上点单,既能及时了解大家的需求,高效对接订单,也方便我们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提升来料加工人员的技能。”邬路维说。

依托互联网技术,西坞街道开发出“来料加工之家”服务平台,旨在构建一个“政、企、社(村)、户”之间快捷、便通的信息互通平台,实现“来料加工、家政服务、技术培训”等业务需求和用工生产之间的紧密对接。据了解,这个服务平台分为新闻资讯、供应商管理、经纪人管理、订单超市、政策补助、培训超市、富余劳动力、数据分析八大模块。其中供应商管理模块由政府牵头,对所有发包商进行资质审核,将合法合规企业纳入长期对口合作单位,拥有在线上订单超市发布订单的权利,提高订单的流转效率与质量。经纪人管理模块则对经纪人进行登记造册,通过预留联系方式、核实资质权限等流程,开通在订单超市接单特权。

近期,西坞街道专门印制了宣传册,在街道辖区800多家企业中进行推广,让更多企业了解这一服务平台。“借助数字化平台,不断优化来料加工模式,努力把西坞打造成为‘来料加工之乡’,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徐军对此充满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