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为什么我们不要追求太高的投资收益率

【本文在2022.1.16日首发于“山玉之音”公众号】

今天和两位朋友交流证券投资,刚好他们都提到关于高收益率的问题,一位是北京的一位投资人,另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北京的朋友提到,她有个朋友今年元旦刚进入证券市场就获得80%的投资收益,后来还提到“投资天赋”这个话题;我大学同学问我,如果每月能获得50%的收益且持续12月,会怎么样?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只能在这里谈谈。

关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我自身在初入市场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设想或运气,但随着时间的拉伸,最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连续50%的月收益当然可观,可目前在我的阅历中还从未见过,甚至连听说过也没有。真正在证券市场上身经百战者都会明白这是多么的艰难,能实现的概率究竟能低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性,但我在这里真的不建议大家有这样的假想,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只会徒增焦虑懊恼的情绪,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其实,我曾经也有过类似同学的假想。我记得那是在2014年的时候,我盘算着如何以10w的本金,每年做一倍的收益,10年后就能实现王总所说的小目标。好像那时候还没王总小目标这个梗,我记得这个梗是在2016年8月份《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访谈王健林先生之后才有的。在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那时候我就把这个数当成我财务自由的一个财富目标。

傍晚的郑东

有时候想一想,事情真的很神奇,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会有类似的想法,最后还正中了后来的小目标。这是巧合,还是人类本性中一种东西?太不可思议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才不建议大家有这样的假想。其中的梗概,你明白了吗?

另外北京的那位朋友,真的很羡慕她朋友的投资收益,但我真的不认为这是投资天赋,或许这只是运气。『有知有行』的孟岩在和陈嘉禾的播客对话中曾提到过:新入市者赚到快钱,真的不见得是好事。我十分赞同这个的观点。这样的事并不鲜见,其实我自己及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可后来大家的投资经历并不令人喜悦。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区分清楚哪些是运气,哪些是硬核的投资实力,可投资者往往会认为这是实力、是投资天赋。

不过,只要你在市场中,在以后的投资实战中“市场先生”会渐渐地让我们明白这究竟是实力,还是运气。如若有一位十几年丰富投资经验者当时给他分享这些,常常会被认为是说教者,毕竟没有人喜欢被说教。其实,这是人性的弱点,甚至可以说是无解的,唯有经历,方能体会。

大鱼潜水

近来,我和朋友们或同行业交流时常常提到: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想的太聪明。在投资中自认为聪明者往往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其实,我也曾认为自己是很聪明的。回顾自20世纪以来的全球的金融市场中,能持续做到比较长时间稳定复利增长者简直寥若晨星,我们所熟知的也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沃伦·巴菲特(近60年,约22%),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詹姆斯·西蒙斯(近30年,约30%),富达基金公司彼得·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近13年,约29%),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主理人大卫·史文森(20年多一些,约17%)等等,看到世界级的投资大师们的长期业绩表现,我们还要追求那么高的投资收益率吗?难道我们的智商可以碾压他们吗?这就是铁骨铮铮的实证,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鉴。

至于A股市场,无论公募基金经理,还是我们常谈到私募大V们,目前能保持10年以上且持续稳定在30%复合投资收益率者,恐怕还没有吧!当然,这和我们的证券市场才仅仅发展31年多的时间有关。但我相信,未来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大师级别的人物。

降低投资目标收益率,其本身就是最好的风控。这也是我个人投资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称之为“目标管理法”,这借鉴了世界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企业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只是在这里和企业管理中有所不同罢了。我特别喜欢芒格先生的一句语录: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死,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