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步行过天桥并不是什么劳神的事儿,可是对于老人、残疾人、病人来说,如果天桥没有设电梯,登台阶这段路就显得特别漫长,甚至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93岁的宋阿婆正在艰难地爬天桥阶梯。
轮椅老人只能违规穿老路
“我还经常看到小学生提着拉杆书包,在这里上上下下的,太不方便了!”孙静告诉记者,她是长宁致公党会员。他们调研发现,仅长宁就有4座人行天桥没有电梯,给行人造成很大不便。这不仅仅是一个区的问题,也是全市面临的共性问题,所以她把这个建议带到了两会。
华山路天桥这座自动扶梯贴着“急停”标识。
不仅市区有没有电梯的人行天桥,在郊区也有不少这样的天桥,比如崇明陈海公路上振业路人行天桥,是“两只脚天桥”,均没有自动扶梯。虽然要过天桥的行人很少。但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村民,爬上这座天桥不太容易。
“当时天桥建造的时候,周边还没有地铁、商场等,人流也相对少。而随着时代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这些天桥都成了人流密集之地,过街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一位建筑领域专家告诉记者,人行天桥设计按照不同的材质,使用年限在30-100年不等,如果要加梯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铺设管线的费用。电梯的建设安装费用不高,但是管线的费用很高,相当于建设费用5倍。有的天桥建造年代久远,地面也划了过街斑马线,天桥似乎成了一个碍眼的巨大摆设,“像这种天桥,加装还不如拆”。
底数摸清,我将会跟踪到底
人大代表打了“不满意”后,“人行天桥”之问一直萦绕在承办部门的心头。两位代表共同呼吁后,更是加速了办理进程。记者了解到,人行天桥适老化改造事项已被列为 2021 年人大领导重点关注事项。
2月8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调研会议,会议主题就是中心城区人行天桥电梯设置及运维管理。交通委、住建委、公安局、市容绿化局等悉数到场。
“人行天桥适老化改造第一步就是摸清‘底数’。”崔明华说,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统计口径,将申通地铁管理的天桥以及在建、改建天桥也纳入了统计范围。
市交通委是本市天桥管理养护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人大的要求,市交通委进行了全市道路人行天桥排摸普查。经过两个多月的排摸,数据最终确定:全市人行天桥共计264座,其中安装电梯的天桥133座,还未安装电梯的天桥131座。
在孙静代表看来,人流密集区,靠近学校、医院的这些人行天桥应该优先进行加装电梯。“越是难做的、周边居民越是集中居住的人行天桥,越是多加考虑。”林荫茂认为,大型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应该率先进行适老化改造。在人大的督办下,承办部门确立了加装原则:重点聚焦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周边、大型医院周边、主要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等重点区域的天桥,并同步考虑无障碍出行的需求。
“我们将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推动天桥加装电梯工作。”市交通委刘兆吉告诉记者,为了电梯的事,人大前前后后召集开了4次会议加以推动,不断在改方案。目前,市交通委正在制定《本市人行天桥管理办法》,并已针对性地提出了部分电梯加装计划以及正在逐步落实市管天桥下放等工作。
住建委负责人行天桥电梯管线铺设等运维事务。根据“一网统管”要求,目前在网格化系统内,人行天桥基本已经落图纳管,纳管巡查的问题主要涉及桥名牌缺损、灯具缺损、桥面拥包坑塘、护栏缺损、防滑条缺损、桥基损坏、桥面开裂受损、电梯等附属设施损坏等。自2020年4月新系统上线以来,已累计发现涉及人行天桥部件类问题160起,其中结案的有105起。住建委表示,下一步,将与市交通委等单位一起加强统筹协调,不断完善落图纳管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