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华北平原,向西望去,那连绵不绝,横亘千里的茫茫群岭,就是太行山。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山峰峭壁像刀凿斧削一般齐刷刷的分为山上山下。 山下是河北、河南,山上就是山西。 太行山呈南北走向,北接大漠南抵黄河,绵延千里。其中最为险峻、最为壮观、最为奇美的一段, 在晋东南。 特别是山西与河南接壤的那一段最能体现太行山的特点。 山西与河南山水相连,一脉相承,山西是龙头,河南是龙尾。 河南的云台山、山西的王莽岭都是今人围绕太行山开发出来的著名旅游胜地,其实云台山的主脉和核心景区小寨沟就在山西境内,人文故事和历史传说也都属于山西,但河南人脑子好、反应快,先下手为强,从太行山南麓修武县开辟了一条进山旅游通道。 山西的风景和历史人文就成了河南云台山旅游景区的核心部分,于是山西的景观河南收钱。河南人聪明,山西人实诚,如果把话扯的再远一点,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著名的人工天河,河南林县红旗渠水利工程,主体工程部分,其实是修建在山西平顺县境内。
晋东南
晋东南位于冀南平原和豫北平原与山西接壤的太行深处,以山地为主。 在太行山与泰岳山之间分布着上党和泽州两个挺阔平展的盆地,形成了晋东南的两个核心区域,因此,晋东南分为长治和晋城两个行政区。 长治古代称潞州 ,晋城古代称泽州,山西人习惯上把长治和晋城统称为晋东南。 明朝学者沈思孝在《晋录》中记载,平阳泽潞,富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平阳地处晋南的临汾。 泽潞分别是今天的晋城、长治泛指晋东南地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临汾、长治、晋城的富豪天下第一,没有几十万就不敢说了自己是有钱人。
晋东南的物华天宝催生冶炼技术
这也就是说明朝中期以前晋商的核心区域并不在晋中,而是在晋南和晋东南。 相对而言,山西的晋南和晋中资源比较匮乏,晋东南则不同。 这个以山地为主的高原边缘储藏了丰富的煤、铁、铜、锡、铅、银、锰等矿产资源。 其中煤铁储量巨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煤铁之乡。 因此,晋东南的经济结构和资本结构就有别于晋南和晋中。 明清两代晋南和晋中的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买卖及金融服务。 运作的是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经济结构以商品流通业和金融业为主。 晋东南则不同,先天的资源禀赋和长期形成的优势技术力量,使这个地区的产业经济十分发达,是以产业资本带动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形成了资源与技术融合,生产与销售一体的晋东南经济特点。
山西煤矿
晋东南地区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军事力量不相上下的秦赵两国开始角逐较量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国的综合国力于秦国有较大差距,但是,赵国为什么敢于与秦国摆开阵势决战? 赵国的底气是从哪里来的?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 有效的刺激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力大增,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 不同的是,秦国通过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壮大, 整体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而赵国的改革只局限于军事领域,改革成果只体现在军事力量上。 军事考古专家对战场上双方使用的兵器进行过详细的研究,研究结论是,秦赵双方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秦赵两国所使用的常规武器是弓和剑,远距离用弓,近距离则用剑。 秦赵两国生产的箭镞。其轮廓流线与我们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子弹头流线分毫不差。 完全符合弹道动力学原理。 战士们使用的剑就是用铸铁和黄铜加入适量的锡打造而成,是一种和金体。 剑的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铁、铜与锡的比例。 如果锡的比例过低,剑体发软杀伤力就不强,如果锡的比例过高,剑体发脆,剑身容易折断,从而影响战斗。
军事专家用现代化的仪器测量了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铸剑的铁、铜与锡的含量,竟然于现代工艺学中设定的最佳比例完全吻合。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比例足以说明当时秦赵两国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 中原、河南和陕西关中地区,是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朝廷的礼器、武装部队的兵器、农业生产的农具,普通百姓的炊具都离不开金属,离不开金属冶炼 。因此,象征政治地位的礼器、象征军事能力的兵器、象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具、象征生活水平的日常器具,对冶炼铸造业产生的巨大需求。 而与河南、陕西近在咫尺的晋东南,就是著名的煤铁之乡。