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常州个体工商局(常州营业执照在哪里办)


文/周犀行


与很多城市相比,常州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发达的民营经济。常州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初第一家私营企业的建立到当前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常州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大量的民营企业历经沧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9年9月,35岁的高钧在市工商局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成为全省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后来,高钧又成为改革开放后全省首位私企老板。


1979年7月,高钧正在黑龙江一家林场养蜂,他接到妻子从常州发来的信。信中,妻子告诉他,国家出台了政策,个人可以注册搞个体经营了。得知消息的高钧马不停蹄地赶回常州。


其实,在此之前,他曾为此努力过,但都以失败告终。上世纪70年代初,在工厂做钳工的高钧耐不住心中的“悸动”,在工作之余经常赶往距离常州较近的泰州、安徽等地,为当地乡镇企业修车床、挣外快。当时还不允许搞个体经营和私营企业,高钧基本是偷偷摸摸地去做。高钧把经常在常州接私活的地方称为“地下工厂”,靠着这些“私活”,他一年挣了2000多元。而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40元。后来,他的“地下工厂”被举报,他被列为“投机倒把分子”,遭受了4年牢狱之灾。出狱后,他和妻子当起了蜂农,到全国各地养蜂逐蜜。



高钧立即向工商部门写了申请书,希望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个体工商户。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申请书交上去之后,迟迟没有收到回复。


高钧向天宁区提交申请,等了十几天后,不见回复,后来这件事从区工商局转到市工商局。1979年的8月末,高钧来到当时大光明电影院旁老市政府对面的工商局。高钧在申请报告里要注册成立的是“五金营业部”,在取名的问题上,市工商局企业登记科的同志犯了难。



一周后,高钧再次来到“企登科”,这次,注册登记的名字问题终于解决了。企登科的同志说,在常州,有“前店后作坊”的说法,从经营范围来看建议高钧注册时使用作坊;而且,作坊还可以把个人所有与集体所有区分开来。



最终,高钧在市工商在哪里局注册的名字为“高钧记五金加工修配作坊”。根据资料记载,高钧注册这个“作坊”拿到的是全省首张个体户营业执照。


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他开始慢慢增加人手,三四年后,就增加到六七个人。同时,经营的范围也在扩大,他们不仅修配模具,还生产模具。



其实,发展到这个时候,这个作坊在经营范围上已经违背了当时的相关政策。高钧在1983年的时候曾接到来自湖北的一个模具生产订单,一下子挣了8000元。这时国家正好在发行国库券,他就拿了5000元出来去中山门附近的一家银行购买。当时几千块已经属于“巨款”,再加上正在打击经济犯罪,所以,他的“一掷千金”一下子引起银行工作人员注意,并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根据相关政策,高钧作坊因为超出经营范围而面临被取缔风险。


与此同时,有件事情令高钧扩大生产规模时束手束脚,那就是用工。“当时有相关政策,在个体户用工上曾经有这样的表述:除了老板和老板娘,可以再用两三个徒弟,一两个帮手。后来,有关部门在执行的时候,干脆把用工限制在了7个人。”高钧说,他这个难题被市工商局的领导知道。“领导向省里做了汇报,最后同意对个体工商户的用工数量有所放宽。”之后,他这个作坊的用工很快增加到十几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之后,高钧的“作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1984年,高钧收到了常州市工商银行10万元贷款,在我市首开银行向个体户放贷先河。用这笔贷款,高钧购置了中型注塑机,他的“作坊”利润从当时不到10万元,一下子增加到1985年的48万元。当年,成为“富豪”的高钧花了5万元购买了一辆上海牌小轿车,成为我市第一个拥有私家车的人。



1985年后,“作坊”的名字上不断变化。当年在市体改办的支持下,高钧记五金加工修配作坊更名,成立天宁工程塑料模具厂。1987年8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定条例》,天宁工程塑料模具厂更名,成立常州市高达实业有限公司,这是全省成立的第一家私营企业。1988年12月份,高达实业又成立了常州市第一家以私营企业为母体的合资企业——常州裕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8年,常州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更名为常州市高氏企业有限公司,并经营至今。



高钧创办的私营企工商局业只是常州民营经济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民营经济政策体系,常州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979年9月,全省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落户常州;1987年8月,高达实业有限公司——全省第一家私营企业在常州注册;1992年12月,全市私营企业1924户,占全省总户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999年,乡镇企业改制率达95%,“二次改制”后,全市私营企业突破1万家;2001年,我市私营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国有企业;20工商局02年6月,常茂生物成为全市首家民营办上市公司;2005年12月,中天钢铁成为全市首家百亿级民营企业;20在哪里07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有质量、有品牌、有内涵,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虽然常州的民营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和产业转型的大趋势下,常州的经济发展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城市的能级提升也需要民营经济加速转型。


