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贰的正确写法(贰的田字格正确写法)

一、风格演进


北宋末年周邦彦的出现,使词风发生重大变化。在此之前,词的风气和意境的开拓,已经有人做过了→①形式上,柳永用长调来填写词词,在此之前北宋词人写小令。②内容上田字格,苏轼把个人襟抱写进了词里,在此之前北宋写法词人不把个人襟抱写进词里,他们只是以游戏笔墨写小词。


不过,在写法上,在周邦彦之前,不论是柳永还是苏轼或是其他词人,都是自然感发。到了北宋末年,词风的重大变田字格化就体现在周邦彦用思索安排的方法去写词,而不是直接感发。这种写法对南宋产生极大影响,以至于南宋词人都用这种方法写词(辛弃疾除外)。


{豪放派之别}苏词重情怀,辛词重气势。


世人说,苏辛词豪放。的确,二者都有开阔博大成就,脱离了《花间集》的绮罗香泽风气→写闺阁儿女,这是对词的开拓发扬贡献。


但二者有不同。辛弃疾是英雄豪杰之气,苏轼是逸怀浩气之怀。具体讲:①辛词有豪无放→辛弃疾这个人是很豪,因为他是真英雄,是真豪杰,这是一种气势,但他这个人没有放开,因为其词作常常满腹牢骚。②苏词有放无豪→苏轼这个人放是放开了,但他所放之气不是豪气,而是浩气→胸怀,这是一种情怀→高雅洒脱。



二、长调写法→对比辛柳


(写法一)铺陈写法


①柳词→按照时间地点顺序,一步步分开写,直接写。②辛词→不分开写,整个结合在一起。不管是自然界景物还是古典典故的事象,完全与思想感情融会贯通在一起。


(二)句法→句法不同,词的感发力量就不同正确,所表现的风格也不同。举例如下。


[柳贰词]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辛词]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对比分析:①柳词→每句都是完整的。一个句子停顿,一个句子就完成了,再一个停顿,又一个句子完成了。②辛词→一句话断开几句来说。“人言此地”这个句子没有完成,“夜深长见”这个句子也还没有完成,到“斗牛光焰”才完成。这几句的文气和语气是连贯下来的。这样的写法,使读者读的时候没办法停下来,从而就增加了词的表达力量。所表达的东西,就是→他内心的沉重、盘旋、郁结,这种感情都借着这些断续的语气和连贯的气势表现出来了。


(三)叙述口吻→叙述口吻的微妙区分,所能带给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


下边两句:①句子结构一模一样;②意思一样→美好生命的零落;③所表达的情感一样→惋惜。但是,给人的感受不同。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情胜于景。


晏殊:荷花落尽红英→景胜于情。


对比结果:①林花→荷花。前者范围比后者广。②谢了→落尽。这是叙述口吻之别,前者的惋惜之情沉重,后者平实。③春红→红英。前者所体现的作者的感受是敏锐的,后者只是客观描写。



三、词人的心


{词心与诗心的不同}


①内心区分→(1)词心要有柔婉精微的感受。(2)诗心要有感慨发扬的感受。


②写法上→(1)词以曲折委婉为好,贰引人联想。(2)诗以直接叙写为好,引人向好。


{同类型的心的比较→曹植与李后主}


李后主和曹植一样,都是纯情类诗人。


①曹植→曹操一开始不立长子曹丕为太子,是因为在考虑曹植,可后来曹植发生了私开司马门和醉酒不能受命领兵事件,曹操认为曹植不是能够托付大事的人,最后终于决定立了曹丕。曹植七步不成诗,曹丕就把他杀死的事情不可靠。曹丕是很聪明的人,以他的智慧要杀曹植不会用这个笨办法。曹丕做了皇帝后把曹植赶了出去,曹植遇到这个挫折就通过写诗表现。曹丕死后,曹睿仍然防范曹植,所以曹植后期非常抑郁。后人对这类正确诗人有怜悯。


②李煜→后人对李后主也有怜悯之心。倘若李煜没有遇到亡国的挫折,他也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样的句子,在这之前,他所写的诗词也不会被人认为写得好。


因为后人对作者的遭遇有怜悯之心,所以他们的诗词更容易被读者所欣赏。



{对事物感受和表现态度的差异→李煜和苏轼的对比}


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表现态度,能够被体现在各自的词作里边。①李煜完全出于直觉。②苏轼不免有逞才弄笔之心,有分辨说明之意。


{词心相似,词风歧异→秦观与张惠言的对比}


二人的词心都是精微锐感。①秦观因仕宦失志,其词心由早期的善感凄婉转变为后期的悲苦绝望→凄厉。②张惠言早期词作也表现凄婉锐感,但由于他是经学家,精研虞氏《易》,对儒学的道心有悟入,所以在后期的词作里边,能够把他个人的儒学修养与词体的美感特质结合起来,写出兴发感动→《水调歌头》组词。


{词心比较→纳兰与李后主}


①李后主的词心,表现为→无反省无节制的投入和发泄。②纳兰的词心,表现为→过度的矜慎和柔顺的承的受。


就词风品质来说:①他们的词的共同点是→自然真切的悲哀。②不同之处→(1)李后主词是率真的悲哀,(2)纳兰词是柔婉的悲哀。不同的原因,是→纳兰没有像李后主那样的亡国忧患经历。


就读者来说,他们的词的共同点是→可以浅读也可以深的读。①浅读,是指→初读就能给人以直接感动。深读,是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重复再读时可以发现里边有更深更广的意境,能给人以与初读时不一样的感触和联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