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配套细则“靴子落地”,敲定申请门槛、限制租金涨幅。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纷纷为政策的及时和精准点赞,并积极建言献策,希望非居住房屋改建的配套细则也能“跑步”出台,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保租房领域。
去年11月,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概念在上海诞生还不到两个月,已然成为委员提案中的热词。市政协委员、易居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丁祖昱就保租房提交了一份18页的提案。
丁祖昱说,新出台的配套细则明确保租房调价年增幅不高于5%,申请对象为在上海合法就业且住房困难人群,这些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职住平衡、供需适配的问题,提供发展保租房的“上海样本”,在全国具有创新示范作用。
针对上海要在“十四五”期间新增47万套(间)保租房的目标,丁祖昱委员在市场化产品进纳管、产业园区配建房源、“非改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陈永亮之前在提案中写到的保租房的房型配比等建议,在此次配套细则中都已有所体现。
陈永亮委员希望,非居住房屋改建的配套细则也能“跑步”出台,“相关的一些企业都在等待这个实施细则的出台,不然的话现在保租房建设第一个就会面临立项难的问题。”
在这些相关提案中,委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要鼓励民营企业加入。市政协委员朱国建认为,保租房的开发建设具有投入高、收益率较低、资金回笼慢等特点,要通过充分的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比如,建立保租房专项基金。真正实现多主体、多渠道供给,形成一个有生命力、可持续的租赁住房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