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桂平农业银行开户行查询(广西农村信用社桂平开户行)




《桂平:东博会签下186.5亿元大单》



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桂平市累计签约16个项目,投资总额186.5亿元。其中14万吨印染产品项目总投资约6.5亿元。项目主要建设松布机、染色机、定型机、开幅机、锅炉车间等。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14万吨印染产品、年产值8亿元、年纳税1800万元,解决就业1000人。


据悉,桂平市此次签约的项目数和总投资额都比去年大幅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项目涵盖纺织服装、船舶修造、木材加工、热电联产、稻虾渔综合种养等方面,有力推动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为该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贵港市委常委、桂平市委书记韦庆强介绍,近年来,桂平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推进“五大产业”和“五大园区”建设,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奋力建设现代化特色产业基地和滨江山水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刘 操)




《桂平整合资金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桂平市坚持民生优先,全力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该市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46万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680万元、乡村风貌改造资金608万元,用于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校舍、乡镇卫生院及乡村风貌改造。立项审批石龙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及救护车采购项目等21个,总投资6.9亿元。石龙民族中学相继新建民族综合楼、综合教学楼和两幢学生公寓楼。


为增强文化认同,该市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电视节目“桂平味道”,录制了西山茶制作技艺、西山洗石庵素菜制作两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李进清)




《桂平:增进民族团结 改善民生福祉》



桂平市壮、瑶等少数民族群众占全市人口的9%左右。近年来,桂平市坚持民生优先,全力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同奏民族团结和谐乐章。


2020年以来,桂平市争取资金1800多万元,用于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校舍、乡镇卫生院项目及风貌改造项目。立项审批石龙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及救护车采购项目等21个项目,总投资6.9亿元。石龙民族中学相继新建民族综合楼、综合教学楼和2幢学生公寓楼为民族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桂平市拍摄了系列电视节目“桂平味道”,录制了西山茶制作技艺和西山洗石庵素菜制作等两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并在石龙镇壮乡、紫荆镇瑶乡等地拍摄了民族文化元素浓郁的壮族春牛舞、粤风和瑶族婚礼八音等视频节目,集中宣传展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桂平市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让青少年在互帮互助中感悟民族团结的意义,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该市已有1家单位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命名,23家单位获得贵港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命名。(李进清)




《广西桂平:“农光互补”助农增收》



1月15日,在广西桂平市蒙圩镇玉柴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村民在果园内采摘沃柑。


近年来,广西桂平市因地制宜推进“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在不改变土地性质情况下,立体综合利用土地,上方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兼顾农业生产,助农增收。


新华社记者 刘岭逸 摄



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广西桂平市蒙圩镇玉柴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岭逸 摄



1月15日,在广西桂平市蒙圩镇玉柴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工作人员在检查设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1月15日,在广西桂平市蒙圩镇玉柴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村民在查看蔬菜长势。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广西桂平市蒙圩镇玉柴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广西桂平市蒙圩镇玉柴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桂平:荔枝飘红 喜获丰收》





图为桂平市麻垌镇陈杨村荔枝收购点。施小红 摄


桂平市是广西荔枝重点生产县市之一,荔枝重点产区包括麻垌、罗播、社步、社坡、木根等10多个乡镇,主要品种有桂味(簕荔)、白糖荔、鸡嘴荔、无核荔、禾荔、仙进奉等。




在中沙镇荔枝收购点,农户正在打包荔枝。杨超芳 摄


其中,麻垌荔枝久负盛名,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获评“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麻垌镇也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荔枝)和“广西麻垌荔枝之乡”。


目前,桂平市荔枝种植面积达19.26万亩,预测2021年荔枝产量可达5.17万吨。(刘操)




《桂平:提升乡村“形实魂” 打造发展“新样本”》



“民族团结一家亲,山歌唱起情难分。和谐发展迈大步,党的引领得民心……”身穿壮族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美丽的百益屯荷塘前,分享着山歌的喜悦。此时,习习凉风下,团团荷叶间,红莲绽放分外夺目。在桂平市江口镇东升村百益屯,乡村风貌改造给村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


花香鸟语,果树成林,在漂亮的民居楼房前,生长极好的糯玉米地成为游客的一个新“打卡点”。近年来,百益屯通过发展近2000亩的水果种植示范区以及引进木材与石材加工产业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现在该屯年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


