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上海一九四三资源(《上海一九四三》)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翻开了贸易大国的新篇章。


同年,22岁的台湾小天王周杰伦发行第二张个人专辑《范特西》,反映逃难老兵外滩追忆的《上海一九四三》被收录,歌词满溢市井温情,未提一句炮火硝烟。


1943年的上海,已是远东第一国际大都市,是沦陷的“东方巴黎”;再回溯100年,这里仍是一座安详的渔港小镇。


贸易的惊涛,早在一八四三,就选择了上海。


1.开埠惊人 1843-1894

1843年,按照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此前,自1757年清朝宣布广州为对外贸易唯一口岸起,一口通商已在广州持续了近百年。


彼时的清政府,秉承的是“华夷之辨”与“怀柔远人”方针指导下的朝贡体制,对外贸易更像是对外邦的怜悯施舍。但限于广州一隅的商业活动,根本无法满足工业革命后欧美膨胀的对华贸易需求。鸦片走私的暴利,直接导致了英国率先出手,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大清国门。


地处世代富庶、水网密布的长三角,上海在开埠前便有长期的沿海贸易经验,加之清代前期有所发展的对日与南洋贸易,开埠后的上海开始迅速崭露头角。


相较于税负繁重且排外气息浓厚的广州,上海不仅距苏南、浙北两大中国最主要生丝产地较近,更与浙江、江西等茶叶产区相邻,因此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最重要的两项商品上占据地利。开埠初期,上海生丝出口价即比广州低了35%,茶叶价格也较广州便宜20%;对洋商相对包容接纳的民风,也使买办制度逐渐兴起,为洋商在沪贸易提供了额外便利。


19世纪50年代初,伴随上海成为中国丝茶出口前线,鸦片走私也闻风而至,上海用时不到10年便取代广州,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新重心。




资料来源: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1卷(1843-1894),创见研究院




资源来源: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1卷(1843-1894),创见研究院


19世纪5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客观上进一步催化了上海开埠后的贸易崛起:小刀会起义后,列强借助上海短暂的无政府状态,胁迫清政府改组海关,将上海对外贸易完全条约化;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江南家庭纷纷携带财物涌入上海避难,也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人口与物质基础。


此外,列强为了更便捷地在清廷与太平天国之间观察斡旋,也将外交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作为《天津条约》后列强深入长江腹地的要道与中国内外贸的契合点,上海在短时间内崛起为对外贸易中心,以上海为核心的中国近代外贸体制渐露端倪。


19世纪60年代,华北沿海口岸、长江口岸继五口之后相继对外开放,上海成为承接长江流内外贸易的枢纽;同期,日本对外开放,上海与日本间转口贸易逐渐开展。伴随贸易量的急剧放大,包括航运、金融与保险业的上海的外贸辅助行业发展——1865年,汇丰银行入驻上海,通过同传统金融机构钱庄与买办的积极合作,继续助力上海贸易增长。


在与洋商日益加深的合作过程中,华商中的有识之士萌发“商战”思想,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华商的“领地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在不平等条约的制约下与洋商顽强竞争,民族工业的种子就此埋下。


19世纪后期,上海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牢牢占据中国半壁江山。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长江流域贸易潜力的释放,丝茶虽仍为最大宗出口品,但以豆类、猪鬃为代表的杂货出口项目开始出现在出口表单;而在进口领域,棉纺织品超越鸦片成为最重要进口商品,鸦片的式微也使中国进口贸易结构趋于正常,不到1%的机器进口额首次出现,也反映了洋务运动背景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践。




资料来源:《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册,创见研究院




2. 东方巴黎 1895-1936

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以日本为首的列强攫取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一方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巨额贸易逆差开始出现,并伴随整个20世纪上半叶;另一方面,列强大兴工厂铁路,客观上为上海的工业化与贸易进程提供了重要助力。




资料来源:《清国之贸易》,《奉天劝业报》1910年第4期,创见研究院


1895-1913年,在全国开办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工厂共91家,其中上海独占43家。最先在棉纺织业的激烈竞争开始迅速扩展,美资美孚石油制罐厂、法商电车电灯公司与日商上海油脂株式会社等接连在上海成立。


同期,民族资本设厂限制取消,民族工业的活力首先在上海释放,初期主要集中在与民众吃穿住行直接相关的轻工业领域,第一批“进口替代”的国货品牌开始涌现:


1898年创立的香港广生行(今上海家化)于1903年登陆沪上,旗下“双妹”牌化妆品通过深入人心的广告宣传与过硬的产品质量打开销路,并凭借主打产品“粉嫩膏”在1915年的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一向严苛的巴黎时尚界都用“VIVE(极致)”形容其出品之精良。







