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1988年国家开始实施什么农业政策(1992至今的农业政策是在什么阶段)

岁月如歌。




油画《秋收起义》,作者: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


劳动英雄们在南泥湾创造了奇迹 海报制作:张博文 来源:新华社


西柏坡纪念馆陈列的藏品《中国土地法大纲》,河北新闻网


1953年春,阮自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在田间耕锄。来源:云南省昆明市区委党史研究室


出席一届一次会议的农民代表梁军等。来源:中国人大网


1975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套票,图为其中第二枚“农民搬山造梯田场景”,设计者:李印清。来源:中邮网


得到实惠的山西农民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欢呼“三中全会好”。来源:《中国时刻:40年400个难忘的瞬间》,山东画报出版社


为纪念我国政府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农业税,河北灵寿县村民王三妮倾心铸造“告别田赋”青铜鼎。2006年1月28日,王三妮在当地集市上向过往群众介绍铸造青铜鼎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董永博/摄 来源:河北画报


全国22个省区市贫困县清零时间线。来源:央视新闻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2021年6月18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在当天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这是有关乡村振兴展示的一部分。李永生 摄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稳住农业基本盘,首先是稳粮。粮安天下,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党的农政聚焦的重点。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会议提出了2014年工作主要任务,其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次跃升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亦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的高度。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其中包括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实施金融安全战略。把粮食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


2018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外发布,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同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在要素配置上优先,在资金投入上优先,在公共服务的安排上优先。这一优先发展的总方针,顺应了城乡演变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抓住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三年多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深入推进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行动、计划,乡村振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乡村画卷色彩斑斓。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一个节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这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


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诸多领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这两个中央文件的发布与一个国家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三农发展正式步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


追梦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梦最坚固的基石。

百年追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各不相同,却都渲染着浓浓三农色彩。同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才能让中国梦照亮每个人的梦。


革命时期,党领导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终于“站起来”了。党把解决农民问题与解决革命出路问题相结合,赢得了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为壮大革命力量、赢得抗战胜利、夺取全国政权、实现民族独立,提供了坚强保障。


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亿万农民解决温饱奔小康,“大胆试,大胆闯”,实现了“富起来”。大包干的一声惊雷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党顺应时代的发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因势利导建立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统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创造性,进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走进新时代,党领导亿万农民摆脱贫困,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梦想,加快了“强起来”的坚定步伐。党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2020年,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农业稳产保供功不可没。


百年追梦,如今我们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踏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


2020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声声期待,接续振兴之路;殷殷嘱托,书写奋斗新篇。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唯有接力探索、接续奋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


宝贵经验


山重水复疑无路,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农政路上,心与血,泪与汗,不断凝结成晶,光兴如烛,穿越百年,历久而弥新,照亮着全面乡村振兴的前行。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百年风云,中国的农村,天翻地覆慨而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农村,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不容置疑的实践逻辑。革命时期,农民万万,却一盘散沙。多少政治力量登台亮相,却只有共产党唤起工农千百万,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待到新中国成立,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千百年来,以贫弱、麻木面貌示人的农民群众,顿时迸发出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巨大力量。一时间,“遍地英雄下夕烟”。岁月未曾因此静好,人民的声音,就是不断的鞭策。共产党人又以巨大的勇气,刀刃向内,开始一场改革开放的自我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入党的文件乃至宪法。进入新时代,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世界屋脊到大海之滨,处处都彰显着:哪里有穷苦,哪有就有共产党人,哪里有落后,哪里就有共产党人。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国家和民族伟大事业的保证。


坚持始终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百年农政史,就是农民在党带领下的奋斗发展史。“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时至今日,马克思的声音仍然振聋发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人不会忘记,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切的社会变革,是为了人,而非为了任何其他。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任何制度,如果不能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在道义上都是失败的。共产党人不屑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帝王心计,而早已把自身融入水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共产党的各项农村政策都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是农村改革的一条主线。时至今日,再不需要历史提醒:农民有了尊严,农业才有奔头,乡村才能振兴。


坚持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悠悠万事,吃饭最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历史和现实一次次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曾经是,现在依然是,将来仍会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曾经无法,现在无法,将来仍然无法替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是因为曾经慌过。血的教训,铁的事实,无以辩驳地证明: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今日之中国,粮食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之上,肉蛋鱼、果菜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正是党始终重视农业的结果。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体现在于,越是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农业的作用越是重要;越是发展的空间开阔,农业的功能越是能够不断扩展。现在农业能让我们更多地体验农耕、观光休闲的乐趣,为我们提供生态屏障,帮助我们传承发展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同时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综合性功能作用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这是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替代的。


坚持全面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历史,不仅写在了纸面上,也写在了田野里。百年农政史,就是一部党的三农理论实践与时俱进的创新史。在广袤农村的沃土上,改革的步伐,清晰有力。从“减租减息”到“耕者有其田”,从农地集体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至今日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以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正是百年农政最鲜明的特色。穿越浩瀚历史的迷雾,共产党人揭示并掌握着发展的密码,“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时代的考题从没有现成的答案,惟以改革为笔,奋力进取,方能写好那份答卷。那乡那土那人,在无尽的时代潮流里分离、聚合又变幻,而一次次越过急流险滩,一回回穿过惊涛骇浪,迎来全面振兴的曙光,依靠的正是党领导下的一轮轮不曾停歇的改革。


坚持遵循乡村建设的特有规律。“万物兴歇皆自然”,规律无言而又无所不在。“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必须被尊重。几经困折,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中,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与精髓,那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研究事物的规律。百年农政史,几多欢喜,几多悲歌。每一次进取,皆因尊重规律而掌握了发展和变革的主动;每一次挫折,无不与不按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办事相关。城镇与乡村,既有需要共同遵循的规律,也有各自不同规律,这正是规律本身的体现。资源配置时,市场的无形之手,是规律;乡村建设时,因地才能制宜,因势方能利导,不能照搬城镇的经验,是规律。小平同志曾经感慨:“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按规律办事。”既是实事求是原则的秉承,又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回望过去,伟大成就已经彪炳史册;展望未来,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这个农业大国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这将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这将是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1936年,革命形势错综复杂,毛泽东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


2020年,面对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这样阐述共产党人的农政视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亿万农民,最终抵达梦想彼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