家门口就是花园,家门口就是工作区,壮族兄弟姐妹的日子越过越甜。荷花塘、玉米地、果树林、土楼房、农耕文化等向游客美丽大方展示,“议事厅”“党群连心室”以及逢年过节的歌会、敬老孝老爱心活动、民俗文化展等,让百益屯成了乡村振兴的一个“民族和谐样本”。


“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结合开展‘千企联千村 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统筹各方力量,利用好江口镇的地域优势、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等,突出主题创建,注重品牌特色,有力提升江口镇乡村振兴工作的形实魂。”江口镇党委书记彭维杰说。


在桂平市蒙圩镇曹良村,竹篱笆、石板凳、篮球场、露天舞台、荷花池、休闲步道等映入眼帘,美丽的曹良村,是桂平市乡村风貌改造和乡村振兴的一个“党建实践样本”。


桂平市全面推开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后,曹良村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集民智民力,党员先行,铺开“三清三拆”、农房风貌改造工作,形成一条“党建 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子,其中通过“红色议事厅”议事工作平台解决群众诉求事项70多项。


提升乡村“形实魂”,打造发展“新样本”。今年以来,桂平市结合“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千企联千村 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在乡村振兴“形实魂”打造上下大功夫。目前,“千企联千村 共建新农村”活动共组织召开乡村振兴座谈会13场,落实资金310多万元。“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活动成立782支志愿服务队,制定1200个村规民约,为群众办实事达1944件……


提升乡村“形实魂”,推进措施有实招。桂平市创新推进“一治一改一制一保一督一考”的“六个一”必选项模式建设。“一治”,抓全域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屋后环境清理24.57万户、拆除面积12.18万平方米等;“一改”,抓高铁沿线农房风貌改造及环境景观改造工作,高铁沿线农房风貌改造共3142栋,100%竣工,33个村屯高铁沿线地面环境景观改造100%完成;“一制”,制定一批促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制度,制定全域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实施方案,打造乡村风貌示范村实施方案等;“一保”,资金投入保障,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三年大会战等多方解决资金问题;“一督”,抓工作推进督促检查,成立七个督导组、聘请第三方等,定期开展督查工作;“一考”,制定一个科学的考核办法,进行工作考评和奖惩,持续发力压实责任……


“乡村风貌大实施,人民群众乐滋滋。党的恩情永不忘,幸福日子心感激……”山歌又响起在耳畔,提升乡村“形实魂”,如今人民群众生活甜如蜜。(陈谊军 覃均 曾在荣 吴焱 蒋敏)




《桂平:“火红硕果”满枝头 产业旺乡村兴》



盛夏时节,果实累累,产业飘“红”。6月以来,桂平市荔枝、火龙果等一批特色优质农业产业相继进入丰收季,结出累累硕果。


走进素有“中国荔枝之乡”美称的麻垌镇,满山的荔枝树挂满鲜红的果实,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箱、搬运。“今年麻垌荔枝成熟期总体比去年提前了10天左右,总产量约2.7万吨,高峰期每天外销近50万斤,年产值超1亿元。”麻垌镇农业农村中心主任李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另一边,被评为广西三星级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石龙镇闽航科技富硒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也进入采摘期,红彤彤的火龙果一字排开,果农们正俯身剪摘,一片丰收繁忙的景象。“我来这个基地务工有两年多了,不仅离家近能照顾小孩子,一个月还有三千多元收入。”石龙镇珍垌村村民李彩历说。


为持续打响“中国荔枝之乡”“万亩富硒火龙果”这些特色名片,桂平市依托当地生态、农业资源优势,拓展市场,调动生产经营积极性,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种品质改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建立了灵活的农企营销体系,进一步擦亮“麻垌荔枝”“石龙火龙果”等品牌。目前,桂平市培育了优质、高产、稳产的荔枝品种40多种,辐射带动罗播、社坡、寻旺等10多个乡镇种植荔枝;吸纳6个乡镇近20个村到闽航科技富硒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参与租地、务工或入股保本分红,农户工资性收入达300多万元。


小小红果实,染红致富大产业,这是桂平市发展特色优质农业产业引领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桂平市充分发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产业、规模、技术、销售上的优势,采取劳动务工、产销服务、品牌建设等方式,成功打造了荔枝、火龙果、澳洲坚果、西山茶等一批特色优质农业产业,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产业体系效益日渐凸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迈出了乡村振兴坚实的步伐。


