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个人合格投资者资管新规(新的资管新规关于合格投资者的界定)


历经三年过渡期,资管新规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全面落地。所谓资管新规,是指2018年4月2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原设定在2020年年底结束,后来延长至2021年年底。


资管新规出台三年多来,给国内理财市场、资管行业带来了巨变。尤其是占据资管市场规模最大的银行理财市场更是经历完全重塑——“打破刚兑,回归本源”逐步走向现实;统一监管标准,拆除行业藩篱,正在得以实现。


落地四川,据普益标准发布的三季度区域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显示,我省12家区域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总额为1891.33亿元,净值转型进度已经达到88.03%。这三年来,银行理财市场转型进度如何?正式落地后,银行理财市场将面临哪些挑战?对购买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来说,又有哪些影响?


回归本源


银行理财净值化比例已超86%


前几年,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管新规发布实施,拉开了资产管理领域改革发展的序幕。在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看来,三年来,在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政策设计和行业主体创新发展的共同影响下,行业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期,“大资管”新格局不断优化与完善。


大资管包括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其中,银行理财是国内资管行业转型发展的主体,是监管政策主要作用对象。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市场运行平稳。


“各家银行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大幅压缩老产品规模,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整改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对于银行理财转型情况,交银理财董事长涂宏如此总结道。


在资管新规中,关键一点就是推进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11月发布的数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为86.56%,较去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较2021年6月底增加了将近10个百分点。


从转型进度来看,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明显分化。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城商行整改进度领先,平均进度达94%,而国有银行转型稍慢,净值化转型进度约80%。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预计,到过渡期结束时,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或超过90%,部分银行可完成全部净值化转型任务。


不过,也有个别银行可能无法按时完成整改。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31日,在目前市场上仍存续的31151款理财产品中,仍有1635款属于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5.25%。


对于存量产品,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王朝弟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对于个别银行剩余的少量难处置资产,按照相关规定纳入个案专项处置,直至全部清零。银保监会将督促相关银行机构在总行层面建立专门台账,逐笔锁定细化方案,采取集中统一、单独统计、严格问责等管理措施,积极采取各种处置措施进行压降,确保尽快处置完毕。


拆除藩篱


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其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


虽然整改基本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但仍存在个别“顽疾”需要加强治理。在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看来,部分理财通过构建“体外资金池”、滥用摊余成本法以及发展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等方式弱化转型冲击,预计将成为过渡期结束前后乃至未来理财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要点。


“预计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银行在理财业务领域可能会出现进一步分化。”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分析认为,大型银行将充分发挥理财子公司在理财业务方面的展业优势,而大部分中小型银行理财业务可能进一步萎缩直至退出市场,进而有可能向财富管理领域拓展。


“新规实际上是一个金融业去产能的一个过程,而去产能是一个强弱分化的过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也认为,投研及风控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转型挑战大,在资管业务运作方面空间缩小,未来可能演变为资管生态环中的一环。而大银行则通过理财子公司去设计更加丰富的产品,做更全面的业务。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另一方面来看,资管新规给银行在产品管理和防范风险方面给带来了好处,比如减少影子银行风险和禁止资金池业务。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会走向何方?


多位专家提到备受关注的理财子公司。理财子公司在承接母行部分存量业务、强化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隔离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化发展,理财子公司已成为理财市场的重要主体。


据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介绍,目前已经批准筹建29家(含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获批开业22家(含2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除浙商银行之外,6家大型银行和11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公司均已获批,理财公司正在成为理财市场最大的机构类型。


截至三季度末,理财子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达13.69万亿元,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8.97%。这些理财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居民财富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发现,理财子公司初显规模的同时,监管也在不断加强。相较于此前密集获批开业的节奏,银保监会自去年来对理财子公司的审批以及开业批复有所放缓。明明债券团队认为,监管部门正逐步限制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引导其重视信贷业务,回归本源。银行理财子定位介于“服务母行的子公司”和“保持独立性的投资机构”之间,一定程度上负责承接母行资产,而对于不能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农商行等机构,其存量规模将会逐步消化。


另一方面,监管也正在引导理财子公司专业化发展和转型升级,例如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等创新业务。9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结合国家养老金融领域改革试点区域,选择“四地四家机构” 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


展望未来,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建议,银行机构和理财子公司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人力资源配置、组织架构重组、借鉴国际经验、搭建资管生态圈,并加大低费率、普惠性理财产品供给。同时,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拥抱数字化理财时代。


任重道远


净值波动为常态,投资者教育需久久为功


银行理财产品是众多投资者的不二之选。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显示,截至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达6114.09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加强投资者保护是银行监管关注的重点。前不久,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明确理财公司应当在合同中与投资者事先约定理财产品未来可能运用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并按规定向投资者披露理财产品面临的主要流动性风险及管理方法、实际运用措施情况,维护投资者知情权,促进其形成合理预期、作出理性决策。


在众多专家看来,投资者教育是保证资管新规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资管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底层资产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反映到产品的净值走势上。


投资者对收益波动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去年6月底,一则关于“300多款银行理财产品现亏损”的消息引起了市场关注。不少投资者表示不能接受,银行理财为何会出现亏损。


“净值化转型导致各类产品的净值波动逐渐成为常态,产品的多样性、结构复杂性也对投资者所应具备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邮理财副总经理王庆华看来,目前投资者教育较为不足,我国投资者成熟度较低,投资者金融素养不足,对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选择理财产品时往往存在“羊群效应”,缺乏基本的市场判断能力,对资管产品合同条款、风险分类、净值变动、投研能力的重视程度和辨识能力较为欠缺。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提示,投资者应理性看待净值型产品,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并不代表产品风险提升,只不过估值方式的改变导致产品由刚兑转向浮动收益。


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认为,未来理财产品出现较大净值波动,甚至跌破初始净值属于正常现象,投资者应客观理性看待此现象,短期市场波动可能会影响产品净值,但长期来看,以债券等固收类资产为主要配置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仍然相对安全和稳健。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