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华侨大学中国银行开户行名称(华中农业大学中国银行开户行名称)

三个月筹备,三间租来房,五名员工……


1929年11月4日,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之都伦敦,一家规模小得可怜的金融机构就此诞生,迈出了中国金融业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就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海外机构——中国银行伦敦经理处。



中行伦敦经理处开业时租借在伦敦恩典堂街85号。左图为当年街景,右图为经理处入口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资银行通过借贷、发钞、操控汇价等方式控制了大清帝国的金融命脉。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原大清银行改组成立中国银行。作为中华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从1912年成立之初即提出“内审社会趋势,外观世界潮流”。三年后的1915年,中行已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东五地率先开办国际汇兑业务。到了1928年,也就是中行伦敦经理处成立的前一年,中行改组为“政府特许国际汇兑银行”。自此,中行海外业务进入大发展时期,广设海外机构,大力拓展侨汇通路。截至1935年,中行已有国外通汇行62家,特约代理行9家,分布在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行国外通汇图


中行走向世界的脚步,恰好应和了当时中国民众移民海外的热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国内生活困窘,海外淘金热起,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很多国家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华人社区。“银信”(又称“侨汇”)随着海外华人社区的日益壮大应运而生,几乎成了当时海外华人与国内亲属联络的唯一纽带。



20世纪,美国旧金山华人在向当地妇女兜售蔬菜。当时,这种情景在美国西海岸随处可见



“银信”,兼具家书和汇款的功能,有着“银信合一”的专用格式,上面书写家书内容,同时把钱存入银行。国内亲人接到后,可以去指定机构按照比价兑换汇款,同时看到海外亲人的书信。


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书抵万金”。海外华侨通过中国银行遍布全球网点汇往国内的一封封“银信”既传递了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又成为当时中国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到了1930年前后,战乱迫近,中国出口贸易受阻,外汇收入骤减,政府又要进口大量军用物资,银信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为了进一步吸收侨汇,中国银行迅速增设了18家海外机构,逐步取代了当时濒临崩溃的私营侨汇体系,成为收取全球海外华人侨汇的主渠道。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曾在《南洋回忆录》中记述道:“南洋侨胞逐月内汇寄家之款,总计不下千余万元……我侨胞寄汇信款颇感困难。幸中国银行负起责任,遍设办事处于闽粤内地各城市乡村而谋补救。款无论多寡,地无论多远,路无论通塞,皆乐于收汇。”



陈嘉庚(1874-1961),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爱国华侨、企业家、慈善家,厦门大学的创办者。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被任命为中国银行官股监事。50多年后,自2003年起,中行连续14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设立“陈嘉庚科学奖”,支持具有重大原创科研成果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截至2016年,37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先后获奖。



陈嘉庚科学奖奖牌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抗战军民,历时10个月,足迹遍布西北、西南各省。图为慰劳团抵达重庆时,旅渝厦大、集美校友向陈嘉庚献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行海外机构成为全球华人支持抗日救国的重要资金通道。据统计,仅1939年至1945年,中行累计办理全球华人侨汇2.3亿美元,约占全国侨汇总额的半壁江山。在那些动荡战争岁月,透过中国银行多年苦心经营的全球化网络,海外华侨的侨汇款源源不断汇到国内,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战。


抗战期间,通过中行网络支持抗战的华侨领袖之一,便是有“洪门大佬”之称的司徒美堂。1868年出生于广东开平的司徒美堂14岁赴美谋生,17岁加入当时北美最大的华人民间帮会组织“洪门致公堂”,后成为洪门领袖。战争期间,他辞去其它职务,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专职筹饷工作。他每天早上10时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将华侨的抗战捐款悉数通过中国银行汇往国内,8年间筹款总额共计1400多万美元。除此之外,司徒美堂还就美国军火商向日本售卖武器,写信质问他曾经的法律顾问、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图为1941年,司徒美堂(左三)与周恩来(左四)、邓颖超(右一)等人的合影。



司徒美堂1950年给中行广州分行的提字。为了适应侨汇工作要求,1949年11月,中国银行广州分行成立了首家华侨服务部。华侨服务部为广大侨胞侨眷提供范围广泛的服务,如接待归国侨胞,介绍参观工厂企业,代办旅行证件,代买车船机票,介绍华侨子弟入学,代理买卖有价证券,代理房产登记及租务等等。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通过中国银行向宋美龄发起成立的儿童保育会捐款的汇票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信”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其所寄托的海外华人对家人、对祖国的一份深情,永远凝结成为了历史上动人的一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