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清末外国银行开户(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银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钱庄和票号都等同于今天的银行,做的就是存款、贷款的业务,吃的就是存款的利差。


这种认识,可谓大错特错。


因为无论钱庄也好,票号也好,都不指着贷款的利息吃饭。


先来说钱庄,其诞生是在明朝,也叫钱店、钱铺、钱肆的,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货币的复杂性,明朝先用宝钞和铜钱,后来白银大兴,也与铜钱兼用,民间生活多用铜钱,就涉及到兑换的一系列问题。



等到了清朝,先是白银与铜钱杂用,后来又多了海外流入的银元,再之后铜圆、纸钞也开始流通,成色、版别、折价、鉴定、公估、兑换行情及地区差价等等都需要专业知识介入,同时也就给操持“钱生钱”的行业极大的套利空间。


等到了胡雪岩开钱庄的时代,老百姓和小商人日常的金融需求,如银钱兑换、票据贴现、买卖金银等等,都可以在“钱庄”得到满足,企业账户的转账收付也可以通过钱庄完成。


当然,这玩意儿也是一步步进化的,保留至今的宁波钱业会馆碑文记载:


吾闻之故老,当乘前清之咸丰之季,滇铜道阻,东南患钱荒,甬市尤甚。市中流转之钱庄大减,民生日困,汹汹谋为乱,有谋以善其后者。法令若干家,互通声气,掌银钱出入之成群,商各以计簿书所出入。出界某庄,入由某庄,就钱庄中汇寄之。明日,各庄互一纸,交相稽核。


翻译过来就是,到了咸丰年间,云南的铜钱来不了,宁波市面上现金缺乏,钱庄同业行会就搞了创新,每年正月二十八,各钱庄客户到“开户行”领取“过账簿”(类似于今天的存折),格式是“上付下收”。


每一笔交易完毕,付款户要把钱数写在上方,写明开户钱庄并盖印,收款户则把收到钱数写于账簿下方,一样写明开户钱庄并盖印,每天下午4点,双方将各自“过账簿”送开户钱庄,各钱庄将交易记录在另一份“摘草簿”。


第二天早上,各钱庄代表在“值日”处汇集,逐项清算核实,俗称“对家头”,程序完毕后,过出钱庄开出“划单”将款项划入过入钱庄。



这套办法施行之后,在宁波城里,大部分商家应该算是进入了“无现金交易”的时代,可谓非常便利,不过对于内贸、外贸都发达几倍的大上海口岸,恐怕就有些呆板。


所以,当时上海流行钱庄的“庄票”代用现金,即:


钱庄因放款之关系,或商家之请求,所发出之无记名式,付款于持票人之票据也,用于代替现款,与银行界开出本票性质相同。


针对这种庄票流行的环境,在1890年之前,上海钱庄业普遍采取的是“划”和解现的方式,就是同业间把应收应付的账目彼此相抵,方法也很原始,由各庄“汇银子的”(职位)夹着账簿在街上等别家“汇银子的”,现场轧汇,碰不上当天的账就平不了。


办法看起来是有些笨,但考虑到上海滩有几十、上百家钱庄、外资银行,各自分处不同的商圈,彼此竞争你死我活,客观上就很难像宁波钱业那样,以旧式行会为核心建立章程,采取这样退而求其次的方式,终究比现金方便。


据《上海钱庄史料》作者的估计,钱庄发出的庄票,年约80万枚(平均每家出票1万张),每个钱庄每年发出票面金额最少也有1500万两,最多则达3500万两,平均约2000万两左右,总面额约为16—17亿两白银。


要知道,大清朝接近灭亡时,全中国所有中国银元、外国银元、银两、铜钱、铜圆、中国纸币、外国钞票加在一起,折银才15亿两,这个数字已经比1851—1860年间货币流通量增加了的3.46倍(燕红忠:《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刊于《金融研究》),换句话说,50年前整个清朝的货币流通量也才5亿两白银左右。


换句话说,仅上海一地钱庄开出的庄票,要实打实地兑现,就得把全中国的现金都砸过去,可能还不够。


肯定不可能,这只能说明钱庄的庄票加了巨大的“杠杆”,而且还是经济发展逼迫不得不加的杠杆。


事实也是如此,上海的《字林沪报》如此描述1883年金融危机前后的钱庄:


故资本不过数万金之庄,而放账竟多至数百万。(《论钱市之衰》,《字林沪报》1884年2月9日)


这里的放账不是贷款,而是包括庄票、钱票的众多银钱买卖。



清代北京东四牌楼“源茂涌钱店”钱庄叁吊、伍吊钱票各一枚,这个鬼画符一样的东西,为的是防伪


钱票,其实也就是小面额的庄票,本质没什么不同,不过使用更加广泛,毕竟铜钱实在太麻烦,一串钱就是几斤重,还不如干脆弄张纸来得方便。


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方便和广泛性,当金融风险出现时,影响才足够疯狂和剧烈,当1883年中国第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与另一家德馨钱庄先后破产,杭州城中的景象就变成了这样:


上城之各衣庄、绸庄及皮货庄,本月以来门常如水,略有零星交易,以敷火食尚且不足。各处行栈店铺往来皆须现洋,概不用票。武林门外之各米行已停斛两日矣,城东各丝行皆已停秤不收,且闻下城之箔业亦将停歇……至机坊一业……今则几乎十叩柴扉九不开矣。总之,城中各业无处不紧。(《申报》1883年12月15日)


消费行业停摆、生产行业停摆、贸易行业停摆,真正的百业萧条,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钱庄经营的高风险模式,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它那一点点资本金和所谓的东家无限责任的赔偿,根本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当存户都来挤兑取款的时候,神仙也难救。


这一点上,现代的商业银行要考虑得多得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