晋东南地区冶炼铸造的铜铁等金属材料,在各级官员的统筹协调之下,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原和关中,保证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晋东南早在战国时期已经是中国的冶炼制造业中心。战国时期的文献著作《山海经》记载,虎尾之山,其阴多铁。虎尾山就在今天泽州县大阳,司马迁在《史记·货殖传》指名道姓介绍的几位特殊商人中,就有赵国以冶铁而致富的富豪卓氏。赵国的野铁铸造大户卓氏在秦国破赵后,财富被掠,只好背景乡移居巴蜀,最后成为蜀国富豪。战国时期的大阳一带,或许早已开矿,只要把浅浅的土层扒开,就是亮晶晶的铜矿石、铅矿石、银矿石、铁矿石和锡矿石。所以,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朝末年,
大阳的老百姓就以开采地上露天矿藏、冶炼金属而闻名天下,其固所送风冶炼技术一直应用到民国时期。 晋东南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丰富的优质无烟煤,其特点是,煤层浅、发热量大、质地坚硬,品质相当于焦炭。史料记载,山西铁业殊为特别,盖木炭之供给不足,而铁矿附近无烟煤极多,因此就地取材,遂成为特别炼铁之法,生铁以土干锅炼之,无烟煤之作用既为燃料,亦同时为还原剂。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就是利用晋东南地区的露天无烟煤冶炼金属,铸造礼器、兵器、农具和生活器具,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福祉做出的特殊贡献。
八路军的护卫屏障,孵化建国军工
两千年之后,晋东南人民以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再次带入了世界战争史册。1931年日本侵华,中国人民开始了历时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陕北是中共中央大本营 ,八路军主力主要布局在一河之隔的山西。 如果说滚滚黄河是保卫党中央的最后一道屏障, 那么活跃在太行、吕梁山区的抗日根据地就是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前沿阵地。 当时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的山西就建立了四个革命根据地。
黄崖洞
北岳、晋西北、太行和太岳 ,八路军总部和刘伯承领导的129师活跃在晋东南地区,创建了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 ,八路军的另外两支精锐,聂荣臻指挥的115师一小部分战斗在晋东北,开创了晋察冀革命根据地,贺龙带领120师驻扎在晋西北,建立了晋绥革命根据地,林彪和陈光则率领将115师主力,回师晋西等黄河岸边屏卫延安。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主战场。晋东南则是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心脏和枢纽。晋东南地区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武器装备的主要生产基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地势险峻,利于隐蔽,二是矿产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黄崖洞兵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不仅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而且还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军工人才,黄崖洞,因此被称为新中国军事工业的摇篮。 解放后,这些老军工成为南京晨光机械厂、长治钢铁厂、淮海机械厂、惠丰机械厂、红旗机械厂、清华机械厂及许多国家重点军工和钢铁企业的骨干。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凭借丰富的天然矿产资源,历史悠久的冶炼制造技术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技术精英,理所当然的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工业基地。 煤炭、冶金、铸造、机械、纺织、电子、药品、化工,其涉及领域之广泛,工业门类之齐全,居全国之首。 除枪炮子弹、航天器械等军工产品之外,环球牌自行车、太行牌缝纫机、海鸥牌锯条、海棠牌洗衣机、蝶花牌香皂也曾驰名中外。
晋东南的轻工丝绸
人们只知道浙江、江苏、湖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盛产优质丝绸而名扬海内外。殊不知在中国北方也有一方举世闻名的丝之基地,这就是晋东南。 《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冠以产地名称的绸类品种,如山西的潞绸、南京的宁绸、四川的川大绸、福建的欧绸和山东的简绸。 明朝皇上的龙袍,就是用潞绸缝制的。万历孝敬皇后生前享尽荣华,临终时还要带一匹潞绸,陪伴来世,由此可见,潞绸在达官显贵心目中的地位。民初贾仲明有一出杂剧,《李素兰风月玉壶春 》,讲述一个山西人在江浙一带做生意,看上一个烟花女子李素兰,愿意用自己所带的全部潞绸换取美人的故事,其中有两段道白分别是,自家是山西平阳府人士,姓甚,人都叫我甚舍,我装三十羊绒潞绸来嘉兴做买卖,奶奶,我与你二十两银子做茶钱,你若肯将女孩儿嫁于俺,这30车羊绒潞绸都与奶奶做彩礼钱,这痴情小伙本来是做买卖赚钱来的,谁知半路遇上意中美人就抛弃了所有财产。
