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法国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国内外概况)

意大利被戏称为“穷光蛋帝国主义”,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也确实令人大跌眼镜。但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眼中的“笑料”能够在帝国主义盛行的十九世纪的欧洲立足,也说明其有过人之处——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游走于夹缝之中。这一战略促成了1860年代意大利的统一、推动了意大利的殖民事业,但最终也导致了更大的灾难。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战略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分析这一“投机”战略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意大利是如何利用这一战略实现统一的:


意大利的统一


正是由于上文所说的这次失败,使撒丁王国认识到,即使在奥地利内乱不断的情况下,撒丁依旧无法战胜奥地利,那么依靠武力击败现在稳定得多的奥地利只会更加困难。因此,在撒丁全套统一计划施展之初就已经将外交作为重中之重。也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那部宪法,使得意大利杰出的政治家米卡洛·本索·迪·加富尔登上了历史舞台。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加富尔在寻找意大利外交突破口时恰好遇到了一个“天然搭档”——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核心的外交目标就是破坏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形成的欧洲协调体系,而这一战略的关键一步就是挑起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加富尔敏锐的感觉到加入克里米亚战争是获得英法支持的关键一步,而只有获得英法两国的支持,撒丁才有机会击败奥地利,统一意大利全境。对英法来说,与撒丁结盟可以得到宝贵的撒丁军队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撒丁牵制左右摇摆的奥地利。事实证明,加富尔的这次“投机”非常正确:虽然撒丁没有获得任何领土补偿,但是获得了英法两大国的同情和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撒丁的外交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左右摇摆,最后又选择了中立,将英法和俄国都得罪了,外交上非常孤立和被动。


获得这样的大国支持之后,加富尔开始试试他的下一步计划。1858年7月,加富尔在普伦比埃温泉疗养圣地会见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同意在撒丁与奥地利交战中支持撒丁王国,但前提是这场战争在欧洲公众眼中必须被认为是正当的。这也就意味着战争必须是由奥地利发起的“侵略”。而拿破仑三世也提到了他的构想:计划将意大利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撒丁王国为主体的上意大利王国、由拿破仑三世堂兄统治的中意大利王国、教皇国和两西西里王国。拿破仑三世的如意算盘是希望这样的安排,一来可以将意大利分而治之,二来由于是法国支持撒丁击败的奥地利,意大利人也会对法国感恩戴德。从而确保法国在意大利地区的主导权。作为回报,撒丁将萨伏伊和尼斯割让给法国,并将撒丁国王维克多·伊曼努尔二世的女儿克洛蒂尔德公主嫁给拿破仑三世的堂兄(15岁的姑娘嫁给一个36岁的花花公子,撒丁国王也是在加富尔的劝说下极不情愿的同意了这次联姻)。


撒丁王国传奇外交家加富尔


获得了法国的支持之后,加富尔继续他的计划。由于法国军事支持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由奥地利挑起战争,因此,加富尔不断地煽动哈布斯堡帝国内部的矛盾,收纳奥地利逃兵。拿破仑三世也没闲着,他开始四处寻求欧洲大国的支持。由于俄国对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愚蠢的中立怀恨在心,俄国很快就同意在将来的战争中保持对法国的善意中立。但是在英国和普鲁士那里不太顺利。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急于避免欧洲大战,因此不希望法奥或意奥开战;普鲁士由于拿破仑战争的惨痛记忆,也倾向于同情奥地利。与此同时,撒丁也做的比较过火,动员了预备役军队。欧洲舆论也没有同情撒丁。因此,拿破仑三世决定还是召开欧洲会议来解决问题。上天再一次帮助了加富尔,就在加富尔的计划即将泡汤的关键时刻,奥地利却意外地向撒丁发去了最后通牒。这一下就把奥地利变成了恃强凌弱的侵略者。欧洲舆论转向,加富尔的计划成功了。


奥意战争于1859年爆发,不过名义上是奥地利与意大利交战,实际上则是与法国交战。这场战争再次体现出加富尔的“投机”能力。撒丁王国根本没有兑现当初答应给法国的军事援助,相反却利用其他意大利邦国内部的矛盾,努力使这些邦国投靠撒丁。拿破仑三世惊讶的发现,这样发展下去,意大利非但不会成为法国的弱小卫星国,反而会出现一个以撒丁王国为核心的地中海竞争对手。英国一直反对战争,普鲁士也开始准备动员军队支持奥地利。因此,1859年法国和奥地利决定签署《维拉佛兰卡和约》:奥地利放弃伦巴第、仍保留威尼西亚。在此后的几年中,加富尔利用既成事实,以割让萨伏伊和尼斯为代价换来法国同意其兼并中意大利。此后,加富尔又利用另一位意大利英雄朱塞佩·加里波利统一了意大利全境。


通过对上述意大利统一过程的概述,我们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意大利军队几乎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这也是大国统一中的一个很奇特的案例。意大利的统一几乎完全建立在杰出的政治家加富尔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外交手腕上,当然,运气成分也很重要。


意大利海军最新的航母就是以加富尔名字命名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意大利的强国“密码”,我们接下来讨论另一个失败的反面教材——二战时期的墨索里尼。


志大才疏的墨索里尼


通过上述正反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投机”战略虽然听上去不怎么光彩,但它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外交战略。在冷酷无情的外交战场上,该战略是较弱一方四两拨千斤的可选战略。但是该战略实施起来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他需要决策者拥有绝对冷静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敏锐把握每一个可利用的间隙,见缝插针,迫使其他大国为自己做嫁衣。耐心等待,不仅可以等待天平的倾斜,更可以期待对方先犯错。而这一切需要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运筹帷幄。从这个角度来说,意大利幸运的拥有一个加富尔,意大利不幸的出了一个墨索里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