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支付结算办法ppt(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思维导图知识点)


“网联”来了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内容显示,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通知》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所谓“网联”平台,全称叫“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其平台由 “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简称“网联”公司)运营。“网联”的主要职能是为类似于支付宝、财付通等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统一的清算平台。


在“网联”平台出现之前,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间结算采取的是直连模式。通俗地讲,所谓“直连”,就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家一家直接与各银行签订协议、对接标准,进行线上支付业务结算。


但这种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信息流、资金流都掌握在支付机构手中,使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有了网联之后,所有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线上支付的相关数据都记录在网联,央行通过网联就可以掌握资金交易数据,从而履行监督职责。


值的注意的是,在《通知》下发前两天,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公司)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整,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


在股权结构的设计上,央行等国家金融机构累计持股37%,具有相对的控股权,剩余的股权由其他3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持有。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含“微信支付”)股份相同,均为9.61%,京东旗下网银在线为4.71%。此外,中国电信、百度、万达、平安、顺丰旗下的支付平台也占一席之地。


网联平台已开始试运行


去年10月下旬,央行正式发文批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筹备网联的建设,要求各支付机构按照“共建、共有、共享”原则共同发起建设支付清算平台。今年3月31日,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


有媒体报道,不同于银联筹建之初所经历的探路过程,网联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除了作为网联股东发起人拿出真金白银入股外,也贡献了技术和人力。在将近200人的网联团队中,近四分之三是从各家支付机构借调来的,每家轮流借调技术人员10到20人支持网联,分别来自上海、杭州、深圳、南京、成都等地,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此外,在2016年11月通过技术方案评审后,12家支付机构贡献了20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财付通还分享了来自其股东方腾讯的核心技术。


据了解,目前网联采用三地(北京、上海、深圳)六中心的分布式架构,即每个地方有两个中心机房。网联试运行期起步的容量是每秒钟处理交易1200笔,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峰值期的目标是达到每秒18万笔。由于采取的是分布式技术,网联未来的容量还具备水平扩展能力,以解决不断增长的在线支付吞吐量。


截至6月30日,已有中行、建行、工行、交行、招商、平安、中信、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华夏银行等12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接入网联。上述接入银行所覆盖的个人银行账户数量,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而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自6月30日起,网联平台开始转接清算一般用户实际交易场景的网络支付业务。


7月19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举行网联平台接入培训工作,70余家中小银行机构参与。支付清算协会称,网联平台预计到2017年年底接入银行数量超过200家,覆盖市场大部分银行机构。


支付将更安全


“网联”的运行,将给整个网络支付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其中,支付宝、财付通这两大巨头将受到一定的冲击。


艾瑞咨询发布2017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数据显示,支付宝市场份额达到54%,而腾讯旗下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市场份额为40%,两者共占据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据了解,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直连的平均费率通常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四左右,大型支付机构的议价能力更强,小型支付机构则相对弱势;统一清算平台后,中小支付公司不用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连接商业银行,就成本节约而言,网联的出现可以为中小型支付机构带来更多的好处。


更直接的影响是,央行为了确保消费者资金安全,将加强对客户备付金的管理,大型支付机构的利润水平会下降。


平时消费者网购支付货款,这笔钱在确认收货之前,会一直存放在支付机构的账户上,这就是所谓的客户备付金。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按照规定,备付金中50%以上必须存在银行。现在支付机构都有多个备付金账户,平均每家支付机构开立13个,最多的开立账户达70个。这部分巨额的沉淀资金是有利息收入的,大约占支付机构总收入的11%。


年初,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支付机构先把20%的备付金存到央行,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央行还明确:“不应向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


网联成立后,客户备付金统一上缴央行管理的步伐很可能会加快。没有了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支付宝、财付通的日子就没以前那么滋润了。


