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学(简述基础设施的特点及公共投资的必要性)

张 辉 闫强明 李宁静


3.全球样本综合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比情况来看,中国的基础设施总量综合指数得分在1990年位于“一带一 路”44个相关样本国家中的第三位,落后于俄罗斯与印度,但此后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并在2000年反超印度 与俄罗斯,成为“一带一路”样本国家中基础设施总量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国家。2001年引入“宽带普及人数” 指标后,中国的基础设施总量综合指数排名有所下滑,落后于俄罗斯、印度,位于样本国家中的第三位。但此后中国基础建设存量快速上升,2014年中国反超印度与俄罗斯,基础设施总量综合指数得分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样本国家中基础设施存量规模的首位。


三、“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前后置关系


动态演变尤为关键。


完成以上步骤之后,通过处理完成的数据即可对二者关系进行判别。判别的原则做如下规定和解释:


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数据,在前文测算的基础上,通过五个时间节点的计算对各国经济增 长和基础设施投资程度的协同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所对应的基础设施投资程度也相应有所不同。


4 这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测算指标的变化引起。


2.从“一带一路”沿线44国的象限图点在各年份的整体形态特征上来看,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张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从图像中判断,2014年中国在象限图中的坐标点趋近于原点,中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增长水平已呈现出几乎完全协同的状态。从变化趋势来看,自1990年至2014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水平, 可知快速的基建发展已逐步覆盖国内的基建需求,二者逐渐由相对滞后变为相对协同状态。


在44个“一带一路”样本国家中,有20个国家存在基建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其中,有15个国家属于重 度领先,且大部分属于中东欧地区。中东欧地区以丘陵及平原为主,气温适中,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拥有广袤的耕地面积,是欧洲粮食主产地之一,另外,重工业也是其经济发展动力之一。


综上,从总量来看,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总量水平较低,且并未随时间推移出现明显的 增长趋势,同时其人均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也相对较低或处于停滞状态。从相对量来看,约半数“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其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可以推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缺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基础设施增速较快,基础设施建设存量水平逐年攀升,已领先于全球大部分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沿线各国的基 础设施投资建设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撑,同时也能推动中国实行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沿线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一)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


5 本文控制变量相关数据源自Penn World Table 9.1。


结合本文的测算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均较为旺盛,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其基础设施建设总量相对较低,未来的经济增长有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拉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存量亦领先于大部分国家。因此, 面对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较大的现状,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实现共赢发展。


除了拥有基建技术和发展模式的先进经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独特地位亦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 推动及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发展提供助益。从当前全球生产网络的价值链来看,两个重大特征值得关注:


根据张辉(2019)关于国际贸易网络的梳理可知,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密切的中间品贸易往来并主要扮演中间品出口方的角色。此外,中国向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出口最终品为主。可以看到,中国与上、下环流经济圈均保持密切的资金、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倡议也正是这种全球生产网络“双环流”模式下资金流动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全球双环流的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与资本, 为发达国家主要提供启动资金。详细看,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存量相对较高,但由于建设年限较长,年久失修, 维护成本较高。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测算的2017年美国基础设施综合评测报告,2016-2025年,美 国预计仍需投资3.32万亿美元的资金,由于资金不足产生的缺口将达到1.44万亿美元,而该缺口预计对总体经济增长将产生254.6万就业缺口、3.96万亿美元GDP缺口的负面影响。欧洲亦然,尽管欧洲投资银行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但其真正资金的落实度、基础设施的执行力度亦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发达国家的难题在于筹措资金方面及落实度方面,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恰可从资本方面满足美国的需求,典型的表现为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的投资往来在2015年实现了净流出,其中94.5亿美元的资金流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除了资本的合作外,在轨道交通领域,中国与日本在该领域已有较强的技术先发优势,因此还可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资金与技术双门槛,尤其是在水资源开发、信息技术、通信业和道路交通等领域技术储备不足。总结来看,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体系,但目前资本缺口较大,因此中国向其净流出资本等中间品;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提供资本支持外,同时输出技术,帮助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贸易互补关系,共同发展。


在基建投资之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在其它产业的贸易联系也更加紧密,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枢纽作用,加速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价值循环,帮助沿线国家化解 由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系统风险集聚、经济发展低迷等风险。因此,“一带一路”的推出可谓正当时、恰应景。“一 带一路”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核心出发点,以“双环流”模式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循环,正是势所必然、大势所趋。


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层面与相对层面对全球和“一带一路”国家基础建设情况进行数量化的测算和分析。基于全球基础设施实物存量的测算,本文发现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大多陷入了停滞和滞后,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增长主要由发展中国家驱动。这其中,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在2001年之后基建存量大幅增长,在2014年时,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量第二大国家,仅次于美国。而且,从基础设施与其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看,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和经济增长水平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相对经济增长水平,已经逐渐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相对滞后变为当前的相对协同态势。然而,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没有为广大“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所共享,根据本文的研究,还有相当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基础设施投资正严重滞后于其经济发展阶段,并进而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拉动中长期经济增长,因此,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世界各国基础设施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恰逢其时。“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核心,为发达国家提供启动资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与资金,恰好满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痛点,也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以预期的是,既契合时代背景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的“一带一路”共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将对世界未来近20年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作用。


[1]


巴顿. 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陈明星,陆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 2010,65(12):1443-1453.


[3] 姜安印“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发展经验的互鉴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 [J].中国流通经济, 2015,29(12):84-90.


[4] 金戈.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J].经济研究, 2012,47(04):4-14 100.


[5] 姚星,王博,蒲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中间投入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J].世界经济研究, 2018(01):122-133 136.


[6]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 2004(10):35-44.


[7] 赵雷,吕元祥,华中炜.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物价, 2013(01):34-37.


[8] 张辉,李宁静.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全球贸易双环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9(10):17-36.


[9] 张辉,闫强明,唐毓璇“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及合作路径研究 . [J].学习与探索, 2019(01):75-83.


[10] 张辉,易天,唐毓璇“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新型全球化格局 . [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9(03):201-217.


[11] 张辉,易天,唐毓璇.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研究[J].经济科学, 2017(03):5-18.


[12] Ahmed, Y., and O’Sullivan P. 1976.Road Investment Programming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Indonesian Example. Evanston: The Transportation Cente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3] Albert O. H. 1958.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4] Aschauer, D. A. 1989.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3(2):177-200.


[15] Calderón, C. et al. 2015. “Is Infrastructure Capital Productive? A Dynamic Heterogeneous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30(2):177-198.


[16] Donaldson, D. 2018. “Railroads of the Raj: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8(4- 5): 899-934.


[17] Glover, D. R., and Simon J. L. 1975.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Infrastructure: the Case of Road Buil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3(3):453-468.


[18] Kamps, C. 2006. “New Estimates of Government Net Capital Stocks for 22 OECD Countries, 1960–2001.” IMF Staff Papers, 53(1): 120- 150.


[19] Rosenstein-Rodan, P. N. 1943.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The Economic Journal, 53(210/211): 202-211.


[20] Rostow, W. W. 199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 Solow, R. M. 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0(1): 65-9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