常州自2005年开始连续实施两轮“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之后的几年中,民营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甚至更高。为了瞄准更高目标,2011年常州出台《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2011—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全市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规模水平、有效投入、节能降耗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常州虽然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和苏南模式发源地,但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几无顶尖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自2006年以来,常州连续15年开展“科技长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资本与创新项目“联姻”,想方设法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并通过多项重点工程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推动集团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兼并重组走裂变发展之路,扶持具有“专精新特”优势的企业,增强规模实力,成为行业小巨人;加快产业链建设,围绕打造智能电网、新材料、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链,汽车及新能源车辆、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五百亿级产业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转变经营模式,发挥“两化融合”对加快产业个体转型升级的强大推动力,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促进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坚持外向拓展,推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民营经济在外资、外贸、外经上取得较大突破。



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培育壮大。有效探索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壮大三大机制。加速培育创业型小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周到的“摇篮服务”,增加科技型办企业的孵化数量;催化企业壮大发展,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活动、高成长企业扶持计划、行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培育计划等一系列培育工作,帮助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



三是推动发展环境创新优化。探索长效发展机制,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探索科技创新成果与资本融合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重点创新区域;实施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个中心、八大平台”;大常州力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壮大融资性担保行业,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聚集发展,完善微小营业执照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83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踏上“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创新再出发是常州发展的唯一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将创新作为常州的“最核心战略”,持之以恒将创新打造为常州的“最硬核力量”,鼓足干劲将创新树立为常州的“最鲜明标识”。



要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带动社会全面创新。


要提高“创新密度”,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人才资源总量超185万人、科技型上市企业超100家,R&D投入占比达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5件。


要提高“创新力度”,“十四五”市区两级拿出400亿元科创资金,撬动1600亿元社会资本,五年形成2000亿元投资规模,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饱和式”投入,举非常之力、行非常之策。


要提高“创新浓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全社会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营造“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创新”的氛围。


在越来越浓厚的创新氛围中,民营企业必将成为常州创新转型的主力军。


企业是经济转型和创新的主体,而常州民营企业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实力担当”。


传统产业深化转型


2020年12月27日,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的“奥斯卡”。中天钢铁集团成为首家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的民营钢铁企业。



工业大奖的获得离不开中天钢铁对转型的高度重视。中天钢铁将人才战略规划和科研创新驱动、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拓展建立钢铁研究总院研究应用基地、企业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平台,连续3年科研投入超10亿元,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66件,先后研发“脉冲磁致振荡(PMO) 电磁搅拌(EMS)”连铸技术、采用电磁感应连铸中间包冶金技术、风电用轴承钢技术等一大批核心技术,填补国内、国际空白。



其次,中天钢铁深入推进“智慧工厂”布局,打造常州首家5G智能园区,充分运用“5G 工业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先后实施建设中天云商互联网客户服务平台、智慧安全平台、一键式自动化炼钢、连铸坯智能喷码机器人等一系列项目。未来在中天绿色精品钢基地,还营业执照将大规模配套智能集控中心、智能制造控制平台以及全系统应用高端工业机器人等,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望达2000吨/人/年以上,打造真正的智慧工厂。


创新明星持续发力


天合光能是常州在新兴产业中较早实现突破的企业之一。天合常州光能拥有国内首批通过认定的光伏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联合华为、阿里、牛津大学等共建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和能源物联网的全球引领者。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对创新的理解反映了当前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状态。他认为创新需要三个“力”,即洞察力、决断力与意志力。创新需要洞察力,意味着企业家需要敏锐地感受和洞察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创新需要决断力。企业家创业创新,往往就是在冒险,而创新的风险又跟收益成正比。创新需要作出取舍,并承担一切后果,要敢于投入、敢于冒险,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搞不了创新。



创新需要意志力。天合光能20次打破光伏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的世界纪录,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这些成绩,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与失败后才取得的。


新兴企业的成功不是依靠幸运女神的光顾,而是依靠对创新的孜孜以求。中简科技、瑞声光电等一大批深耕新兴产业的常州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它们推动着常州经济的迅速转型。


新型领域明显突破


时代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常州经济转型的方向。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方向,数字经济也将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常州高新区通过深入推进以华为云为首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投运,进一步加速企个体业触网上云,做好区内“企业上云”推广,建立高端制造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助力近400家企业上云,其中包括星宇车灯模具管理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智慧工厂标杆项目20个。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常州高新区“三新”经济发展之核,先后孵化培育了爱尔威、化龙巷、赞奇科技等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形成了以数字工业、数字医疗、数字金融、数字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许多传统企业不断谋求转型。常州不少企业已经取得了数字化融合的初步进展。常州八益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有通信、核电、石化和新能源电缆4个业务板块。2019年以来,该公司加速调整市场开发方向,为5G建设专门研发新增了5个规格的通信电缆,同时改良升级了原有的15个规格,主动配套5G建设。



目前,有90%以上的业务服务于新基建项目。温康纳(常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自动化板材加工机械行业“隐形冠军”——德国温康纳控股公司在境外设立的第一家子公司。它通过进行IT和智能化建设,整合了ERP、BIM等多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整体信息化应用管理的技术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超越了德国总部,成为“数字化标杆工厂”。江苏立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工业固废管家管理平台,对生产企业的每批固废的成本、运输、处置进行全流程的信息实时监控,一旦发生污染泄漏等意外事故,可第一时间进行追溯。众多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创新为数字化和常州制造业的充分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踏上新征程,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常州的经济必须深刻转型,常州的民营企业作为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主体,也必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