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一位古稀老人半个世纪的税“物”情

用情服务纳税业户,用心维护市场健康

亿万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顶梁柱”、是增长的“发动机”,确保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实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系经济社会大局。

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心一意为亿万市场主体服务的税费改革道路上,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用他半个多世纪对税务“老物件”的痴迷,讲述着济南税务人服务市场主体的敬业故事。

◆征税靠执着

跟着业户赶大集 挨家挨户上门收

“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5月27日,伴随着清晰的珠算口诀,一把暗红色的檀木算盘上,一只苍老的手正灵活地拨弄着算盘珠。“一把算盘、一辆自行车,这是我们当年税收专管员的标准配置。”77岁的赵致平曾是一名税收专管员(以下简称“专管员”),除了这把算盘,50多年来,他还收藏着刻印钢板、复印纸、蜡纸、铅笔头等。从这些年代久远的老物件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的税务情怀。

年逾古稀的赵致平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是济南市市中区税务局退休干部,还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济南话发音人。

“刚参加工作那年,一人发一个草绿色帆布包,用来装算盘、账册,天天背着它去跟小商小贩打交道。用的时间长了,帆布包磨出了窟窿,就补了再用,用破了再补,直到1970年发了个胶皮提兜。每个股只有一辆旧自行车,谁出去的远谁骑。一个专管员发一顶草帽,负责收房地产税的专管员每人还发了一把黄色的桐油布雨伞,用来防晒防雨。”拿起那把檀木算盘,赵致平拨弄着算盘珠,回忆起刚工作时的经历。

那时候催缴税款,专管员白天都是跟着业户赶集去摊子上收,晚上就挨家挨户地上门收。有的业户“赶四集”(集贸市场轮流转),长期欠税不缴,赵致平就跟着业户赶“四集”——王舍人庄大集、大金庄大集、泺口集等,都赶遍了。

在摊子前看着业户卖东西,直到业户卖出钱来,拿到税款再走。“有个业户每月应缴税款3.03元,每次只给1元钱,每个月得跑三四趟。也有个别业户不照面,就多跑几趟去收税。”赵致平回忆,经常碰到忽然下大雨,来不及躲,他只能脱了鞋袜,光着脚、夹着收税包,连跑带窜找地方躲雨。“等雨小了,再赶回局里,把一天的税款按票面额分别点好,再填写完‘各项税收交款书’,呼呼地跑着往银行里送,怕去晚了银行下班交不上款。交完了款,一天的任务才算完成。”

◆定税有诀窍

跟着业户熬通宵 给豆腐脑算“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税收资源匮乏,国家对个体商户的税收征管采取定期定额、查账征收的征管办法。对定期定额户,采取业户申报、小组评议、大组平衡、税局核定的方式定税。这类业户占整个业户的80%以上,户数多、流动性强,这给定税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赵致平说,“给这类业户定税,必须准确摸清他们的经营情况,确定其应纳税额,既不多收,也不漏收。”

赵致平记得很清楚,为了给卖豆腐脑的业户确定应纳税额,他和同事曾经到商户家里“蹲点”观察。“从泡豆子开始,一直跟到第二天中午卖完豆腐脑。”这样一趟下来,卖豆腐脑一次要泡多少斤豆子,一斤豆子能出几碗豆腐脑,需要韭花、麻汁、大蒜等多少辅料……通过这一夜加半天的“蹲点”,他们对业户的营业额、成本、利润,就都心中有数了,再按照税率一算,应纳税额就出来了。“就在那时,我知道了一斤豆子能出14碗豆腐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在定税过程中,有一项重要工作是评税。“在那个年代,根据业户的实际情况,评税一般安排在晚上进行。”一个管段少则百十户,多则200余户,“想按点凑齐人太难,通知晚上六点半开评税大会,人到齐经常是九点多。”究其原因,赵致平说,“个体商户做买卖流动性强,等到收摊回家吃完饭,拎着杌子、马扎子来开会,就到了八九点钟了。”

如何让业户心服口服?专管员要拿出事先调查、掌握的确凿证据,提供精准服务。有实在缴不起税的业户,就给予减、免、缓的照顾。“全部定完税,天就开始放亮了。”

◆税务大变迁

从算盘、铅笔头到网上、微信办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烧炉子取暖、扇扇子降温,印制文件全靠油印和复写。因为上学时练就一手好字,无论是股里还是局里遇到油印汇报材料、总结材料、领导讲话等,从起草材料到刻字油印,一般是由赵致平来完成。由于长时间刻钢板,他的右手食指和中指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采访的间隙,赵致平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住地抚摸心爱的檀木算盘。“现在时兴网上办税、微信办税,纳税人在家里就可以缴税,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上门收税了。算盘这东西,早已被电脑、网络所代替,真是日新月异啊。”

除了算盘,赵致平还收藏着当时税务工作必备的工具——刻印钢板、刻字铁笔、蜡纸、复写纸、铅笔头,以及当年油印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

“那时哪有空调暖气,取暖靠烧‘憋来气’炉子,降温全靠使劲扇扇子。”赵致平回忆。在钢笔、圆珠笔都很稀缺的年代,铅笔能顶得上圆珠笔,用它填写“各项税收缴款书”很清楚。“铅笔不能随便领用,用完一支后,要拿着用剩下的铅笔头去内勤那里换新的”。

翻着记者打印的采访提纲,赵致平感叹,“和现在比起来,那时印制文件的方式就太‘土’了!”当时一般机关单位都还没有铅字打印机,印制文件都是采用油印和复写两种办法。印制的文件少时,就用复写纸,一次最多能复写五份,第六份就不清晰了。文件多时,就用钢板刻字油印。

说着,赵致平拿出当年亲手刻印的几份材料,那一手规规矩矩的“钢板字”,令人赞叹。这是老一辈税务人的绝活,其背后是无数税务人对税务工作的热爱和敬业。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记者 赵婉莹

通讯员 朱仲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