民间手艺进金銮,资源制造出国门
参观过故宫的人都知道,紫禁城内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大殿门外排列着一个个鎏金大铜缸,称吉祥缸。这些大铜缸并非用来装点门面,其主要的功能是重水防火,是当时最先进有效的消防器材。这些硕大、结实、工艺精美的铜缸,缸底都驻有潞城县三井村,牛式铜匠泰德号。泰德号是当时全国铜业界的龙头老大,明清时期潞城铜匠几乎垄断的京城铜业,除泰德号之外,泰兴号、宝山号、永盛号、合义号、天盛号、源裕号等潞城铜业老字号,也都活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除紫禁城的大缸之外,颐和园铜殿、雍和宫铜佛等铜制品莫不出自潞城铜匠之手。对更令人自豪的是,泽州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 其生产的无烟煤也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兰花炭,有白煤香煤之美称,具有质地硬,火力旺、耐燃烧、无异味, 近不沾衣,摸不染手等特点,曾被英国王室选作壁炉碳燃料。兰花炭发热量大,最高发热值能够达到8000大卡,且硬度也很高 ,相当于今天的焦炭,可以直接用来炼铁,既减少了二次污染,又降低了成本。
大阳钢针是晋东南手工制铁业的代表产品,他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钢针虽小却要经过72道工序, 这些家庭手工作坊一般每户只做了一道工序,专业分工,流水作业。明清时期,泽州大阳钢针随着晋商的足迹遍销全国, 大阳钢针一度占到全国钢针产量的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九州针都。绝门技术和过硬品质催生了大阳钢针的庞大销售网络, 西面以于灵府为中心,转销大西北,南面以周口为中心,转销华南,北部,以北京为中心,销往蒙古等地。在晋商的营销策划和新奇运作下,大阳钢针还远销国外出口,到中亚和西欧。这种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国北方资本主义的萌芽,直到清末外国列强入侵,大量外国机制钢针倾销中国市场,大阳钢针才逐渐被取代。
泽州西沟犁铧,早在西晋时间就已生产,隋唐时期,已名扬天下。西沟生产的犁铧湿地不粘土,硬地不打滑,斩草锋利坚固耐用人称小钢铧,一度销往江南、新疆、甘肃、陕西等地。阳城璃镜也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阳城璃境用当地特有的低硅矿石筑造,涉及的几何曲面科学合理,使用后面眼光如镜,故称璃镜,曾经销往朝鲜、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国,年产量达70万片,令人称道的是 ,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推广农业工程机械时,无法解决璃面粘泥问题, 他们系统研究了阳城璃镜的制作技术,借鉴中国传统进生产工艺,才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2006年,阳城璃镜作为中国铸造农具的仅存实力,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犁铧
晋商名人
满清时期,山西人重商业、轻教育的社会习气越来越重,教育滑坡、文化凋敝,曾经的文化高原,寂静无声,这是大格局,历史已有定论,没人能够改变,但在局部,在某个短暂的历史时段,总还有个把山西籍文人,偶然能在中国文坛一展风采,像流星划过夜空。阳城陈廷敬就是清朝初期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一颗耀眼明星,大家只知道陈廷敬主持编纂《康熙字典》,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学者型官员,这些我们按下不表,今天要讲的是,陈廷敬在经济一定的贡献。 陈廷敬的经济管理才能,同样出类拔萃,是一位素质超群的经济专家。 康熙二十三年,陈廷敬调任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的钱法,他系统研究当时货币铸造和货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过去一两银子可以兑换1000文铜钱,康熙二十三年时只能兑换900文。 关键问题就是当时市面上一两银子可以买铜漆金,而如果一两银子兑换成1000文铜钱,可以铸铜八斤十二两。 当时计量单位十六两为一斤, 奸商将1000文铜钱融化,就可以从中赚取一斤十二两铜的利润。 投资回报率可达百分之二十五。 所以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大量减少。通货减少,市场就会萧条,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如果要稳定货币流通量,就得减轻铜的份量,奸商毁钱溶铜的行为就会不尽自绝,他还利用供给需求原理,调节铜市, 以降低税赋,刺激百姓开采铜矿,这样,铜的供应量增加,铜价就会下跌,陈廷敬将财政工具、税收工具和货币工具使用的游刃有余。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产、流通、金融服务几大板块高度融合,资源资本、技术管理、文化各项元素相互渗透,一个传承着历史血脉的新型产业格局,已经初显端倪 。2013年,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双双入选财富世界五百强,分列430位和第435位。海峡对岸有一位世界级的加工业大王,多年一直稳居华人富豪榜前列,他是晋东南血脉,名字叫郭台铭,籍贯山西晋城。 上党从来天下己,巍巍太行孕宝藏,涛涛章气育英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