截至目前,桂平市上半年农业总产值达15.5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水果产量4.21万吨,同比增长43.52%。落实培育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2个、县级示范区5个、乡级示范园10个、村级示范点86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8家。(叶静静 吴焱)




《桂平:千亩火龙果拓宽产业振兴路》



7月12日,位于桂平市石龙镇的闽航科技富硒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种植的2000多亩连片富硒红心火龙果,迎来了今年第二批采摘期,果农们穿梭在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红艳艳的火龙果红了生活,也拓宽了产业振兴红火路。


闽航科技富硒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是桂平市2018年重点建设的产业扶贫基地,也是桂平市发展特色优质农业产业引领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该示范区通过积极探索“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累计吸纳6个乡镇近20个村300多名农户50名脱贫户到闽航科技富硒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参与租地、务工或入股保本分红,农户工资性收入达300多万元。


“我来这个基地务工有两年多了,不仅离家近能照顾小孩子,一个月还大概有三千多元收入。”村民李彩历说。


据闽航公司经理刘心杰介绍,基地从2018年开始种植富硒火龙果,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变,由于果实口感好、品质高,深受市场青睐,去年产值达到了1500多万元。


在采摘火龙果高峰期时,示范区可吸纳300多人在园区内务工,给当地农户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当地政府、附近乡村带来一定的收益,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好现有的火龙果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在附近的村或乡镇打造一个新的示范基地,促进全镇火龙果产业兴旺发达。”石龙镇党委副书记、政府主要负责人宁雪琪说。(叶静静 吴焱)




《桂平:志愿者携手为创建“文明桂平”添砖加瓦》



近日,桂平市的青年志愿者们来到进坝大道两旁,清理道路两旁垃圾,为创建“文明桂平”添砖加瓦。


志愿者们在清理路旁垃圾


“小小志愿者”加入本次志愿活动


据悉,这是一次由共青团桂平市委联合桂平市实践办、桂平市文明办组织的“喜迎国庆节·共建文明城”主题环保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本次环保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桂平团市委、市实践办、市文明办等十多个单位或团体的志愿者以及自发而来的群众。


“小小志愿者”梁华熙说:“把志愿活动和环保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还为我们的环境做出了一些小小的贡献。”(秦文清)




《广西桂平:奏响特色水产养殖业“致富歌”》



连日来,在桂平市南木镇三鼎村鄂桂农业有限公司稻虾养殖基地,工作人员白天忙着挖土积道、兴建虾种池,晚上投放虾苗。


“南木建成稻渔、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园区2个,其中维军综合种养基地是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有了这个成功的经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今年我们继续将稻虾综合种养项目向周边的朱凤村、三鼎村、沿江村、古楞村、中桥村等5个村扩建。”据南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银介绍,今年共有2400多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流转面积4513.8亩,累计发放土地流转租金200万元。一期已向鄂桂农业有限公司交付土地1105.3亩作为育虾场,投放种虾面积409亩46120斤。


近年来,桂平市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平整连片的土地、政策扶持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形成了金田镇黄沙鳖、江口镇黄松江鱼场、石龙镇千亩牛蛙以及南木镇、石咀镇稻渔、稻虾综合种养等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新格局,以“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方式,做到粮食生产和特色水产发展两不误,持续奏响产业振兴致富歌。


截至目前,桂平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2189.4亩,2021年新增稻虾综合种养基地4689.4亩,稻田综合种养产业产值达9203万元,年产优质水稻6095吨、各类水产品1523吨;养殖黄沙鳖1.24万亩,产量5990吨,产值7.19亿元;发展牛蛙养殖一期项目一千亩,建成核心养殖蛙塘500亩,年产成蛙7500吨,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叶静静)




《广西桂平:优化公安服务 提升营商环境》



“办理民爆业务审批时间缩短了,极大方便了企业,非常好!”近日,前来办理业务的杨子忠先生说,原来办理“民爆物品购买、运输许可”业务办结时间需要3-5个工作日,现在只需1个工作日就能办结。


近年来,桂平市通过深化公安机关“放管服”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掌上办理服务、“窗口弹性服务”、“立等可取”等便民服务举措,不断优化全市公安机关服务企业发展机制,切实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护航者”。