此外,网联带来的另一行业变革是全方位的监管。


过去的直连模式存在众多弊端。


一是支付机构需要接入不同的银行接口,需要跟不同的银行去谈判,甚至存在一家银行的多家分行给同一家支付机构开接口,标准不一,效率也很低。


二是一些大的支付机构实际上从事了跨行转接清算的工作,而清算是央行或者央行特许的清算机构才能行使的权利。


三是可能存在备付金被挪用的问题。


四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清算平台”,央行无法针对互联网支付领域实施有效的监管,个别小型支付平台为了牟利对网络赌球资金、黄色网站资金、非法投资平台的资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支付机构通过统一平台接入和清算,将有助于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大中小机构将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对于监管来说,网联的出现,可以更加全面完整地对第三方支付业务进行监管,降低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董希淼表示。


他还指出:“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存在利用监管漏洞套利的行为,甚至有挪用客户备付金的现象,而网联上线意味着第三方支付的各种套利交易将终结。”


对消费者影响不大


对于消费者来说,“网联”上线会不会增加消费成本呢?


一般来说,清算机构本身并不直接跟消费者发生联系,当商户选择了便捷的网络支付手段后,可以促进产生更多的交易,所以理应承担相关的通道成本。现实生活中,商户也很难转嫁其成本,如果商家因为“网联”而加价,消费者完全可以使用现金支付。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团队分析师王剑也表示:“网联的设立,背后是清算体系的变革,对支付业务的前端使用没有影响,不会改变用户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若系统设计得当,性能良好,也不会影响用户体验。”


此外,对于商户而言,由于竞争的充分,将从中获益。


网联来了,统一标准、统一费用,有利于降低整个互联网支付领域的运营成本和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把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拉到同一起跑线,有助于实现市场有序竞争,在这种有序竞争格局下,商户无疑也将受益。


至于网联的费率问题,目前虽然还没有确定,但一位央行人士在接受财新网采访时曾表态:“初期不考虑赚钱,以保本微利为目标。”


据悉,目前首先接入网联的支付产品是网络快捷支付,这也是最活跃的、交易量最大的支付业务。未来,支付机构是否愿意把全部业务量都陆续切过来,将取决于网联的服务效率、运营性能和定价机制。


该央行人士还透露,此次网联的费率价格(即线上支付的费率价格)仍是按市场化定价,定价原则是“不能比以往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的费率高”。目前线下收单是按交易金额由发卡行、收单方和银联分成;此次网联的结算规则将根据每笔交易成本,只向支付机构收取转接清算服务费,按交易笔数收取。


链接:


何为“支付清算”业务?


支付清算业务是指机构对交易类型、收付银行账户进行分类汇总、计算结算金额并最终完成资金拨付的全过程。


举例来说,消费者持招行信用卡,到开通工行账户的商户处消费,中间的清算机构为中国银联。消费者刷卡后,工行通过银联请求招行付款,银联负责核对交易信息、将扣款指令传递给招行。招行同意后,银联再把信息反馈给工行,完成之后输密码、签单。此时资金还在银联这里,它会在第二个工作日将其拨付给收款方。


在互联网支付时代,接入网联之前,不少中型和大型支付机构都采用与银行直连的模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部分支付机构相当于变相承担了清算的职能,但实质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并不具备清算资质。网联的诞生和运营,正是为了规避此类打擦边球的现象。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电子支付交易额3倍于银行卡交易额;其中,支付宝、微信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经手的交易额就接近100万亿元,是银行卡消费的两倍。


短评:


“清算平台”打破垄断


文/ 本刊记者刘畅


“网联”的出现其最大意义是打破清算平台的垄断局面。


网联与银联都具备清算的资质,虽然银联主要布局在线下,但目前也涉及了线上的清算业务。同时,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巨头大力推进无现金化交易,未来移动支付线上线下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因此,未来网联、银联二者业务重叠部分也将变得更大。


今年7月20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话称:“全球三大银行卡组织 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正准备提交材料,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支付清算牌照。”这意味着,今后除了网联、银联,还会有国际巨头在中国开展“支付清算”业务。


以上事例表明,在中国“清算平台”由一家垄断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理财周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