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市北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系列有温度、有创新、有质效的改革举措陆续落地。本期“营商环境风景线”走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看看这里在提升政务服务方面的创意亮点和贴心做法~




产业用地全周期闭环管理



2020年底经开区作为全市改革的试点地区,制定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用地标准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并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在其他地区试点基础上,突出产业用地全周期闭环管理,推进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主要创新点和特色有:


01


再造工作流程,形成闭环管理


将产业招商、土地出让、项目审批、企业管理原本独立的环节打通,以土地、项目为主线,通过“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信用有奖惩”的新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对标招商、按标出让、按标施建、竣工验收、达产复核、全程监管、信用奖惩、违诺退出、城市更新”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强化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土地利用全过程监管链。


02


强化政府服务,加快项目落地


土地出让前明确土地的详细标准,吸引企业对标竞价。以区域评估代替项目评估,节约企业成本;在土地出让前完成基础通平设施建设,缩减项目落地时间。发挥市政府赋权和相对集中许可权优势,深化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建设工程建设审批平台。探索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加大政府配套服务力度。探索建设标准化产业用地数字地图,方便企业以最优方案选择、配置标准地块。


03


强化信用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强化企业投资主体责任,政府制定投资项目建设全流程监管标准,建立审管执联动,形成覆盖产业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黑红名单制度,对违诺企业实施联合惩戒,使其处处受限倒逼履约。




设立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



为推进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2021年4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成立,搭建出“2 5 N”政策管理体系,探索针对智能网联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推广的创新性监管措施,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营造出“政策友好型”营商环境。




一方面,经开区打造审慎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全国率先发布无人配送车、便利化、高速路测试、无人化道路测试和自动驾驶乘用车服务商业化试点等多项政策,切实解决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迫切的无人配送车上路、异地测试结果互认、进行高速测试、开展商业运营等问题。




另一方面,大力减费降负,企业在测试环节除测试场租用费和检测费外,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开展环卫清扫、城市管理、便民服务、公共交通等示范应用,将按单个示范项投资额的3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300万元。




建设“亦企服务港”



“亦企服务港”坚持“主动服务”“凝心服务”,发挥平台作用,实时把脉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市场动向,全年共走访企业4496家次,报送企业有价值动态信息176篇,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2篇。通过问需于企,征集企业诉求1754件,其中服务港内办结1595件,协调部门解决159件。聚焦“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3.0”“人才十条”等企业关切问题,邀请职能部门开展政策宣讲解读135场,覆盖114个产业园区、3000余家企业。






“亦企服务港”始终秉承“高效、便捷、准确、有效”的服务目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回应诉求,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有效营造了政企沟通“零距离”、企业办事“零障碍”、为企服务“零投诉”的营商氛围。




首推“一业一证”试点改革



经开区是北京首个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的区域。通过“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综合许可证”。创新“10 1 N”综合许可模式,首批推出10个试点行业,实现准入时一证准营、开业前工程建设一件事、运行后证照联办。探索“10 1 N”服务模式,打造“一键组合、一次告知、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证准营、一档管理”审批服务模式。




深化“审管执”链条式管理,围绕试点行业,探索“6 4”监管模式,试行“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监管方式。强化协同监管,建立风险监管、信用监管,探索分类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提升“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监管质效。聚焦优质企业,推动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现“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截至目前,“书店”“便利店”“健身房”“医疗器械经销商”“药店”“餐饮店”六个行业已落地发证,其他行业已具备办理条件。




改革进一步提升“四减一增”工作实效,以“书店”行业为例,从改革前需办理4个许可证到仅需办1个综合许可证,从跑4次变成跑1次,办理时间从25.5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申请表单从4份减为1份,申报材料从39份减到最少时只有10份,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






行政审批从便利化向极简化转变



按照“标准自行判别、权利自主享受、资料自行留存、责任自我承担”的办理方式,政府不再审批,由市场主体或行政相对人自主登记备查即具备该事项的生产经营资格,制定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备查改革的工作指引(试行)》。通过“线上申请、随时可查、信息共享、全程留痕”的备查工作模式,逐步探索推进行政审批从便利化向极简化模式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截至目前,综合工时、人力资源、新闻出版、公共卫生等领域的15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采用备查制办理,总办理量182件次。





▲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系统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打通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落地“最后一公里”工作方案》,自2021年4月全面开展“局处长走流程”,创新部门一把手和管委会领导带队“两步走”模式,选取群众急难愁盼事项作为深度体验清单,由管委会领导带队,责任部门陪同,共同以企业或群众身份,进行常态化、多角度、全流程的分组体验。通过“两步走”模式深挖办事堵点难点,共研整改建议,同时各部门建立整改台账,每月将相关情况上报,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截至目前,经开区共有11位管委会领导下沉到一线,站位企业群众视角,通过亲身办、代理办、陪同办等形式开展政务服务深度体验。各部门相继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106次,体验事项87项,发现问题79个,解决问题79个。




首创政策兑现服务新模式



经开区聚焦政策兑现工作中的难点、痛点,以问题为导向,按照“一口受理、内部流转、集成服务、限时办结”的工作要求,对政策兑现工作进行流程再造。建立“服务集中化、流程标准化、材料清单化、指南格式化”的“四化”工作机制。实现政府精准施策、企业便捷申报、部门廉洁高效的工作目标。




政策兑现平台自2020年4月份运行以来,共上线政策事项235个,企业注册总数2591家,申报项目数9523个,累计拨付资金达57.76亿元,惠及企业1243家。





▲经开区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




破局“多地跑”“折返跑”难题



以国家级经开区为基础,以“跨省通办”合作为起点,逐步扩大合作的地域范围和合作内容,走出了具有特色的“亦庄路径”。




立足国家级经开区定位,打出跨省通办“三张牌”,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头部经开区互赢互助带动对口经开区发展。




围绕跨省通办模式,布局合作方式“三阶段”,即以“通办事项”为基础的探索阶段、以“协作机制”为中心的突破阶段、以“合作联盟”为载体的提升阶段。




立足企业百姓办事需求,实现工作成效“三突破”,即突破通办事项概念、突破业务系统束缚、突破固有通办思路。目前,已与天津经开区、广州开发区、十堰经开区、青岛西海岸经开区等区域建立“跨省通办”机制,通办事项188项。





▲跨省通办自助服务区窗口




设立国际人才服务厅



经开区、大兴区联合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和北京市公安局在经开区设立国际人才服务厅。该厅是北京市首家实现两证联办的服务厅,具有集约化、便利化、高效化的特点,致力于为海内外人才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服务。




大厅通过设立单一窗口,加强政府跨部门沟通协作,实现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使在华外籍员工办理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的时间压缩至7个工作日,这也意味着不仅办理时限缩短了三分之一,办证更无需在多个区来回跑动。




截至目前,国际人才服务厅已实际受理39件,办结31件,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率先推行电力工程“零投资”



2020年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已与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签订《亦庄新城电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区内制造企业实现红线外电力工程“零投资”,有效推动了战略合作实质性落地。




2021年,亦庄供电公司新增接电容量61.29万千伏安,相当于2020年的1.86倍。其中,大工业用户接电量为43.86万千伏安,占总接电容量的71.09%。




从全年建设看,亦庄新城依法合规开工3项输变电工程。其中,2项新建工程突破常规,按照终期规模进行建设,1项工程已于年内投产,投产总容量达到100兆伏安,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


保持“悉心听”的姿态


经开区营商环境改革


将“温暖”继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