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开业初的“草根金融”,到2016年成为全国第二家、广东省首家新三板上市的村镇银行,再到如今在梅州实现“县域全覆盖”,客家村镇银行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
“但我们最终还是克服诸多困难,怀揣着自己的金融梦想,以及浓浓的家乡情结,回到了梅州。”客家村镇银行董事长李东强觉得,对于个人来讲,8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可是对于客家企业而言,每一步的成长都是非常关键,也非常不易。
艰难创业 用“三声”服务打开信任之门
作为客家村镇银行的主要负责人,李东强身上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恰恰相反,他显得非常谦逊。聊天时,总是认真地听完对方说话,从不打断。回答问题前,总会轻皱眉头思考一会才开始说话,声音听起来温和而又凝重。
“我个人经历非常简单,一个在客家地区长大的孩子,很幸运在外地工作之后回到家乡,为梅州金融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薄力。作为广东省第六家、山区市第一家开业的村镇银行,客家村镇银行的地位特别,责任重大,也说明发起行给予了我充分信任。我庆幸能在这个平台上工作这么多年。”李东强说。
在客家村镇银行工作之前,李东强曾在新疆的哈密天山村镇银行担任董事长。得知自己有机会回来梅州,他十分欢喜,“我是客家人,在梅州开村镇银行,我当然要回来。”
然而,对比起其他发达地区,梅州的经济总量小,金融环境并不具备优势。“当时,我们一群创业者已经做好了面对各种挫折与挑战的心理准备。”李东强回忆道。
作为梅州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客家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但却在向大众推广业务之时碰了钉子。对于梅州老百姓而言,什么是村镇银行、能给予什么服务等,他们几乎不清楚,更提不上信任。
第一年,客家村镇银行的存款总额只有1亿多元,贷款额度和户数也不乐观。“但是我们的每一位同事,都没有气馁,反而越挫越勇,这也是客家村镇银行能走到今天,并且越做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东强认为。
客家村镇银行整个团队的良好氛围,或许正是得益于像李东强这样的领导者的影响。在服务方面,除了做好营业网点环境的整洁卫生、保证茶水供应服务以外,客家村镇银行最受客户称赞的是它的“三声”服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我相信,真诚的服务是推动群众跨过信任的第一道也是重要的一道门槛。有了交流和互动,才能更好宣传业务。”李东强说。
开创先河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梅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农业发展方面,长期以来因抵押物价值不足、缺乏相应的信贷产品、违约风险太高等原因而面临“贷款难”问题难以发展壮大。
客家村镇银行正是为破解三农融资难,激活当地农村经济的活水而成立的。“我们将目标对准了农村,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先后开发了企业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助保贷、政银保、创业贷、创业担保贷款等特色业务产品20多种。”李东强说。
后来,客家村镇银行还将银行开到了“田间地头”,办农民家门口的“银行”。李东强介绍,为加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客家村镇银行通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将银行业务压缩到一辆特制的“流动银行车”内,为偏远乡镇、社区、厂矿企业、集贸市场的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上门的金融服务。
作为梅州首个“流动银行”,流动银行车投入使用那一年,便先后为20多个偏远山区办理了1000多笔业务,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金融服务的难题。“我记得,在客家村镇银行进军松口镇大黄村之前,当地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只有8000元,而今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已经超过了3万元。”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李东强非常高兴。
“群众缺什么,我们就往什么方向创新。”李东强认为,创新是客家村镇银行的“第一生产力”。不仅在普惠金融方面创新,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客家村镇银行还在梅州市金融机构中首次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当时,就有10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凭借自身的知识产权专利,获得了近6000万元的贷款资金。”李东强介绍。
同时,银行还要不断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多年苦心经营,李东强和一群创始人的目标,就是为了让村镇银行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而客家村镇银行不仅深耕梅州,还在2016年12月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开创了广东省辖区金融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
截至2018年9月末,客家村镇银行存款达34.71亿元,发放贷款金额为19.29亿元,1至9月实现净利润1596.16万元。2018年12月末,辖有营业网点36家,其中支行10家,分理处25家。值得关注的还有,与其他银行不同,客家村镇银行的农村客户,占总户数的“半壁江山”。
全省率先实现“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全覆盖
“无论是个人也好,企业也好,要进步,都离不开一个‘变’字。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走在发展的前沿。”这也是李东强带领团队、将客家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秘诀”之一。
而今客家村镇银行已成为梅州市发展普惠金融、助力精准脱贫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也是当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客家村镇银行共有营业网点37个,并设立了19个普惠金融服务点,有力地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1月17日,是李东强印象深刻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客家村镇银行大埔县支行开业,这是客家村镇银行设立的第4家“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县域支行,至此,梅州实现了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梅州也成为全省首个“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全覆盖的地级市。
“这算得上是客家村镇银行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李东强说。
原来,早在201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银保监会同意在全国15个省份开展“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其中,客家村镇银行作为广东省唯一一家村镇银行参与试点。
从此前的“一县一行”到现在的“多县一行”,意味着试点地区的村镇银行可以设立支行,以提高村镇银行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去年,我们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便开始着手准备,在丰顺、平远、蕉岭、大埔等4个县设立县级支行。这也是客家村镇银行的一个新起点。”李东强对此充满了信心,县域支行开业后将加快向乡镇延伸服务网络,在两年内实现主要乡镇全覆盖,积极助推乡村振兴,破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谈起成功“秘诀”,李东强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客家村镇银行在创新方面,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团队的年轻化。“我们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虽然年龄只是其中一个评判标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化与后发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