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元阳县把就劳务业扶贫作为提升脱贫后劲、攻克贫困堡垒的有力抓手,成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通过“四个组织起来”工作法,切实帮助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把党员干部组织起来,网格化摸排送岗到人
截至4月底,全县共推荐就业岗位12.3保障万个,印发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一封信》、《告知书》、元阳政策宣传单、宣传挂历等11万份。
僮建飞现在在广东一家生产手机配件的公司务工就业,月薪3500元左右,这几年他在外务工存了五六万,回家盖了一栋漂漂亮亮的房子,实现了守着荒地一贫如洗到外出务工率先脱贫的华丽蜕变。
把行业部门组织起来,全程化服务送人到岗
来自元阳县马街乡水井村的村民施里文在县人社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完成了排队填表、量体温、办理健康证明等一系列的手续。
“医护人员为我量了体温,告诉我疫情防护知识,工作人员又给我配发了口罩、食品和水劳务,让我安心返岗。”施里文春节之前是在广东省一家公司从事广告纸生产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今年准备继续到广东省打工。
为减少交叉感染,防止疫情传播扩散。有元阳县把各行业部门组织起来,合力开展“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全力做好务工人员包车运输保障工作。县人社局根据党建筑员干部摸排上来的农民工就业意向进行梳理,建立务工人员信息库,并与用工企业和当地人社部门对接联系优质岗位。县卫建局为务工人员健康证明办理“开路灯”,提供免费体温测量、场所消杀等服务。县交通局超前谋划,设计路线,组织具备资质的客运企业为集中出行、方向一致的农元阳民工提供“点对点”包车运输。每辆车上安排随行护送人员,指定一名车长、一名副车长,全程提供体温测量、饮食采买等服务,务工人员出了家门就上车门、下了车门就进厂分包门。
“跨区域包车避免了疫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人员接触频率极大减少,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和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县交通运输局道路运输管理局稽查队队长李修旺说。复工复产以来,该县已组织包车输送办理农民工3公司0批156车次5260余人,补助省外包车费用110万元。
把劳务公司组织起来,精准化培训稳定就业
走进元阳县电商产业园的红河州尼农门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标语格外显眼。
“仅2020年,我们已经组织输出5000多人了,他们的月工资在3500元到6000元不等。”尼农门公司总经理张公司正华说。让农民工“出的去”还要“稳得住”一直是他在努力做的事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输出农民工前,尼农门公司会对他办理们进行培训,既开展普通话、英文字母、卫生习惯等普训,也开展企业规章制度、当地风俗习惯等特训,尽可能让务工者符合企业需求,出门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稳岗。
农村剩余劳动力用不好是包袱,用好了就是财富。元阳县把劳务公司组织起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实行“菜单式”培训,“订单式”输出。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230596人,已转移就业142120人,转移率61.6%,外出务工工资收入已占到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同时,元阳县探索建立“一金三保”劳务输出模式,即整合涉农产业扶持资金,建立劳务合作金建筑,通过与信誉高、实力强、资源广的劳务中介公司开展劳务合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创收。
自开展‘一金三保’模式以来,该县已向广东、浙江、江西组织了劳务输出总计36769余人,每人每月可以获得工资5000元至6000元,27个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增收。
把务工群众组织起来,分层化资质安置实现增收
“带上父亲外出务工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分包可以增长见识,在外我们相互也可以有个照应,并且资质有政府专车接送,出行很方便,太感谢政府了。”在元阳县农民工返岗就业欢送会现场,今年23岁的张卫东带着56岁父亲张福生一起准备前往广东打工。
由于年龄、学历、身体等各方面原因,上了年纪还保障能像张福生一样外出务工的农民并不多。因此,元阳县在做好县外省外务工群众输送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发县内乡村旅游、重大项目工程、就业扶贫车间、乡村公共服务等岗位,安置对无法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口52432人,实现了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元阳县新街镇哨普村的建档立卡户李牛嘎就通过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我们村共有3个保洁员,我们分工合作,我负责清扫2条街道,一天扫一次,范围不大,每个月有500元工资收入”。李牛嘎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针对外出务工群众稳定难、维权难、融入难等问题,元阳县在昆山、惠州、东莞等6个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地方成立综合服务站,为务工者提供心理辅导、看病买药、维权救助等帮助。
云南网通讯员 邓绍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