1913年,上海国外进口机械总值仅占进口总值1.4%,到1936年已占6.4%,煤油进口更是早在1892-1901年期间就增加了3倍。伴随西洋机械的轰鸣,民族机械制造业与化工业也不甘落后。1916年,上海华生电器制造厂设立,1924年即拥有冲床逾百台,1929年电扇年产能力达3万台。1931年,华生电扇市场份额迅速攀升,使美国“奇异”电扇在华销量节节败退,最终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1927年,正泰橡胶厂成立,作为民族橡胶工业创立最早的企业之一,正泰橡胶厂先后推出了“回力球鞋”与“回力”牌汽车轮胎,“回力胶底”成为了一代人新潮耐用的回忆,至今仍能以经典的白红/白蓝设计,代表“国潮”走向世界。







从开埠前50万人的渔港小镇,到世界瞩目的“东方巴黎”,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半殖民地化背景下开放有序的适应能力,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成为集中贸易、金融、工业与文化中心为一体的远东第一大都市。


3. 孤岛求生 1937-1948

1936年,中国贸易总额为16.5亿元,上海即占9.2亿。抗日战争爆发后,八一三淞沪抗战使上海步入全面萧条,仅剩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尚未沦为战场,“孤岛”贸易开始形成。1938年,上海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降至不足30%。




资料来源:樊卫国:《近代上海进出口贸易在全国中的比重》,《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创见研究




但在华南战事爆发,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原先前往南方避难的商业活动退无可退,又部分重返上海。1939年欧战爆发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人口资金剧增、战后工业发展与外汇紧缩的三重背景下,“孤岛”贸易甚至一度出现畸形繁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驻沪日军开进租界,具有浓重战时经济色彩的贸易“孤岛”宣告沉没。1938-1941年“孤岛”存续期间,上海的华商工厂利用洋商撤离以及欧战外需趁势崛起,持续向南洋与香港的爱国华侨输出轻工业品,直至1941年底,华商工厂数目超三百家,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超10万人;即使是在1941年末-1946年的贸易封锁期间,民族工业在上海仍有发展,冠生园“大白兔”奶糖的前身“米老鼠”奶糖,正是在1943年研制问世。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战时贸易统制政策得到了延续,利用进口配额、汇率以及货币手段控制对外贸易,官僚资本与民营资本之间的矛盾开始取代此前华商与洋商的矛盾。至金圆券政策出台,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之时,上海占全国进出口份额一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4. 统制年代 1949-1977

新中国建立后,对外贸易适应于“一边倒”外交战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需求,开始实行集中统一的统制贸易。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进出口贸易完全由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及其分支公司垄断经营,上海进出口配额自此遭到严格限制。




资料来源:《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创见研究院




1953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了对私营商业社会注意改造的步伐。至1956年,上海零售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实现,国营商业在批发商也中也获得了百分之百的经营权。


资料来源:《上海通志》,第十五卷经济综述,创见研究院




资料来源:《上海通志》,第十五卷经济综述,创见研究院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以来上海在旧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有商品流通体制被打破,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随之建立。但上海在全国工业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的同时,第三产业与贸易业的活力也在不断下降,城市商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衰退。




资料来源:《上海通志》,第十五卷经济综述,创见研究院




5. 改革焕新 1978-至今

1978年,上海等来了改革开放的久旱甘霖,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上海的商业生态开始重焕生机。


1990年,中央宣布浦东开放,上海的开放程度再上台阶。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上海按照“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发展战略的要求,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全面自负盈亏,并在着重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不断改善进出口出口结构。


1999年,上海出口的机电产品比例已由12.27%上升至43.75%,而在进口商品中,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组件也成为最重要产品,加工贸易与制造业的崛起一目了然。进入21世纪,上海凭借入世契机,大力吸引外商来沪投资,民营外贸企业也取得长足发展。


上海与贸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到2013年上海自贸区建立,再到2018年首届进博会的召开,上海城市荣光的背后见证,是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贸易变迁。这座距离伦敦与纽约几乎巧等的天命之城,正在国际贸易中心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不是开创,而是复兴。


参考资料:


[1]. 上海近现代对外贸易史纲,夏斯云 张国义 瞿海涛 吕佳航,2015年


[2]. 走向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张泓铭 尤安山等,2011年


[3]. 中国对外贸易史,孙玉琴,2008年


[4]. 上海洋商史1843-1956,王垂芳,2007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