为给企业提供办事不求人、办事少花钱、办事省时间的最优营商环境,桂平市持续推行公安审批事项“四减免”。通过缩减“民爆物品购买、运输许可”业务办结时间、减少车驾管业务申请材料费用、削减申请材料以及免费帮助企业办理审批服务,极大提升企业的满意度。


截至目前,桂平市累计为11家企业免费办理审批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备案证明45份,实行窗口弹性服务5752件次,掌上办理服务7602件次,智能终端办理服务165件次,“一窗通办”服务47360件次,多种缴费服务37546件次,“立等可取”服务2569件次。(叶静静)




《桂平:小龙虾撬动大产业》



桂平市石咀镇旺龙村桂平三超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黄必盛 摄)


走进桂平市厚禄乡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放眼望去,水沟交织成网,一块块大小相近的稻田下,虾苗格外活跃。这里是桂平市新崛起的稻虾综合种养的“排头兵”。


厚禄乡副乡长李丽森介绍,桂平市稻虾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流转土地9000亩,累计为近600户农户发放土地流转租金366.25万元,投放小龙虾苗近3.2万公斤。“我们现在还在继续开挖兴建虾种池,力争成为桂平市万亩高标准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近年来,桂平市围绕贵港市委提出的打造“中国南方小龙虾之乡”的目标,因地制宜编制《桂平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和《桂平市稻虾种养技术规范》,不断加强低产田和“水浸田”的改造利用,以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模式,助推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做大做强。


桂平市石咀镇旺龙村、平安村流转1200亩低产地、低洼地及闲置的旱田进行改造利用,一步到位改造成为“生态有机稻米”和“反季清水龙虾”综合种养的“稻虾共作”产业用地,开拓“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鱼、粮虾双赢”的新局面。


目前,桂平市已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面积7500亩,约占贵港市的50%,2020年稻虾综合产值达7600万元。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 示范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上,桂平市先后引进稻虾综合种养龙头企业8家,流转土地1万多亩,投资近亿元,建成超500亩以上规模的示范基地5个。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品种选育、土地流转、示范引领、技术培训、政策扶持、产业融合和品牌建设等七个环节上下功夫,加快建设10万亩小龙虾养殖项目,努力争创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桂平市副市长黄鉴泽说。(叶静静 莫伟才)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桂平罗秀米粉制作技艺》



桂平罗秀米粉制作技艺,2012年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名录。


罗秀米粉具有悠久的历史,以条细匀称,外观洁白、油亮,质地柔韧,耐煮,细腻,润滑,食之爽脆而闻名遐迩。其手工制作工艺独特,以山区特有的水质,配以当地所产的优质白米精制而成。整个生产流程包括选米、浸米、磨浆、蒸粉、晒粉、以及摺粉皮、切粉丝、晒粉丝、扎米粉、包装等。


为方便广大游客、市民等参观,以及更好的进行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罗秀米粉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基地(展示所),建在桂平西山风景区旁的自治区级特色旅游名村西山镇前进村,示范户为陈金耀。基地(展示所)占地面积近100多平方米,建筑房为水泥钢筋混凝土一层。展示所内展示有米粉制作的水缸、石磨、蒸锅、凉晒竹篾床、切板等制作用具,以及文字、图片、成品等。该展示所让游客和观众切身感受与体验罗秀米粉制作的一系列过程,同时不断得以保护和传承。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桂平石龙春牛舞》



桂平石龙春牛舞是桂平市石龙镇壮族民间的一种地方节庆传统舞蹈,在春节期间由春牛贺年队到各村贺年时表演。2018年,入选自治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舞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每年春节或春夏开耕时节(三月三期间),壮乡石龙及周边乡镇各村屯农村便盛行这种春牛舞。该舞蹈入选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春牛舞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舞牛,主要模拟牛的各种习性、动作和神态,如吃草、犁地、转弯、走路等;二是模拟生产的舞蹈,如犁田、播种、插秧挑谷等;三是程式化的采茶舞步,基本舞步与“十字步”相同,但幅度较小,不强调两边的摆动。春牛舞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牛头用木棍和竹篾扎制纸糊而成,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牛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栩栩如生。牛身用布做,染成黑色,遮住里边的演员。牛尾用白麻制作染成。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表演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让“牛”舞动。绕场走几圈,并对“牛”说几句打诨话,引观众发笑,然后边舞边唱: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舞狮喜跳得快乐,我们舞牛庆丰收。春牛舞的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


