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安徽矿产资源税(安徽矿产资源税率)

原标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支撑安徽新时期生态环境管理


摘要: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查明了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掌握了以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和治理工作的成效与不足,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趋势分析以及治理区划分,提出了防治对策和建议,有效支撑了安徽省新时期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1.项目概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原国土资源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安徽省原国土资源厅、经化委、财政厅、环保厅、能源局联合制定了《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2016—2025年)》。主要任务中提出:全面开展以县(区)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系统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掌握已实施治理工程项目情况、治理恢复成效及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状况,提出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对策建议,为新时期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3月,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正式下达了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由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承担。工作周期为2017年4月—12月。


2.成果简介


(1)全面摸清了矿产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厘清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责任主体。全省已发现矿产158种(含亚种),查明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1437处(不含共、伴生矿产地780处),矿产资源基本特点是矿种多,大矿富矿少,主要矿产分布呈现“北煤、中铜铁,南钨”的格局,煤、铁、铜、硫铁矿、石灰石、石膏等构成本省矿产资源的主体,凹凸棒石黏土、膨润土、方解石、明矾石为本省特色矿种,已开发利用固体矿产76种(含亚种),得到开发的矿产地达78.3%。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各类矿山4315个,其中生产(含停产、在建)矿山1487个、非生产(含废弃、关闭、闭坑)矿山2828个(表1);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矿山2050个,以企业为责任主体的矿山2265个。


表1 安徽省矿山分布情况 单位:个



(2)详细查明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和规模,进一步认识了其影响程度和危害性。全省矿业活动共压占损毁土地面积828.68km2,其中生产(含停产、在建)矿山压占损毁土地面积608.07km2;非生产矿山(含废弃、关闭和闭坑矿山)压占损毁土地面积220.61km2,压占损毁的土地类型主要是耕地和林地。采矿活动共引发采空塌陷121处,塌陷面积达478.45km2,主要发生在皖北煤炭开采区,以大中型规模为主,最大塌陷深度超过22m;岩溶塌陷25处,主要发生在铜陵、淮南、安庆等矿区,均为小型规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60余起,主要发生在皖南一带及巢湖、滁州等露天开采矿区,以小型规模为主;矿井排水年产生量约10880万t,以煤炭矿山和金属矿山抽排的矿坑水居多,部分矿区由于长期抽排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较大范围的疏干漏斗区;矿山固废年产生量约4800万t,历年累计积存量约55460万t,主要是煤矸石和金属尾矿。


(3)基本理清了以往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情况,总结了其治理恢复成效与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先后实施各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项目1500余个,治理恢复土地面积约10150hm2,主要措施是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采煤塌陷土地复垦、采矿废弃地整治以及“三线三边”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通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有效消除了重大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和重要交通干线、城市周边矿山环境视觉污染,恢复了大量采矿废弃地的再利用,改善了矿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获得了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4)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治理区划,强化了成果服务于政府和社会的功能。依据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结果,结合区域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害程度等,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并划分出淮北煤田、淮南煤田、合肥环巢湖、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和灵璧-泗县、怀远-凤阳、巢湖-全椒、宣城等7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图1),同时结合现有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基础、矿业开发利用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等因素,进一步指明了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和次重点治理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图1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区图


3.成果意义


本次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属历次调查工作以来最全面、精度最高的一次,调查成果充分反映了当前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恢复的最新状况,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矿山生态环境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夏继忠供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