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热榜 >

嫦娥与后羿明明是永别,象征团圆的中秋节为何要纪念他们?

中秋赏月,本是件温馨浪漫的好事儿,可是眼前一轮皓月,月中桂影绰绰,难免会让人想起嫦娥仙子,想起她在广寒宫内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的寂寞和噬骨焚心的悔恨。

传说中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两人本来相亲相爱,不料真爱被一颗长生不老丹打败。后羿打猎时巧遇西王母,他从西王母处求得一颗长生不老丹,吃了可以成仙,但成仙就会离开嫦娥。后羿舍不得嫦娥,便将仙丹锁起来,钥匙交嫦娥保管,孰料,嫦娥为长生不老丹所惑,偷吃了它,于是飞升至月中,成为广寒仙子。

广寒仙子一人一宫,寂寞难奈,而且长生不老,永无尽时。嫦娥这才后悔,痛感天上千年万年,不过是寂寞与孤独的无期徒刑罢了,还不如在人间与后羿做恩爱夫妻几十载呢!

然而,人仙殊途,她再也飞不回后羿身边了。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幸福,不要被更高、更多的欲求所迷惑。没有幸福的长生不老,其实是一种永恒的痛苦。

于是人们把嫦娥飞升之日定为中秋节,寓意为思念亲人,企盼团圆。

传说虽美,有一点却让我们迷惑,为什么寓意为团圆的中秋佳节,讲述的却是一个分别的故事?而且是可望不可及的“永别”。既是永别,与团圆背道而驰,那么嫦娥与后羿凭什么成为中秋佳节主角?是不是弄错了?

其实,对于团圆这个概念,我们不能理解得太狭獈,先看看北宋大才子苏轼是如何理解的。

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同,得不到重用,政治上陷入苦闷中。苏轼母亲早逝,父亲苏洵离世也有十年光景,以前心情不好的时候,常常是弟弟苏辙在身边劝慰他,所以他与弟弟关系特别好。可是这年中秋节,苏轼与弟弟不相见已有7年,面对皓皓明月,苏轼思念父母及弟弟,心情无法排解,他独自饮酒至次日凌晨,写下了名篇《水调歌头》。

苏轼先是在词里埋怨“月亮圆的不是时候”,因为他的亲人都不在身边,月圆人不圆。随后诗人又想通了,何必追求“面对面的团圆”呢?虽不能相见,但互相思念,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团圆啊!于是有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谓千里共婵娟,就是指相隔千里,但都在同一片月光下思念对方,也就够了。

所以,苏东坡对于团圆的理解就是:思念即团圆,不必相见,不必拥抱,抬头望月,低头冥想,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团圆。多么的豁达啊!苏东坡可以称之为“精神团圆法”的创始人。

以苏东坡这样豁达的思想来看嫦娥与后羿,嫦娥与后羿虽然永别,但他们对对方刻骨的相思,也是一种团圆,不是么?

而且,这种精神上的团圆,比实质上的团圆更能打动人,它不是靠温馨和美满打动人,而是靠温馨美满的反面——“凄惨”来打动人。

“凄惨”二字何以动人?我们不妨再看看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牛郎本为放牛郎,织女本是天上七仙女,七仙女厌烦天宫一成不变的生活,下界与牛郎相遇,倾心相爱,结为夫妻。却被狠心的王母分开,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才可以在鹊桥上相聚一天。只一天的相聚,还不够凄惨吗?然而,这宝贵的一天的相聚,却是无比的美好,美好到全天下的人当日都举头望星空,恭祝夫妻俩团圆。而现在的年轻人更是把七夕定为中式情人节!

可是,七夕为何如此之美,有多少人想过,那是364天的寂寞与思念换来的1天的团圆,没有364天的煎熬,哪有这1天的幸福与陶醉。从这个意义上讲,寂寞与思念是幸福与团圆的前提。这种“遗憾中的美好”或者说“悲剧效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再回过头来看嫦娥与后羿的故事,其表现手法与《牛郎织女》是一样的。只不过,做得更绝,365天,一天也不让他们团圆,而他们无时无刻不渴望团圆,一个从天上往地上望,一个从地上往天上望,真正是望穿秋水,不得见面。欲团圆而不能团圆,欲爱而不能得其所爱,这种纠结与痛苦,是不是更能打动人心!更让人长久地记在心间!

当今世界,人类早已进入工业社会。人的流动性远远大于古代,更多的亲人变成了苏轼、苏辙;更多的夫妻变成了牛郎、织女,甚至变成了嫦娥、后羿。每到中秋佳节难团圆,只能电话问候,网络传情,用苏轼发明的“精神团圆法”来慰藉自己了。虽然有些无奈,但习惯成自然,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