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是石龙壮乡人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辛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了当地壮乡人对这“农家宝贝”的爱怜、崇拜,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求和期望,成为当地稻作文化的重要标志。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桂平杖头木偶戏(戏曲)》



桂平杖头木偶戏是桂平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社会生活中,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人文崇尚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当地浓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戏剧艺术。2007年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它所具有的农耕性、地方性、艺术性和大众性的特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广西东南部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桂平杖头木偶戏使用的是本地白话进行表演,有自己独特的行腔和韵味。唱词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曲调婉转动听,引人入胜;表演活灵活现,诙谐有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我国艺术大家庭中一朵绚丽的民族艺术之花。


桂平杖头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是人们喜爱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杖头木偶是靠中间主木杆定位支撑木偶人头像,由两侧悬杆扭动木偶人进行表演。通过木偶艺人双手灵活的操纵,使木偶人呈现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表演形态。桂平杖头木偶经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吸收了当地各类戏种的表演方式及演唱艺术,逐步发展成为有自己的演出程式、表演套路、演出剧目、唱腔曲调、鼓乐鼓谱、语言结构和一个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剧品种,常常出现在当地的民间节日、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活动中,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桂平:做好“四字”文章 推进乡村振兴》



“过几天我们旅游公厕就可以封顶了!”11月25日,桂平市南木镇龙门村建筑“土专家”刘荣生说,今年他帮助龙门村完成了3处危房改造,并且全部入住,待完成公厕建设后,还要赶着进度帮助村委加高三楼。


蒙圩镇曹良村曹村屯乡村风貌改造全景图


在龙门村,像刘荣生以个人技能帮助村里改善乡村风貌,建设农房、公厕贡献自己力量的人不少。村里还专门组成了一支由党员、生产队队长、“土专家”“田秀才”、乡贤、脱贫户等30多名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风貌提升、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工作。龙门村成为了桂平市产业兴旺、富民兴村的“明星村”、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


南木镇龙门村文明实践广场


近年来,桂平市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这个平台,围绕班子带头“领”、整合阵地“融”、志愿服务“沉”、品牌项目“亮”四字秘钥,赋能乡村振兴,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工作。


南木镇龙门村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爱心超市一角


“我们的感恩亭昨天就完工了,这将是继村民自愿投工投劳、捐款捐物建设桂平市首个文明村级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后,又一个群众经常去、乐意去的‘文化乐园’。”11月25日,驻南木镇龙门村第一书记陈柏芝介绍,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和特色建设,把村里闲置竹林荒地、古宅以及群众平时欢聚的候车亭、小商店等场所“融”在一起,改造为文明实践点。像龙门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工作的,还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示范村——江口镇东升村、乡村风貌示范村——蒙圩镇曹良村、打造万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厚禄乡新圭村……


截至目前,桂平市积极发挥785支志愿服务队“下沉”到田间地头、村屯小院,结合“大藤峡讲堂”等特色品牌“亮”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振兴、惠民服务政策等志愿服务项目1万多场,7个乡村风貌示范村屯已建成,2021年计划申请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3个。(叶静静)




《桂平:以金融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桂平市稳抓互联网信息化产业发展机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通过建立精准的农户信息“电子档案”,利用“广西金色乡村”小程序对农户信用信息评分情况推荐评定信用户,强化部门协同推进,加大农村产权融资力度等方式,撬动乡村振兴金融活水。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小额取现、转账汇款、便民缴费、参保理赔等服务。”桂平市财政局金融股副股长张能上介绍,下一步,该市将根据“广西金色乡村”小程序采集的农户信用信息专门开发“惠农贷”线上信贷产品,让农户在线上即可获得贷款授信,切实提升农户融资便利度。


截至目前,桂平市26个乡镇、412个行政村均开通了“广西金色乡村”小程序,全市农户信用信息入库率94.66%,推荐评定信用户27.1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0.17%;符合创建信用村条件的行政村38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2.24%;26个乡镇均符合评定为信用乡(镇),创建面达到100%;建成村级银行网点133个、农村金融服务站(农村金融服务进村示范点)26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412个、三农金融服务室412个;累计投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59万元。(叶静静)








主管| 中共桂平市委宣传部


出品| 桂平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陈容容


审核| 梁文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